品语悟理 以情感人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cus2316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一项伟大、系统的育人工程,也是素质教育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第一要义。主动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并充分发挥德育的特殊功能,能“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的培养,达到行之有效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初中学生底子薄、视野窄、表达差的现状,曾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渠道进行德育渗透,并且已在时间与操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挖掘词句 情理并融
  从语言文字入手,用风格独特、耐人寻味的语言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古人云,“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文道统一”。其实,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与思想的教育,在教学中“天衣无缝”地予以结合,通过各种文章的阅读与教学,从字里行间、人物言行、事件经过、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接受前途理想、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等教育,从而体现“文道统一”的实质。课堂教学中,如结合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对学生及时予以启发诱导,能收效显著。
  譬如教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只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点睛之句,便能让学生读懂宁死不屈、笑赴刑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豪迈气概!
  二、分析人物 领悟真情
  纵观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诸多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物形象作为社会道德的化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剖析,挖掘他们身上所具备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可以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灵魂,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和体验“人物”的甜酸苦辣。
  譬如,教读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作者以“火柴”为线索,对无名战士的动作、神情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教学中,启发学生仔细体会这个无名战士忠诚的崇高品质,谁不为之动容,为之热泪盈眶呢?这样,让这种人物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撞”开他们的心扉,占据他们的心灵,就能使他们形成美好的人格品质,增强他们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及其文明古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信念。
  三、品读名句 感悟真谛
  在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名句、格言警句和寓含人生哲理的语句,大多都是伟人、名家思想品质的升华,言简意丰,深刻隽永,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如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保尔·柯察金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等等。通过学习这些名言警句,使学生明白应当怎样做人和如何敬业,才能找准理想与人生的最佳坐标。
  四、发挥想象 体验豪情
  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美陶冶情操,领会意境。诗歌语言优美而凝练,往往一句诗就是一个特写镜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只有反复吟咏、想象,才能品味出其中的诗情画意,感受其中独特的意境美。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这样几句:“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描写北国壮丽雄伟的雪景,意蕴丰富,气势磅礴。教读时,要求学生思考文中的“望”字,写的却是超出视力所及的范围。尽管作者的观察点很高,但也无法望及“长城内外”和“大河上下”,显然作者借助了想象。而且,原本静止的“山”和“原”却又“舞”又“驰”动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呢?通过讨论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为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五、创设情境 情满篇章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兴趣活动进行渗透。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情趣盎然的兴趣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幻想、去创造、去表达、去倾吐,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为他们日后的写作和为人处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语文教师务必寓“道”于“文”,借“文”传“道”,教书育人。既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因素,品语悟理,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又要因“课”制宜,积极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以情感人,并注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真正做到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一次单元测验中,作文考题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关心、帮助……在这个充满真情的世界里,你一定看到或听到或亲身经历过令人感动的事情,请你自拟题目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试卷改下来,很令人沮丧,作文题目单调乏味,除了以“感动”为题,便是“信任”再不就是“关心”或“帮助 ”。作文题目毫无韵味。大家都知道“花香蝶自飞,题好一半文”,若是如此题目必然不能吸引读者,在考试检测中作文分数自然要深受影响。为此我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变得幽默诙谐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本人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巧妙设喻  写作课上,语文教师为了强调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巧妙设喻,他先引用《周礼》上的话:“绘图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接着打比方说:“人的脸有赤有青亦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天生就是一篇文章。古往今来,许多女同胞都喜欢讲究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她们每天晨起梳洗罢,独自改文章;用白大夫反复揣摩(涂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指出新版《大学语文》更加注重人文化的功能,爱的理念作为其隐性线索贯穿始终,这对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养 爱的理念 教材建设  一、“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各异,归总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文学史为纲,即按照文学史的脉络,精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如武汉大学
期刊
英语复习课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如何让教师的动机产生良好的教学结果,值得每位教师认真思考。为此,我在英语复习课中,对历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逐一分析。  一、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  复习课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多数教师都会花上简短的几分钟复习,让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印象,巩固教学成果。  按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伴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个性的发展,有一些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逐渐衰减。如何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使他们好学乐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爱心带入课堂,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  1.尊重和宽容,做学生的朋友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让学生真正成
期刊
【缘起】  曾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禅师的最后一课》,是这么说的:  一位著名的禅师将不久于人世,弟子们围坐在其周围,等待师父告诉他们人生的奥秘。没想到禅师突然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众弟子争相答道,不外乎是“用铲子铲、用火烧、用石灰撒”一类方法或者“斩草就要除根,把草根挖出来”……禅师始终微笑着听完,并不时点头。  “你们讲得都很好!”禅师说,“这样吧,寺庙后面有块杂草
期刊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义务教育教材中选取的唐诗宋词都堪称历代的经典之作。它们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但是,由于古诗词言简意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还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教法上,学生容易产生畏惧的厌学心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的不断革
期刊
花开一度:万紫千红由疑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文章,如何为学生打开审美视野,在新奇与惊喜中去领略异国丰富绚丽的文化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开课伊始,师板书不完整课题,让学生比较课本和黑板上课题的不同,引发“花是给别人看的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有什么不同”之思考,从而
期刊
作为教师,大都有过批评学生的经历。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之一,每当我们批评学生时,往往多以苦口婆心的劝说和循循善诱为主,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时,实在是忍不住了,也可能会当众大声的训斥,甚至责骂,但效果往往也不佳。他们的行为总与你的期望“背道而驰”,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通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我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的口语技巧,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明确了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时应遵
期刊
作文“点改法”,一反传统的批改方式,在作文批改中,采用一系列的标注符号,在有问题的文段中加以指示,并在对应的眉批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让学生自己寻找途径和方法,最后完成修改任务。它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包办代替,必须是师生双方活动,教师负责点,学生负责改。以“点”带“面”,以“改”促“思”,从而使学生作文能力迅速得到提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点改法,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中学生作文,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