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沧桑
苏沧桑,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理事。多篇作品入选《中国最好的美文》等全国各类散文选集、散文年选,被各类选刊转载及作为全国各地中高考试题。荣获“冰心散文奖”等各类文学奖项,被誉为“散文中的天籁之音”,备受读者推崇。散文代表作:《淡竹》《天堂》《永远的港湾》《孤山不孤》等。
古往今来,好散文的味道,不仅仅是一草一木一石一花一鲲一鹏一人的味道,而是整个森林的味道、海洋的味道。反过来,写散文的那个人,眼耳鼻舌身意,首先看到的、嗅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却是涓埃之微、秋毫之末,而正是这恒河一沙、沧海一粟,方构成一篇散文的大宇宙,孕育出天地间的大情怀。
从大了说,所有的艺术都是及物的,包括文学,包括文学里的诗歌,或是网络文学里的架空小说,都不是空中楼阁。触及的是萬物,包括视觉里、听觉里、嗅觉里的万物,也包括历史里、个人记忆里的人物与事物,时空纵横,包罗万象。散文的及物,说到底不能脱离大地,脱离日常,脱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否则便是瞎子摸象、闭门造车。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多,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这段话前面说的是《水浒传》《红楼梦》的作者,或者辛弃疾、苏东坡等,后面说的是李煜等。但我想说,这不是绝对的。一部经典作品,只有一颗稚子之心是不够的,它离不开作者的文化底蕴、阅读视野、人生经历,就比如“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后主,若非经历国破家亡,何来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散文亦如此,真情与美感,冷静与敏锐,深邃与无穷等,就像盐粒,要从物的海水中升华而来。
现在说的“深入生活”,其实不是口号,我本人在散文写作中亦深有体会。我的散文《纸上》,写了富阳一个古老村落里唯一一位坚持古法造纸的传承人的故事。亲手触摸在水里泡了40多年的60多岁捞纸工的手,那触感让我震撼,仿佛摸在一块没有生命的橡胶上,上面结着白色的、厚厚的老茧,和没有一丝血色的旧裂痕,层层叠叠。记录现场所有的气味、声音,将笔尖深入纸的每一层肌理,解剖一张纸的前世今生、它与主人公命运的深刻联系、它的传承与未来,《纸上》是有来源、现场、去向的。
“守赤子之心,接人间地气,信万物有灵”,是我的写作观。优秀的散文,是作者与万物的同频共振,是作者与读者的灵犀相通;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是万物与万物之间的灵媒。因此,笔尖已然不是笔尖,它的使命是寻觅、抵达最核心。
万物有灵,当你念念不忘,你找不到它时,它会来找你。清明节前,我去体验了24小时茶农的劳作生活,想写一篇散文,但两个月过去了,迟迟没有动笔。我确定已触摸到了茶的呼吸,但还未触摸到它的心跳,所以,我在等,等它来找我。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9月12日)
苏沧桑,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浙江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浙江省生态文化协会理事。多篇作品入选《中国最好的美文》等全国各类散文选集、散文年选,被各类选刊转载及作为全国各地中高考试题。荣获“冰心散文奖”等各类文学奖项,被誉为“散文中的天籁之音”,备受读者推崇。散文代表作:《淡竹》《天堂》《永远的港湾》《孤山不孤》等。
古往今来,好散文的味道,不仅仅是一草一木一石一花一鲲一鹏一人的味道,而是整个森林的味道、海洋的味道。反过来,写散文的那个人,眼耳鼻舌身意,首先看到的、嗅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却是涓埃之微、秋毫之末,而正是这恒河一沙、沧海一粟,方构成一篇散文的大宇宙,孕育出天地间的大情怀。
从大了说,所有的艺术都是及物的,包括文学,包括文学里的诗歌,或是网络文学里的架空小说,都不是空中楼阁。触及的是萬物,包括视觉里、听觉里、嗅觉里的万物,也包括历史里、个人记忆里的人物与事物,时空纵横,包罗万象。散文的及物,说到底不能脱离大地,脱离日常,脱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否则便是瞎子摸象、闭门造车。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多,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这段话前面说的是《水浒传》《红楼梦》的作者,或者辛弃疾、苏东坡等,后面说的是李煜等。但我想说,这不是绝对的。一部经典作品,只有一颗稚子之心是不够的,它离不开作者的文化底蕴、阅读视野、人生经历,就比如“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后主,若非经历国破家亡,何来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散文亦如此,真情与美感,冷静与敏锐,深邃与无穷等,就像盐粒,要从物的海水中升华而来。
现在说的“深入生活”,其实不是口号,我本人在散文写作中亦深有体会。我的散文《纸上》,写了富阳一个古老村落里唯一一位坚持古法造纸的传承人的故事。亲手触摸在水里泡了40多年的60多岁捞纸工的手,那触感让我震撼,仿佛摸在一块没有生命的橡胶上,上面结着白色的、厚厚的老茧,和没有一丝血色的旧裂痕,层层叠叠。记录现场所有的气味、声音,将笔尖深入纸的每一层肌理,解剖一张纸的前世今生、它与主人公命运的深刻联系、它的传承与未来,《纸上》是有来源、现场、去向的。
“守赤子之心,接人间地气,信万物有灵”,是我的写作观。优秀的散文,是作者与万物的同频共振,是作者与读者的灵犀相通;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是万物与万物之间的灵媒。因此,笔尖已然不是笔尖,它的使命是寻觅、抵达最核心。
万物有灵,当你念念不忘,你找不到它时,它会来找你。清明节前,我去体验了24小时茶农的劳作生活,想写一篇散文,但两个月过去了,迟迟没有动笔。我确定已触摸到了茶的呼吸,但还未触摸到它的心跳,所以,我在等,等它来找我。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