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基,是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源泉.通过对壮族“陇峒节”的实践考察,梳理总结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蕴意及其功能.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发展,壮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陷入了以断裂、碎片、竞争为表征的危机之中.壮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有机嵌入-融合共生,是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化解壮族传统文化危机的有效路径.由此,构建从实体的主体嵌入、内容嵌入、方式嵌入到结构嵌入的现代与传统文化体系,进而形成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良性循环的文化共
【机 构】
: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出 处】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基,是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源泉.通过对壮族“陇峒节”的实践考察,梳理总结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蕴意及其功能.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发展,壮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陷入了以断裂、碎片、竞争为表征的危机之中.壮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有机嵌入-融合共生,是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化解壮族传统文化危机的有效路径.由此,构建从实体的主体嵌入、内容嵌入、方式嵌入到结构嵌入的现代与传统文化体系,进而形成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良性循环的文化共生系统,成为壮族传统节庆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内生逻辑.
其他文献
边民是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国民群体,承担着稳边护边的特殊责任.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民族团结、实现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有利因素,也有制约因素.要强化“兴边富民行动”铸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打牢边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治等基础,实现边境地区与内地的物质联通与民心相通,做到上下协同,久久为功.
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并塑造文化认同,黎族地区进行了民族文化振兴的体系建构,黎祖大殿的建造是其中之一.以建筑叙事理论为切入点,从空间美学、场域建构、审美生境和审美体验等层面分析了黎族传统建筑艺术当代建构的方式与美学内涵.由于叙事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建筑空间自身的文化性,黎祖大殿建构的不仅是展演黎族文化的精神空间,同时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社会空间和全球化与地方化互嵌融合的文化空间.
非遗表演通过在地化集聚和同地化展演,对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和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基于“结构性-非结构性”分析框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为个案,运用深度访谈、观察法等,探讨非遗表演的地方性建构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遗表演中,政府、景区经营者、泼水演员和游客等多元主体通过空间表征和舞台化叙事参与地方性建构过程,其建构特征体现为宗教和传统文化的物质景观表征和具身性呈现,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维度上.国家话语、消费逻辑、经济资本和文化习俗规则等结构性因素,以及日常生活实践和个人能动
飞地经济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飞地经济和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分析飞地经济模式的内在属性,探究我国飞地经济的运行机制,提出了构建和完善飞地经济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以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新办法”所昭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综合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立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着力点,结合相关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修订自治条例的实证做出分析,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使这项制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制度优势等论断.
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传统家国观念逐步演化为同现代性相契合的政治文化,经提炼沉淀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构筑了“家-共同体”接续机制,契合了国家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为国民提供了共同的认同点、构筑了情感形塑场域,引导着国民“全民一体”的认知趋向,是国民与共同体间关系确认的核心媒介.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符号注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将其塑造为“全民一体”的认同焦点和“共同体-国民”的连通纽带,通过全域范围的广泛传播、使用,为推进全体国民生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