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来观察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发现它不是一个单纯物质性的活动。新产品设计的首要输入因素,应当是如何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这样技术创新才可能成功。人力资本型的员工是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性,是创新人才政策的核心内容。而对于我国航空工业创新原动力的分析,揭示了个人的科技爱好、追求爱国主义精神价值以及现实的物质利益三种动机因素共同组成了维持我国航空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原动力。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创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9) 01-0070-06
Abstract: Observing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by the view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ill find that it really is not a pure materiality activity. The first factor for a new product should be meeting to the psychology requirement of users, then the innovation could be success. Staffs of human capital are backbone force for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how to excite their enthusiasm is the core of the enterprise policy for qualified personnel.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ly motive force of innovation for the China aviation industry reveals that the personal interest to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pursuing to the patriotism, and expectation to the economy repay are three motives which consist of the originally motive force of innovation for the China aviation industry.
Key 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echnology innovation, human capital, the motive force of innovation
一、引言
同時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合称为广义虚拟经济[1]。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活动给予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采用新的视角诠释了传统经济学(或称物本经济学)未能系统说明的经济现象。同时,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于在我国方兴未艾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长期以来有关科技的活动一直被人们普遍视为是一种单纯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活动的结果和产出,不言而喻,应当是满足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创造新的工具和环境、进而提升生活水平的物质要求这一最终目的,是单纯物质性的过程。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科学的春天”里,人们刚刚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科学技术的单纯向往和追求,往往充满了传统物本经济的色彩。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并不能简单地与生产力划等号,它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融入社会生活,才可能对社会生产力、以致于社会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而这样一个科学技术商品化融入市场的技术创新过程,并不是单纯物质化的过程,而是由物质态与信息态相互融合构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能够更加深入地描述技术创新的过程特性。下面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二、技术创新必须同时考虑用户的心理性和物质性需求
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ter)教授在1912年出版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指出创新是将技术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生产新的产品(产品创新);②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工艺创新);③开拓新的市场;④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⑤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组织创新)。熊彼德对“创新”概念的这一阐述,被公认为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发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分别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其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根据我国实际,在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代表我国水平的技术创新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2]。而罗伟等人则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3]。这一定义明确了技术创新的界定,是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所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概述。
在199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尽管关于技术创新的定义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包含了两层含义:①技术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产品、工艺及服务方式上的领先应用;②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志是产品(实物或服务)被市场认可并使创新者获得了超额利润。这两者缺一不可。应当强调的是,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词汇而非科技术语,其核心含义是:技术沿着迎合或引领市场需求方向上的显著变革,引发或推动了社会经济状态的变化发展。技术创新把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与市场和利润联系起来,是实现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占有市场和攫取超额利润的经济目标,必然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研发同时满足用户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商品,企业研发部门必须掌握和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的理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与改进,才有可能获得市场成功。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研发的思路是,企业有什么样的技术就开发什么樣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短缺的要求。当市场商品逐步丰富起来之后,企业研发的思路变为,用户需要什么功能的商品就开发什么样的新产品,新产品研发思路的重点仍然是用新的功能满足用户的物质性需求。当市场进入全面充分竞争阶段,企业研发的新产品如果仅仅停留在满足用户物质性需求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新产品要具有独特的性能,这是每一位工程师都刻意追求的。但如果仅仅如此,忽略了用户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技术创新就很可能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受到挫折。因此,在如今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在新产品设计的初期就要全面考虑如何最恰如其分地满足未来用户心理的和物质态的需求。
对于新产品的设计,关于用户的心理需求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新产品的特点是否准确地指向了用户的顾虑焦点;
2. 新产品的特点是否能为用户带来更大的心理满足(例如信心提升而导致用户内外相关系统的变化);
3. 用户对于新产品价格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如家用轿车。具有优良的性能和给予驾驶者安全舒适的驾驶感受,满足用户的生理需求,这是最基本的。然而,真正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制胜的关键,在于抓住特定用户群的心理需求,如针对富豪的品牌喜好,针对年轻人群的时尚追求,针对农村地区的特殊使用要求等等,由此形成了轿车行业的细分市场。再比如,一台精密机床样机研制成功了,加工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技术上说可以满足用户的物质态需求,但这还远不是一个商品,不能为用户所接受。工程师必须对它进行商品化设计,即优化设计降低成本,满足用户对于价格的心理承受能力;借助人机工效学设计人机友好操作界面和与操作环境相匹配的美感外观,满足用户使用舒适性的心理追求;配售工艺参数数据库,免除用户二次开发的烦恼;建立完备的培训与售后服务体系,满足用户无忧虑使用的心理要求。这样的精密机床才能够成为市场和用户欢迎的商品。只有同时满足用户心理的和物质的需求,才可能真正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这一理念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直至近期才逐渐得到认可。对比国产和进口的同类商品,常常可以发现,畅销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除了技术性能较高之外,更主要的是针对用户的一系列心理需求,在设计、制造与销售服务方面都作了相应考虑,而国产商品的差距较明显。
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志是产品(实物或服务)被市场认可并使创新者获得了超额利润,技术创新活动是新产品研究开发与市场研究开发交织在一起、共同推进的过程,也就是物质态(实物产品开发)与信息态(用户需求分析)相互融合形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步深化,对技术创新的这种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的认识也逐渐清晰。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再也不是仅仅停留在“产生一种具有新特性的产品”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上;而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也不仅仅是把先进技术转化为产品,更主要的是运用先进技术去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在这里,工程设计的目标变成了同时满足用户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二元价值融合目标。还举轿车为例,轿车的外形设计虽然与新的动力技术、机电技术发明关系不大,但在满足基本的气动特性的前提下,如何给予用户特定的美感,已成为吸引特定客户群的重要因素。道理很简单,很难想象一个技术性能优良但造型丑陋或平庸的轿车能够获得市场成功。当然,一个成功的轿车满足客户心理需求的要素,除了独特的外形之外,还有建立在新发明、新技术之上的优异操纵性能、安全性能以及经济环保性能等等,这些能够给予客户充分的信心和满足感。再比如,商品的使用寿命、可靠性和环境及法规适应性,对用户采购的信心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类似汽车、民用航空器等高端复杂产品。而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必须通过采用新技术和实施各种验证试验等物质性的手段来实现。因此,技术创新过程中满足客户生理要求(物质态)和满足客户心理要求(信息态)的工作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
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态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技术创新二元(物质态与信息态)价值容介态过程,一般是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市场分析人员共同完成的。在诸多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文献中,也都将企业研发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列为评价指标。然而,这些指标都是单独列出的,并未体现二元价值容介态融合的特征,也就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技术创新的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新产品设计的输入一方面是新技术,另一方面是用户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而用户需求信息是由企业市场部门人员提供的。这就首先要求在技术部门和市场部门人员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技术部门的新产品研发要重视市场信息,特别是用户的心理需求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设计输入的首要因素;其次,市场部门要能够全面、准确提供用户需求的信息。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部门的重要作用绝不亚于技术研发部门,用户信息决定着企业市场主攻方向的准确与否,也就成为了技术创新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市场状态瞬息万变,用户需求是时间、空间、群体、社会环境等多维因素的函数,在难以掌控的同时,也为市场成功提供了机会。相对而言,掌握新技术的条件比较稳定。这就意味着,企业技术创新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准确掌握用户需求,以最大化地满足用户心理需求为目标,以突破新技术应用入手,牢牢把握市场机遇。新技术与用户信息的相互融合与作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后者应起主导作用。而任何将两者分离或忽视某一方面的做法,都可能导致技术创新过程的失败。在这方面,普遍的认识还有一个成熟过程。目前人们对企业市场部门作用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市场研究和开拓部门;有的把市场部门与销售部门混为一谈,市场研究处于空白;有的市场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沟通不足,导致新产品针对性不强等等。这些现象都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重视物质态和信息态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特点,加强市场信息分析并指导新产品研发,是现阶段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 三、人力资本概念对创新人才管理工作的启示
商品竞争的背后是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技术创新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去分析技术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本,能够给予创新人才管理工作以新的视野和启示。
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W·舒尔茨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而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们通过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于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厘清了人力资本与传统的人力资源概念的本质区别。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贡献的是“无差别劳动”,而人力资本贡献的是“非无差别劳动”。所谓“非无差别劳动”,是指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不能简单地由时间进行通约和衡量的那一种智慧活动[4]。单纯重复性的劳动,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理论上都可以采用抽象的劳动时间尺度来衡量,因此是“无差别劳动”。而产生创新性成果的劳动,依靠智慧使各种相关信息融合,凝炼出新的、能够经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劳动方法和实物产品,这一过程是无法用统一的抽象劳动时间尺度来衡量,因此可称之为“非无差别劳动”。需要说明的是,“非无差别劳动”一定是在物质与信息容介态变化过程中完成的,是使得商品容纳入新的信息而体现出的容介态活动。这一点在实践中也容易理解,所有的技术创新成果无非是决策者、市场分析和销售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技术工人对市场走向、用户需求、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新的制造方法等各项重要信息的综合运用和凝练,而在实物商品上所体现的新性能和超额利润。技术创新过程就是物质态(实物产品)与信息态(市场需求、新技术)相互作用融合而产生预想结果(获取超额利润)的过程。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贡献“非无差别劳动”的人力资本与贡献“无差别劳动”的人力资源相比而言,发挥着更加重要的关键性创新作用。这个观点,给予技术创新的人才管理以明确的启示:人力资本是创新人才管理的重点。这对于企业如何打破平均主义,建立合理的、与技术创新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按照技术创新的要求,应当着力培养和选拔创新人才并在薪酬政策上给予倾斜。什么是创新人才?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能够贡献“非无差别劳动”而产生创新性劳动成果的人力资本,就是创新人才的最主要特征。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人力资本并不等同于技术人员,而是贡献“非无差别劳动”、产生创新成果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决策者、市场部门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等。这与人们通常所持有的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技术专长的技术人员的观点是不同的。因此说,人力资本成了搞好企业技术创新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制定一个能够调动人力资本创新积极性的机制。这在实践中涉及到人力资本劳动特征的具体认定与计量方法,目前尚处于探索之中。
四、我国航空工业创新原动力分析
广义虚拟经济关于人们物质需求与心理需求关系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样也适用于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现象分析。例如对我国航空工业创新原动力的分析。
航空工业作为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典型代表,由于其产品竞争对抗的严酷性,必须具有足够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方能维持其生存意义——即支撑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航空产品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一个完整的航空工业创新体系一定是个科技创新(而不只是技术创新)体系,即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体系组成,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技术创新不同,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知识创新支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驱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研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前提之一,是分析其创新的原动力所在。在古代,知识创新的原始动机是对探索与认识客观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兴趣和渴望。虽然近代以来,当科学家职业化之后,人们的知识创新动机又逐渐附加上了物质追求的成分,知识创新活动成为同时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精神追求)和生理需求(物质追求)的统一体,但由于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及其非利属性,宏观上看,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对好奇心的心理需求满足,永远是科学探索、也就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动机。另一方面,与知识创新不同,技术创新原本是一个经济概念,它的原始动机应当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产品或工艺创新,占有或维持市场竞争优势,攫取超额利润,获得经济回报。然而,实际当中并非仅仅如此。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的的科研开发过程中,仍然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这显然与经典的技术创新理论不相符合。
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军工行业,至今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按理说,不具备经典技术创新理论中的市场经济环境因素,但为什么还能够取得诸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一系列新型航空装备研制成功等等令人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来看,人们的需求是由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组成的。如果说计划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活动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追求的要求,无法通过创新充分获取经济利益,那么它一定是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追求的需要,否则,无法解释取得重大成就的动因。也就是说,一定是某种精神追求在支撑着航空工业的员工,努力不断地实践着科技创新。这种精神就是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神圣使命以及在国家强盛和科技发展中展现个人价值的精神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国航空工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层面的环境文化建设和爱国主义理念的大力弘扬。当然,在现实条件下,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航空工业的体制和机制当中,使得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经济利益的愿望越来越趋于现实。因此,我国航空工业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应当主要是由个人对科学的爱好、个人及团体追求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以及现实的物质利益三种动机因素组成。由此可见,与经典理论中的企业技术创新不同,我国航空工业的科技创新动力,不是,至少首先不是源自于企业逐利的天性,更多的是源自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现实条件下,我国航空工业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增强创新动力,必须在体制安排和制度设计层面,激励和保护个人对科学探索与发现行为的爱好,大力提倡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同時给予创新者以足够的利益回报。三者必须兼顾与平衡,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航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稳定快速增强。
五、结 语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运动规律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我国企业广泛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运用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用户需求与新产品研发的关系分析表明,满足用户心理需求应当成为新产品设计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对于如何制定技术创新人才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能够贡献“无差别劳动”的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性,是创新人才政策的核心内容。而对于航空工业创新原动力的分析,说明追求经济利益回报不一定是创新动力的全部,个人对科学的爱好、个人及团体追求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以及现实的物质利益三种动机因素共同组成了维持我国航空工业创新活动的原动力,这对于创新制度设计与创新文化体系建设给出了明确要求。以上只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应用于分析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几个示例,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应用的扩大,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于我国航空工业科技创新的宏观指导作用将会日益显现。
参考文献: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3.
傅家骥等. 技术创新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69,96-113,314-339.
张睿. 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9:74-76.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1-117.
王娜、徐治立、王妍. 试论科学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3:16-22.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创新动力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9) 01-0070-06
Abstract: Observing enterpris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by the view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ill find that it really is not a pure materiality activity. The first factor for a new product should be meeting to the psychology requirement of users, then the innovation could be success. Staffs of human capital are backbone force for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how to excite their enthusiasm is the core of the enterprise policy for qualified personnel.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ly motive force of innovation for the China aviation industry reveals that the personal interest to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pursuing to the patriotism, and expectation to the economy repay are three motives which consist of the originally motive force of innovation for the China aviation industry.
Key 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echnology innovation, human capital, the motive force of innovation
一、引言
同時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合称为广义虚拟经济[1]。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活动给予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采用新的视角诠释了传统经济学(或称物本经济学)未能系统说明的经济现象。同时,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于在我国方兴未艾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长期以来有关科技的活动一直被人们普遍视为是一种单纯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活动的结果和产出,不言而喻,应当是满足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创造新的工具和环境、进而提升生活水平的物质要求这一最终目的,是单纯物质性的过程。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科学的春天”里,人们刚刚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科学技术的单纯向往和追求,往往充满了传统物本经济的色彩。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科学技术并不能简单地与生产力划等号,它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融入社会生活,才可能对社会生产力、以致于社会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而这样一个科学技术商品化融入市场的技术创新过程,并不是单纯物质化的过程,而是由物质态与信息态相互融合构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能够更加深入地描述技术创新的过程特性。下面仅举几例加以说明。
二、技术创新必须同时考虑用户的心理性和物质性需求
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ter)教授在1912年出版的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指出创新是将技术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所引起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生产新的产品(产品创新);②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工艺创新);③开拓新的市场;④开拓原材料的新供应源;⑤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组织创新)。熊彼德对“创新”概念的这一阐述,被公认为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发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概念分别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其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根据我国实际,在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代表我国水平的技术创新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2]。而罗伟等人则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3]。这一定义明确了技术创新的界定,是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所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概述。
在199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尽管关于技术创新的定义内容不尽相同,但都包含了两层含义:①技术创新是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产品、工艺及服务方式上的领先应用;②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志是产品(实物或服务)被市场认可并使创新者获得了超额利润。这两者缺一不可。应当强调的是,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词汇而非科技术语,其核心含义是:技术沿着迎合或引领市场需求方向上的显著变革,引发或推动了社会经济状态的变化发展。技术创新把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与市场和利润联系起来,是实现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现占有市场和攫取超额利润的经济目标,必然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研发同时满足用户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商品,企业研发部门必须掌握和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的理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与改进,才有可能获得市场成功。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研发的思路是,企业有什么样的技术就开发什么樣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短缺的要求。当市场商品逐步丰富起来之后,企业研发的思路变为,用户需要什么功能的商品就开发什么样的新产品,新产品研发思路的重点仍然是用新的功能满足用户的物质性需求。当市场进入全面充分竞争阶段,企业研发的新产品如果仅仅停留在满足用户物质性需求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新产品要具有独特的性能,这是每一位工程师都刻意追求的。但如果仅仅如此,忽略了用户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技术创新就很可能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受到挫折。因此,在如今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在新产品设计的初期就要全面考虑如何最恰如其分地满足未来用户心理的和物质态的需求。
对于新产品的设计,关于用户的心理需求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新产品的特点是否准确地指向了用户的顾虑焦点;
2. 新产品的特点是否能为用户带来更大的心理满足(例如信心提升而导致用户内外相关系统的变化);
3. 用户对于新产品价格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如家用轿车。具有优良的性能和给予驾驶者安全舒适的驾驶感受,满足用户的生理需求,这是最基本的。然而,真正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制胜的关键,在于抓住特定用户群的心理需求,如针对富豪的品牌喜好,针对年轻人群的时尚追求,针对农村地区的特殊使用要求等等,由此形成了轿车行业的细分市场。再比如,一台精密机床样机研制成功了,加工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技术上说可以满足用户的物质态需求,但这还远不是一个商品,不能为用户所接受。工程师必须对它进行商品化设计,即优化设计降低成本,满足用户对于价格的心理承受能力;借助人机工效学设计人机友好操作界面和与操作环境相匹配的美感外观,满足用户使用舒适性的心理追求;配售工艺参数数据库,免除用户二次开发的烦恼;建立完备的培训与售后服务体系,满足用户无忧虑使用的心理要求。这样的精密机床才能够成为市场和用户欢迎的商品。只有同时满足用户心理的和物质的需求,才可能真正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这一理念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直至近期才逐渐得到认可。对比国产和进口的同类商品,常常可以发现,畅销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除了技术性能较高之外,更主要的是针对用户的一系列心理需求,在设计、制造与销售服务方面都作了相应考虑,而国产商品的差距较明显。
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志是产品(实物或服务)被市场认可并使创新者获得了超额利润,技术创新活动是新产品研究开发与市场研究开发交织在一起、共同推进的过程,也就是物质态(实物产品开发)与信息态(用户需求分析)相互融合形成的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步深化,对技术创新的这种二元价值容介态过程的认识也逐渐清晰。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再也不是仅仅停留在“产生一种具有新特性的产品”这样一个简单的理念上;而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也不仅仅是把先进技术转化为产品,更主要的是运用先进技术去最大化地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在这里,工程设计的目标变成了同时满足用户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二元价值融合目标。还举轿车为例,轿车的外形设计虽然与新的动力技术、机电技术发明关系不大,但在满足基本的气动特性的前提下,如何给予用户特定的美感,已成为吸引特定客户群的重要因素。道理很简单,很难想象一个技术性能优良但造型丑陋或平庸的轿车能够获得市场成功。当然,一个成功的轿车满足客户心理需求的要素,除了独特的外形之外,还有建立在新发明、新技术之上的优异操纵性能、安全性能以及经济环保性能等等,这些能够给予客户充分的信心和满足感。再比如,商品的使用寿命、可靠性和环境及法规适应性,对用户采购的信心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类似汽车、民用航空器等高端复杂产品。而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必须通过采用新技术和实施各种验证试验等物质性的手段来实现。因此,技术创新过程中满足客户生理要求(物质态)和满足客户心理要求(信息态)的工作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
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态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技术创新二元(物质态与信息态)价值容介态过程,一般是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市场分析人员共同完成的。在诸多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文献中,也都将企业研发能力和市场销售能力列为评价指标。然而,这些指标都是单独列出的,并未体现二元价值容介态融合的特征,也就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技术创新的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新产品设计的输入一方面是新技术,另一方面是用户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而用户需求信息是由企业市场部门人员提供的。这就首先要求在技术部门和市场部门人员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技术部门的新产品研发要重视市场信息,特别是用户的心理需求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设计输入的首要因素;其次,市场部门要能够全面、准确提供用户需求的信息。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部门的重要作用绝不亚于技术研发部门,用户信息决定着企业市场主攻方向的准确与否,也就成为了技术创新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市场状态瞬息万变,用户需求是时间、空间、群体、社会环境等多维因素的函数,在难以掌控的同时,也为市场成功提供了机会。相对而言,掌握新技术的条件比较稳定。这就意味着,企业技术创新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准确掌握用户需求,以最大化地满足用户心理需求为目标,以突破新技术应用入手,牢牢把握市场机遇。新技术与用户信息的相互融合与作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后者应起主导作用。而任何将两者分离或忽视某一方面的做法,都可能导致技术创新过程的失败。在这方面,普遍的认识还有一个成熟过程。目前人们对企业市场部门作用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市场研究和开拓部门;有的把市场部门与销售部门混为一谈,市场研究处于空白;有的市场销售部门与研发部门沟通不足,导致新产品针对性不强等等。这些现象都将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因此,重视物质态和信息态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特点,加强市场信息分析并指导新产品研发,是现阶段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 三、人力资本概念对创新人才管理工作的启示
商品竞争的背后是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技术创新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去分析技术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本,能够给予创新人才管理工作以新的视野和启示。
20世纪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W·舒尔茨第一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而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们通过运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于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厘清了人力资本与传统的人力资源概念的本质区别。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贡献的是“无差别劳动”,而人力资本贡献的是“非无差别劳动”。所谓“非无差别劳动”,是指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不能简单地由时间进行通约和衡量的那一种智慧活动[4]。单纯重复性的劳动,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理论上都可以采用抽象的劳动时间尺度来衡量,因此是“无差别劳动”。而产生创新性成果的劳动,依靠智慧使各种相关信息融合,凝炼出新的、能够经受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劳动方法和实物产品,这一过程是无法用统一的抽象劳动时间尺度来衡量,因此可称之为“非无差别劳动”。需要说明的是,“非无差别劳动”一定是在物质与信息容介态变化过程中完成的,是使得商品容纳入新的信息而体现出的容介态活动。这一点在实践中也容易理解,所有的技术创新成果无非是决策者、市场分析和销售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技术工人对市场走向、用户需求、技术成果转化以及新的制造方法等各项重要信息的综合运用和凝练,而在实物商品上所体现的新性能和超额利润。技术创新过程就是物质态(实物产品)与信息态(市场需求、新技术)相互作用融合而产生预想结果(获取超额利润)的过程。因此,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贡献“非无差别劳动”的人力资本与贡献“无差别劳动”的人力资源相比而言,发挥着更加重要的关键性创新作用。这个观点,给予技术创新的人才管理以明确的启示:人力资本是创新人才管理的重点。这对于企业如何打破平均主义,建立合理的、与技术创新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十分重要的。按照技术创新的要求,应当着力培养和选拔创新人才并在薪酬政策上给予倾斜。什么是创新人才?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能够贡献“非无差别劳动”而产生创新性劳动成果的人力资本,就是创新人才的最主要特征。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人力资本并不等同于技术人员,而是贡献“非无差别劳动”、产生创新成果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决策者、市场部门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等。这与人们通常所持有的创新人才就是指具有技术专长的技术人员的观点是不同的。因此说,人力资本成了搞好企业技术创新最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制定一个能够调动人力资本创新积极性的机制。这在实践中涉及到人力资本劳动特征的具体认定与计量方法,目前尚处于探索之中。
四、我国航空工业创新原动力分析
广义虚拟经济关于人们物质需求与心理需求关系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样也适用于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现象分析。例如对我国航空工业创新原动力的分析。
航空工业作为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典型代表,由于其产品竞争对抗的严酷性,必须具有足够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方能维持其生存意义——即支撑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航空产品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一个完整的航空工业创新体系一定是个科技创新(而不只是技术创新)体系,即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体系组成,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技术创新不同,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知识创新支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驱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研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前提之一,是分析其创新的原动力所在。在古代,知识创新的原始动机是对探索与认识客观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兴趣和渴望。虽然近代以来,当科学家职业化之后,人们的知识创新动机又逐渐附加上了物质追求的成分,知识创新活动成为同时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精神追求)和生理需求(物质追求)的统一体,但由于科学研究工作的特点及其非利属性,宏观上看,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对好奇心的心理需求满足,永远是科学探索、也就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动机。另一方面,与知识创新不同,技术创新原本是一个经济概念,它的原始动机应当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通过产品或工艺创新,占有或维持市场竞争优势,攫取超额利润,获得经济回报。然而,实际当中并非仅仅如此。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的的科研开发过程中,仍然可能出现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这显然与经典的技术创新理论不相符合。
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军工行业,至今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按理说,不具备经典技术创新理论中的市场经济环境因素,但为什么还能够取得诸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一系列新型航空装备研制成功等等令人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来看,人们的需求是由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组成的。如果说计划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活动不能满足人们对物质追求的要求,无法通过创新充分获取经济利益,那么它一定是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追求的需要,否则,无法解释取得重大成就的动因。也就是说,一定是某种精神追求在支撑着航空工业的员工,努力不断地实践着科技创新。这种精神就是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神圣使命以及在国家强盛和科技发展中展现个人价值的精神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国航空工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层面的环境文化建设和爱国主义理念的大力弘扬。当然,在现实条件下,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航空工业的体制和机制当中,使得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经济利益的愿望越来越趋于现实。因此,我国航空工业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应当主要是由个人对科学的爱好、个人及团体追求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以及现实的物质利益三种动机因素组成。由此可见,与经典理论中的企业技术创新不同,我国航空工业的科技创新动力,不是,至少首先不是源自于企业逐利的天性,更多的是源自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现实条件下,我国航空工业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增强创新动力,必须在体制安排和制度设计层面,激励和保护个人对科学探索与发现行为的爱好,大力提倡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同時给予创新者以足够的利益回报。三者必须兼顾与平衡,这样才能保证我国航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稳定快速增强。
五、结 语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运动规律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我国企业广泛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运用二元价值容介态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用户需求与新产品研发的关系分析表明,满足用户心理需求应当成为新产品设计首先应当考虑的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对于如何制定技术创新人才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能够贡献“无差别劳动”的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性,是创新人才政策的核心内容。而对于航空工业创新原动力的分析,说明追求经济利益回报不一定是创新动力的全部,个人对科学的爱好、个人及团体追求爱国主义的精神价值以及现实的物质利益三种动机因素共同组成了维持我国航空工业创新活动的原动力,这对于创新制度设计与创新文化体系建设给出了明确要求。以上只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应用于分析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几个示例,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应用的扩大,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于我国航空工业科技创新的宏观指导作用将会日益显现。
参考文献: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3.
傅家骥等. 技术创新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69,96-113,314-339.
张睿. 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9:74-76.
林左鸣. 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1-117.
王娜、徐治立、王妍. 试论科学活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J].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3: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