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和高考改革形势下,我校积极应对,依托“1121”课堂,对学案进行了改革,将其细化为“三案”,即预习案、教学案和巩固案。本课题主要面向高三学生,依托“三案”教学,充分利用课堂,达到学习和收获的高效。结合“1121”课堂的特点,充分调研学情,科学设计“三案”,本着立德树人的目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化为学生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学科素养高效课堂
预习案的设计体现自主性,教学案的设计体现基础性,巩固案的设计体现梯度性和新颖性。本课题以一轮复习为例。
以一轮复习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为例,设计如下:
预习案中明确指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以及已混的概念,设计了概念解析这一目。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问题需要记忆的时间也是细化的。通过对任务的细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预习案如下: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经历秦、西汉、王莽新、东汉四个朝代。
秦代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自主学习】(时间限定20分钟)
▲▲▲阅读教材思考并熟记以下问题:
1.西汉统治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2.西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的原因、内容、影响分别是什么?
3.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内容。
4.董仲舒新儒学的目的、实质、作用。
▲▲▲要求:(1)预习时背熟1.2.3。
(2)复习课开始之前背熟以上所有问题。
(3)延伸思考:①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分析影响其思想发展的因素?②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③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④总结汉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案主要侧重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教学案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是针对本课重难点知识设计的,需要學生整合所学知识去回答。
教学案设计如下: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合作探究】
1.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分析影响其思想发展的因素?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另PPT附带相应高考题)
4.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当堂检测】(时间8分钟)
一、判断题。
1.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彻底否定。( )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以外的思想销声匿迹。( )
3.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其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
二、选择题。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巩固案紧紧围绕五大核心素养,以《高考试题说明》为基础,训练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历史知识迁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历史思辨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些目标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分阶段去各个攻破。在巩固案的设计中,注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对比训练以及新题型的训练。通过开放性题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巩固案学案设计如下: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案)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學标准
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4.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A.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事,治天之道而出法。”据材料判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经过每节课对课的精心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更好地去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关键词: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学科素养高效课堂
预习案的设计体现自主性,教学案的设计体现基础性,巩固案的设计体现梯度性和新颖性。本课题以一轮复习为例。
以一轮复习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为例,设计如下:
预习案中明确指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以及已混的概念,设计了概念解析这一目。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问题需要记忆的时间也是细化的。通过对任务的细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预习案如下: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经历秦、西汉、王莽新、东汉四个朝代。
秦代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自主学习】(时间限定20分钟)
▲▲▲阅读教材思考并熟记以下问题:
1.西汉统治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2.西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的原因、内容、影响分别是什么?
3.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内容。
4.董仲舒新儒学的目的、实质、作用。
▲▲▲要求:(1)预习时背熟1.2.3。
(2)复习课开始之前背熟以上所有问题。
(3)延伸思考:①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分析影响其思想发展的因素?②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③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④总结汉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案主要侧重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教学案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是针对本课重难点知识设计的,需要學生整合所学知识去回答。
教学案设计如下: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合作探究】
1.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分析影响其思想发展的因素?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另PPT附带相应高考题)
4.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当堂检测】(时间8分钟)
一、判断题。
1.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彻底否定。( )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以外的思想销声匿迹。( )
3.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其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
二、选择题。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巩固案紧紧围绕五大核心素养,以《高考试题说明》为基础,训练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历史知识迁移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历史思辨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些目标和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分阶段去各个攻破。在巩固案的设计中,注重知识的横向和纵向对比训练以及新题型的训练。通过开放性题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巩固案学案设计如下: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案)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學标准
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4.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A.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唯天之施而施其时,法天之命而循诸人,法天之数以起事,治天之道而出法。”据材料判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
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
经过每节课对课的精心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更好地去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