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程是基于学生需求、教师能力和校本资源,把原有课程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微型课程。2014年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更是强调了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运用微课时也要有指向性,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
一、紧扣课标,创设真实情境,整合学科教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本课有三块内容,每块内容量大且不易理解。因此,创设情境对三块内容进行整合,有效突出重难点尤为必要。教师可以结合热点“一带一路”,创设“重走西行路,共寻丝路魂”的情境,精选敦煌、疏勒两个古丝绸之路重镇进行重游,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印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张骞通西域,完成相应任务单,制作思维导图。课上,教师再重点围绕核心知识点“丝绸之路”设计多样活动。最后,教师设计发散性强的课后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的大情境是与地理学科进行多元融合而创设的真实情境,教师在带领学生重游古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不仅对比了古今地图,了解了风土人情,还就古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培养了时空观念。
二、任务驱动,组织多样活动,体现学生主体
采用微课辅助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核心素养培养进一步增强活动的交互性。例如,贯穿本课的主要有这样四项任务。
1.研究教师在平台发布的微视频完成对应问题,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此任务既要求学生对视频中的史料进行整理、辨析,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又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绘制思维导图以呈现更多元化、多视角、多层次的历史。学生借此可以理清史事间的逻辑联系,对历史事件进行更为理性和客观的分析,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想:如果我是汉朝商人,想经丝绸之路去国外做生意,要怎么去呢?小组合作完成西行攻略。教师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深入了解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体会来往商旅的不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这一教学难点,请学生结合所学及资料包中的材料,为丝绸之路写推荐词。这一活动既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其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又需要学生运用所选史料构建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形成书面化文稿,能级要求较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课堂的最后,教师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引导学生结合热播微视频《大道之行》,为丝绸之路赋予一些新名字。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开展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家国情怀算得上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是时下最热的话题,它与古丝绸之路是一脉相承的。了解丝绸之路精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提出的重大战略意义,大大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能有效地培养家国情怀。
三、技术融合,拓寬资源搜集渠道,匹配学情需要
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除了有形式上的优势外,它还是基于学生视角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中创设历史情境、课后学习任务推送等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自选型的预习任务。学生依据需求选择视频观看,完成相应任务单。这样,教师就可根据学情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再如,在“我为丝绸之路写推荐词”活动中,教师通过平台发布资料包。资料包中既包含了文字资料,也包含了音视频等形式更为丰富的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挑选不同形式的史料来印证观点,甚至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搜索,大大拓宽了资源搜集渠道。
综上所述,只有切实地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来运用微课程,才能真正地让核心素养培养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地“落地”。
一、紧扣课标,创设真实情境,整合学科教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本课有三块内容,每块内容量大且不易理解。因此,创设情境对三块内容进行整合,有效突出重难点尤为必要。教师可以结合热点“一带一路”,创设“重走西行路,共寻丝路魂”的情境,精选敦煌、疏勒两个古丝绸之路重镇进行重游,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印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张骞通西域,完成相应任务单,制作思维导图。课上,教师再重点围绕核心知识点“丝绸之路”设计多样活动。最后,教师设计发散性强的课后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的大情境是与地理学科进行多元融合而创设的真实情境,教师在带领学生重游古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不仅对比了古今地图,了解了风土人情,还就古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培养了时空观念。
二、任务驱动,组织多样活动,体现学生主体
采用微课辅助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核心素养培养进一步增强活动的交互性。例如,贯穿本课的主要有这样四项任务。
1.研究教师在平台发布的微视频完成对应问题,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此任务既要求学生对视频中的史料进行整理、辨析,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又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绘制思维导图以呈现更多元化、多视角、多层次的历史。学生借此可以理清史事间的逻辑联系,对历史事件进行更为理性和客观的分析,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想:如果我是汉朝商人,想经丝绸之路去国外做生意,要怎么去呢?小组合作完成西行攻略。教师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深入了解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体会来往商旅的不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这一教学难点,请学生结合所学及资料包中的材料,为丝绸之路写推荐词。这一活动既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其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又需要学生运用所选史料构建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形成书面化文稿,能级要求较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课堂的最后,教师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引导学生结合热播微视频《大道之行》,为丝绸之路赋予一些新名字。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开展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家国情怀算得上是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是时下最热的话题,它与古丝绸之路是一脉相承的。了解丝绸之路精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提出的重大战略意义,大大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能有效地培养家国情怀。
三、技术融合,拓寬资源搜集渠道,匹配学情需要
微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比除了有形式上的优势外,它还是基于学生视角所构建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中创设历史情境、课后学习任务推送等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自选型的预习任务。学生依据需求选择视频观看,完成相应任务单。这样,教师就可根据学情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再如,在“我为丝绸之路写推荐词”活动中,教师通过平台发布资料包。资料包中既包含了文字资料,也包含了音视频等形式更为丰富的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挑选不同形式的史料来印证观点,甚至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搜索,大大拓宽了资源搜集渠道。
综上所述,只有切实地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来运用微课程,才能真正地让核心素养培养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