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课堂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JF2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是新课导人的方法之一。尤其七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课前导入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首先讲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封建帝国,然后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秦朝都城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如此的奇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为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接着讲述秦朝的统治残暴无情,建阿房宫、筑骊山墓、修长城,赋税、摇役、兵役十分沉重,刑法严酷,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短命而亡。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疑问,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又如,在讲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首先讲述:“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样设置吗?”然后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个设计新颖朴实,过渡自然,很好地完成了导课任务。这类导入新课的故事要求新颖有趣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故事不宜过长,一般在1~2分钟,短小精悍,同时紧扣课堂主题。
  二、把历史故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
  45分钟的课堂,要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相当之难,如果只是纯粹的讲述,学生也没有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些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扩大知识面,学生也乐意接受。例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要介绍清朝闭关锁国的程度以及鸦片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如果单纯讲当时清朝怎样腐败,讲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各个方面的状况,课堂就会枯燥且抽象,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相关内容。此时如果能跟学生分享下面的小故事,也许效果会大大不同:1842年,中英开战已两年,道光帝竟然还在问“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究意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这样可笑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历史故事,学生都觉得不可思议。教师再进一步总结:当时清朝号称“天朝上国”,但是从上到下都很封闭,道光皇帝对世界都一无所知,普通老百姓更是闭塞。透过这样的小故事,学生加深了对清朝在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愚昧无知的社会状况的理解,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影响有了清醒的认识。
  三、利用小故事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如果讲理论、概念太多,他们就会觉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可一定程度上化解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讲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概念,因其本身比较抽象(据说曾经有老师讲这个概念讲了一堂课),初中生普遍觉得其晦涩难懂。实际上,如果能结合概念讲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事例,效果也许会好很多。比如,中国有官司诉讼或罪犯,外国人可以审理或惩罚,外国人犯罪,中国政府却无权制裁;中国沿海富裕的要隘,都被外国人占据;中国许多矿山被外国人开采……这些事例反映出殖民权力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控制和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渗透,学生听过后就容易理解何谓“半殖民地半封建”了。
  四、课堂结束前,巧妙设置历史故事
  课堂结束前,如果能合理运用历史故事,就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商鞅变法”的时候,课本上小字讲了商鞅“徒木立信”来取得百姓信任推行变法,后面讲到商鞅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学生都唏嘘不已,觉得可惜。此时笔者提问:“商鞅被处死了,那么变法失败了吗?”为了便于启发学生,笔者讲了一个《史记·商君列传》中的故事,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反对商鞅的贵族开始诬陷他谋反,秦惠文王就派出官吏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关打算住客栈,客栈的人不知他是商鞅,就说:“按照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的人要判罪。”结果商鞅只能离开秦逃往魏国。这个故事一方面是说商靴在变法的关键时刻却没能救自己,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变法已经深入秦国各个角落,广泛推行,不容废置。所以商鞅死而变法兴,秦国走上了富兵强国的道路,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去不断钻研和思考。巧妙设置故事,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但故事的设置应根据教学内容和主题来决定,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而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故事课。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翻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下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课堂上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答疑解惑和知识的运用等,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感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翻转的课堂”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借助网络技术和课堂活动使教师不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的知识内化,而且引导学生的知识建构,并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合作者。这种新型的教
思想品德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但思想品德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时通常采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这就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对此,教师可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有教学模式优化思想品德课。在优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主体性、发展性、个性化、活动性、针对性等原则,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优化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明确化和主题化  经过讨论,我们发现《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可以从标题入手来抓住本节课的主题——伟大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伟大在何处?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明白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那么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达成了。为此,我们可以把《伟大的抗日战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的设置:  主题:学生能够感受到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吸取教训,避
地理图片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被用来呈现地理知识,或作为试题考查学生。江苏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地理图片的使用,教会学生分析地理图片,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活跃、民主、开放的教学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一、讲述故事,展现情境  高中学生情感丰富,并且具有高度的热情,容易被感染。所以上课时,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特别是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教育界普遍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近几年高职公共英语基础课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了诸多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为例,阐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院是如何有效地对高职公共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责任的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种民族特质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各种原因,当今人们的责任意识正逐渐淡化。学校中的“理想教育”、社会上的“商品教育”、家庭中的“实惠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尤为重要。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一、在历史
近年来,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打造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注重在地理课堂导入环节创设问
【摘要】本文将从全身反应法的理论基础出发介绍全身反应法的教学现状,以此来分析出全身反应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探讨全身反应法在大学英语课堂的使用策略。  【关键词】全身反应法;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李玲(1998-),女,汉族,四川巴中人,乐山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全身反应法的理论基础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
实行新的高考模式之后,学生进入高二以后就进行了文理分科。作为政治教师,分科之后不仅要承担选修班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起必修班的教学任务。几乎所有教过必修班政治课的教师都深切体会到上课的无奈、压力和无趣,感到必修班的政治课成了“鸡肋”:食之确实无味,弃之一定不行,因为要面临学业水平测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和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角度说,政治教师必须直面必修班政治教学的现状,正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