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不甚规整的石头路,在山坡与树林之间时隐时现,延伸向连绵不断的大山深处。地上的石头已经很苍老了,有的已经被马蹄踩磨掉棱角变得光整平滑,有的被踏陷出一个个深深浅浅马蹄形的窟窿,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长满了厚厚的苔藓,山风吹过,覆盖在石头上枯黄的落叶腐枝无奈地翻滚摇摆着,极不情愿地飘向山谷……
这就是延续了2 000多年的那条古道———“西南丝路”邱北段吗?
自踏上茶马古道那一刻起,我的思维就开始错位,莫名其妙地升腾起一种苍凉沉重的感觉,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条地处滇南深处穿梭于冲头大山和六郎大山之间一条长达5公里的峡谷中,穿梭于浓浓的树荫、乱石和随风飘摇的狗尾巴草之间,犹如长蛇般的弯曲的小径,便是秦代的“高速公路”———五尺道了。
我看到的五尺道显得极其神秘和瑰丽,隐隐透着深沉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史载:西南丝路大约出现在战国中期,即公元前4世纪,古道起始蜀国(今四川成都),然后进入云南,最终出口出境到缅甸、印度、南亚和西亚。邱北段属于滇桂道,清雍正七年(1729)最为兴盛,一路经蜀国、滇阳(今云南昆明)、小江口、腻革龙、大白户、树官塘(今树皮)、弥勒湾(今天星)、法白、马别河、广南、富宁、百色、幽州(今广西南宁),然后出境。以往,人们仅知道河西走廊的西北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通向西方的一条国际交通大道,殊不知,在此道开通的前200多年,西南就已经出现了一条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最古老的道路,史称“蜀身毒道”(“蜀”为四川,“身毒”为印度)。公元前126年,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给汉武帝的奏章中就专门讲到,他在西域见到了四川出产的丝绸、蜀布、邛竹等物品,是商人通过陆路从身毒贩运过去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它比汉武帝开通的北方丝绸之路至少早两个世纪。当年在这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地方,人们为了打破地理环境的束缚,实现追求生存、经济交往和心灵沟通的愿望,以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勇气,开辟了这条隐藏于大山深谷和原始密林中的中国最早的国际大通道。
我们踏访的茶马古道,是邱北段最奇险和至今保留最完整的一段,地处珠江水系上游的云南省文山州与红河州交界的323国道线和南盘江旁,藏于冲头大山与六郎大山之间的峡谷中。清光绪三年(1877),邱北知县付炳墀留诗吟:“棒檄南来怕问津,邮程金马荞荆榛。江流地底穿山腹,路入天中避日轮。窟暗青林时卧虎,村荒白昼不逢人。微臣未有涓埃报,那合衡茅寄此身。”这是此段古道之崎岖艰险的真实写照。
“五尺曲径通幽州,半边古寺立岩头。”在峡谷山头艰险处,至今仍保留一古驿站———半边寺。半边寺又称云居茶庵,曾有住寺僧众,香火旺盛,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是武举楚国钧,把总杨举、李正兴、扬殿等捐资修建的。该寺依山洞形势而建造,通过“之”字形的石级小径,曲折而达寺宇。寺宇为一般木架穿斗式,半嵌于岩壁中,有飞阁流丹之势。寺内依岩石的凸凹,正堂塑有一尊观音像,两旁依壁塑有大小的人物形象和一个喷水龙头,观音面前塑有单座“韦驮”武士像。拨开齐肩高的荒草和灌木,在山洞下我们找到了几处用厚厚的大山石垒成的墙角、引马石、石缸、碓窝、地灶和古碑,石墙和碑已被苔藓和树根覆盖,石缝中杂草野花仙人掌丛生,从那些用大山石垒起的断壁残墙上,不难看出,这些建筑的坚固和它所经历的久远年代。由于半边寺地处清幽灵奇之地,烟雾缭绕,古奇静雅,故有古诗云:“半壁灵岩半边住,半边风景半边雾,杨柳岸上柳如烟,红石岩头花滴露。”
半边寺曾是茶马古道滇桂道上最为热闹繁忙的驿站,是过往马帮歇息、补偿给养的必经之地,同时又是躲避蛮烟瘴雨、毒虫兵匪的好场所。站在面孔模糊的碓窝旁,依栏俯视,立感头晕目眩,恍惚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当年半边寺的景象:夕阳西下,从山下的古道上走来一队队马 帮……
峡谷山头是半边寺,山谷中到处是古战场,山脚却建有闻名全球的中国第一座地下水发电站———六郎洞电站。中学地理教材和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中书下了重重的一笔。因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宋朝将领杨六郎在这里宿营而得名。传说宋朝时,威振四方的杨家将遭奸臣陷害,统帅杨六郎被充军到云南,家里只剩下女将。云南当时被视为不毛之地,到处是令人生畏的烟瘴之区。杨六郎沿着茶马古道千辛万苦来到云南时,确实处处荒山野林,荒无人烟,狠毒的奸臣又派走狗追杀,想置杨六郎于死地。为了躲避和抵抗追兵,杨六郎选择了地势险要,森林密布,易守难攻的天然大洞为军营,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洞叫六郎洞。
当我亲眼目睹六郎洞时,不得不佩服杨六郎确实是统领三军的帅才。这里不仅是几十座大山的收汇点,远看像一条巨龙高昂的头,同时又是清水江和南盘江的分水岭。洞头起是刀削斧劈般耸立的绝壁,直上直下,无途可觅。绝壁以青灰溶崖为基调,表面长满了仙人掌,其夹缝处随意点缀几簇山茅灌木,顶端灌木茂密,只有当地特有的大青猴才能攀爬。洞下是云南省最大的暗河———六郎河,它咆哮着向外倾泻,响声如雷,如万马奔腾,令人胆颤心寒。一军驻守洞口, 纵有千军万马也很难攻破。
进入六郎洞门,洞庭宏大,洞外虽然是炎炎烈日,但洞内寒气逼人。洞内分左、右两大洞体,左洞是琳琅满目的钟乳石,洞最前有两头大石象堵着,传说是杨六郎捉来守门的野象变的,越过石象是四个大厅,其中最大的一个大厅可容纳千人,传说是杨六郎的练兵场。其他两个厅是将士就寝之地,靠右稍小的一个厅是关战马用的,饮马用的天然石盆和马脚印现在还可以辨认。四个大厅顶部最显眼处有一块平滑明亮的石板,传说是杨六郎的战鼓,和战鼓平行处有一居高平台,据说是杨六郎的点将台。在洞最左壁上有一恐龙化石,据说被考古专家取走,现遗存剖面还可分辨。恐龙化石正前方10米处,有一玲珑平台上有一脸盆大小清汪汪的小石盆水,上不滴水,下不渗水,但守在洞口的工作人员赵克荣说,他1965年就来这里工作至今,30多年来从未见这不到半方的水干过,人们都说是坛“神水”,相传恐龙就是常来喝这盆水,但总不会干。带着神秘情绪和对遗迹灵气的追求,到过这里的人都要去喝一口,以求沾上“仙气”,我也忍不住去喝了一大捧,那味确实不一般。右洞即为地下暗河的主通道,暗河地下库容大,水量丰富稳定,年径流量3.363亿立方,落差集中,1958~1960年,国家“二五”计划在这里投资兴建了中国第一座地下水发电站。
走出六郎洞看到昔日杨六郎的避难野洞,如今成了点明万家灯火的电站,我感慨万千。六郎洞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我们伟大勤劳的先辈们,在国家困难时期,用一双双肉掌“刨”出的发电量2.5万千瓦闻名世界的地下水发电站,成为全国地下水发电之最,更是创造了人类水电史上少有的奇迹。
“茶马古道、半边寺、六郎洞”,这个被大山和岁月掩盖的传奇故事,凝结着当地几千年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凝结了几千年的沧桑与辉煌。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说过:“道路者,文明之母,财富之脉也。”就用这句话作为我“茶马古道、半边寺、六郎洞”采风的结束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