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建筑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施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对它控制、修补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本文对建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对其控制、修补的方法、手段。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控制;修补
混凝土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十分容易出现的问题,当建筑物出现混凝土裂缝时,它所具有的可靠性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即其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会有所下降,从而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因此,我们应对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合适的控制、修补方法。
一、建筑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建筑混凝土裂缝所存在的形式繁多,要想一一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需从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根本原因分析,从而有效的判断混凝土裂缝的种类以及控制、修补的最佳方案。
1.设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当建筑物设计出现问题时,也会造成建筑产生混凝土裂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由于断面突变的存在,而使得该部位产生一定的集中应力,从而造成建筑混凝土出现裂缝;(2)、在进行建筑混凝配筋设计时,所选用的钢筋数目过少或者钢筋直径过大,使得整个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3)、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时,施加的预应力大小不合适,使得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4)、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过大,使得建筑施工所需消耗的水泥增多,并对混凝土的收缩产生不利影响;(5)、进行混凝土设计时,没有将其收缩变形考虑进去。
2.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筑材料的选择、配置不当也会使得建筑混凝土出现一定程度的裂缝。通常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当混凝土材料的骨料直径分布不均时,会造成骨料出现级配不良的情况,从而使得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增大,使得出现建筑混凝土裂缝;其次,当混凝土的骨料直径过小时,使得配置混凝土所需要的用水量和用灰量明显增多,加大了混凝土的收缩量;再者,进行混凝土拌合时所使用的水泥等级过高、早强和细度过大,也会促使混凝土出现裂缝;同时,选用不同品种的水泥也会对混凝土的开裂状况产生影响,像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快硬水泥所具有的收缩性就比较大,而粉煤灰水泥及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收缩性就比较小;最后,就是在进行混凝土拌合时,所添加的外加剂和掺合剂也会影响对混凝土的收缩性能产生影响,当选用不当时会加速混凝土收缩,引起混凝土开裂。
3.混凝土配合方面存在问题
通常混凝土进行配合时,以下几点会对其是否产生裂缝产生影响:(1)、进行配合时,水和水泥的、之间的比例选择不当,出现实际水灰比远大于合适水灰比的现象,以及砂率不满足合适的要求的现象,这样使得混凝土的和易性出现问题,从而促使混凝土产生裂缝;(2)、配合时,水泥用量过大,塌落度过高,加大了混凝土的收缩性;(3)、混凝土膨胀剂的加入量不当以及水泥品种选择不当时,也会造成混凝土产生裂缝。
4.现场施工和养护处理不当的问题
现场施工和养护的不当很容易造成混凝土开裂或者为混凝土的开裂埋下隐患,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振捣混凝土构件是混凝土工程的主要施工步骤,但如果在振捣过程中,出现过早拔出振捣棒、对局部混凝土振捣过度或者遗漏振捣局部混凝土等不合理施工都会对混凝土构件不够密实或者均匀性很差,给混凝土的开裂埋下隐患。(2)、现场施工环境的恶劣也会照成混凝土的开裂。举例来说,对于高层建筑,高空混凝土浇筑工程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高处由于没有遮挡,风速一般过大,加之高空的阳光照射强度也更大,很容易照成混凝土收缩过大引起开裂。(3)、当下不少施工单位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不够了解,经常没有对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采取两次抹面,导致大体积混凝土构件表面易产生裂缝。或者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对于水化热等参数的计算不到位,导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散发较大热量产生温度裂缝。(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可以通过施加预应力预防混凝土的开裂,无缝混凝土工程就是通过预应力来实现的,但在施加预应力的过程中,如果对预应力计算不准确,或者张拉过度,及可能产生过大压力造成混凝土构件的受压开裂(5)、另外现场混凝土构件拆模不当,也及易造成混凝土构件的开裂。(6)、对于混凝土工程施工来说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不仅仅是施工工艺,还有养护工艺的不到位也会造成混凝土的收缩开裂。
二、建筑混凝土裂缝控制、修补工艺
1.设计方面
(1)、在进行设计时,应尽可能的减少结构的断面突变,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若是必须得有结构的断面突变时,则应做好結构的加强工作。
(2)、正确的运用补偿混凝土收缩的技术手段。当下,绝大多数的混凝土裂缝都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应针对其收缩问题来进行设计,即可以在混凝土拌合时掺加适量的膨胀剂,从而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减少裂缝的产生。
(3)、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加强对钢筋的配置,对于建筑不同的部位选取与之相应的钢筋,避免出现超筋或少筋的现象。
(4)、通常情况下,对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一般采用龄期60天的混凝强度为设计标准值,从而降低混凝土的用灰量。
2.材料和混凝土配合方面
(1)、依据设计中的结构要求来选取合适强度的混凝土和水泥,避免出现早高强水泥。
(2)、选用直径分布均匀,级配良好的混凝土骨料。
(3)、合理的使用外加剂和掺合剂,从而增强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减少水泥的使用量。
(4)、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施工操作情况来设计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并及时做好混凝土构件的养护工作。
3.现场混凝土构件施工方面
混凝土构件的优质施工是确保混凝土构件避免产生裂缝的主要手段,在实际施工现场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工艺和不断革新施工方法,避免混凝土构件在产生裂缝或者埋下产生裂缝的隐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点:
(1)、浇筑振捣混凝土是混凝土施工的基本施工工艺,在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构件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快插慢拔的原则,确保混凝土构件的充分振捣,同时要加强自己的施工水平和施工知识,能够独立自主的判断不同水泥所需要的不同振捣时间,避免在振捣过程中出现过度振捣的现象,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应该提倡使用二次振捣和二次抹面等相关施工工艺,从而确保混凝土构件的密实性和均匀性,充分排出混凝土构件中多余的杂志和气泡。
(2)、提高现场混凝土构件的养护工艺,混凝土的养护对于防止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规范规定正常的养护时间在十四到二十八天。
(3)、提高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散热和保温工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的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浇筑大体积混凝土会产生极大的水化热,而这些热量不及时排除会导致混凝土构件热涨而开裂,在浇筑完成后,就要注意混凝土构件的保温工作,要避免混凝土构件出现内外温度相差过大而造成开裂。
(4)、对于某些特殊混凝土构件则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裂缝的产生,比如高空混凝土构件要避免在大风和大雨的环境中施工,而地下混凝土构件应该在构件施工完毕后尽快回填将构件掩埋。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修补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配合努力。我们应不断的对混凝土的裂缝进行研究分析,探寻最为合适的控制、修补手段,从而确保建筑能够长期的使用下去。
参考文献:
[1]李跃彬. 谈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年26期
[2]吴亦斌.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年32期
[3]孙婷婷. 浅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年20期
[4]袁志辉. 论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建筑知识 2010年S1期
[5]刘启华. 对某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的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09年06期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控制;修补
混凝土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十分容易出现的问题,当建筑物出现混凝土裂缝时,它所具有的可靠性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即其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会有所下降,从而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因此,我们应对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合适的控制、修补方法。
一、建筑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建筑混凝土裂缝所存在的形式繁多,要想一一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需从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根本原因分析,从而有效的判断混凝土裂缝的种类以及控制、修补的最佳方案。
1.设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当建筑物设计出现问题时,也会造成建筑产生混凝土裂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由于断面突变的存在,而使得该部位产生一定的集中应力,从而造成建筑混凝土出现裂缝;(2)、在进行建筑混凝配筋设计时,所选用的钢筋数目过少或者钢筋直径过大,使得整个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3)、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时,施加的预应力大小不合适,使得混凝土构件产生裂缝;(4)、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过大,使得建筑施工所需消耗的水泥增多,并对混凝土的收缩产生不利影响;(5)、进行混凝土设计时,没有将其收缩变形考虑进去。
2.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筑材料的选择、配置不当也会使得建筑混凝土出现一定程度的裂缝。通常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当混凝土材料的骨料直径分布不均时,会造成骨料出现级配不良的情况,从而使得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增大,使得出现建筑混凝土裂缝;其次,当混凝土的骨料直径过小时,使得配置混凝土所需要的用水量和用灰量明显增多,加大了混凝土的收缩量;再者,进行混凝土拌合时所使用的水泥等级过高、早强和细度过大,也会促使混凝土出现裂缝;同时,选用不同品种的水泥也会对混凝土的开裂状况产生影响,像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快硬水泥所具有的收缩性就比较大,而粉煤灰水泥及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收缩性就比较小;最后,就是在进行混凝土拌合时,所添加的外加剂和掺合剂也会影响对混凝土的收缩性能产生影响,当选用不当时会加速混凝土收缩,引起混凝土开裂。
3.混凝土配合方面存在问题
通常混凝土进行配合时,以下几点会对其是否产生裂缝产生影响:(1)、进行配合时,水和水泥的、之间的比例选择不当,出现实际水灰比远大于合适水灰比的现象,以及砂率不满足合适的要求的现象,这样使得混凝土的和易性出现问题,从而促使混凝土产生裂缝;(2)、配合时,水泥用量过大,塌落度过高,加大了混凝土的收缩性;(3)、混凝土膨胀剂的加入量不当以及水泥品种选择不当时,也会造成混凝土产生裂缝。
4.现场施工和养护处理不当的问题
现场施工和养护的不当很容易造成混凝土开裂或者为混凝土的开裂埋下隐患,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振捣混凝土构件是混凝土工程的主要施工步骤,但如果在振捣过程中,出现过早拔出振捣棒、对局部混凝土振捣过度或者遗漏振捣局部混凝土等不合理施工都会对混凝土构件不够密实或者均匀性很差,给混凝土的开裂埋下隐患。(2)、现场施工环境的恶劣也会照成混凝土的开裂。举例来说,对于高层建筑,高空混凝土浇筑工程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高处由于没有遮挡,风速一般过大,加之高空的阳光照射强度也更大,很容易照成混凝土收缩过大引起开裂。(3)、当下不少施工单位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不够了解,经常没有对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采取两次抹面,导致大体积混凝土构件表面易产生裂缝。或者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对于水化热等参数的计算不到位,导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散发较大热量产生温度裂缝。(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可以通过施加预应力预防混凝土的开裂,无缝混凝土工程就是通过预应力来实现的,但在施加预应力的过程中,如果对预应力计算不准确,或者张拉过度,及可能产生过大压力造成混凝土构件的受压开裂(5)、另外现场混凝土构件拆模不当,也及易造成混凝土构件的开裂。(6)、对于混凝土工程施工来说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原因不仅仅是施工工艺,还有养护工艺的不到位也会造成混凝土的收缩开裂。
二、建筑混凝土裂缝控制、修补工艺
1.设计方面
(1)、在进行设计时,应尽可能的减少结构的断面突变,避免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若是必须得有结构的断面突变时,则应做好結构的加强工作。
(2)、正确的运用补偿混凝土收缩的技术手段。当下,绝大多数的混凝土裂缝都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应针对其收缩问题来进行设计,即可以在混凝土拌合时掺加适量的膨胀剂,从而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减少裂缝的产生。
(3)、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加强对钢筋的配置,对于建筑不同的部位选取与之相应的钢筋,避免出现超筋或少筋的现象。
(4)、通常情况下,对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一般采用龄期60天的混凝强度为设计标准值,从而降低混凝土的用灰量。
2.材料和混凝土配合方面
(1)、依据设计中的结构要求来选取合适强度的混凝土和水泥,避免出现早高强水泥。
(2)、选用直径分布均匀,级配良好的混凝土骨料。
(3)、合理的使用外加剂和掺合剂,从而增强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减少水泥的使用量。
(4)、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施工操作情况来设计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并及时做好混凝土构件的养护工作。
3.现场混凝土构件施工方面
混凝土构件的优质施工是确保混凝土构件避免产生裂缝的主要手段,在实际施工现场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施工工艺和不断革新施工方法,避免混凝土构件在产生裂缝或者埋下产生裂缝的隐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点:
(1)、浇筑振捣混凝土是混凝土施工的基本施工工艺,在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构件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快插慢拔的原则,确保混凝土构件的充分振捣,同时要加强自己的施工水平和施工知识,能够独立自主的判断不同水泥所需要的不同振捣时间,避免在振捣过程中出现过度振捣的现象,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应该提倡使用二次振捣和二次抹面等相关施工工艺,从而确保混凝土构件的密实性和均匀性,充分排出混凝土构件中多余的杂志和气泡。
(2)、提高现场混凝土构件的养护工艺,混凝土的养护对于防止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规范规定正常的养护时间在十四到二十八天。
(3)、提高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散热和保温工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的裂缝主要是温度裂缝,浇筑大体积混凝土会产生极大的水化热,而这些热量不及时排除会导致混凝土构件热涨而开裂,在浇筑完成后,就要注意混凝土构件的保温工作,要避免混凝土构件出现内外温度相差过大而造成开裂。
(4)、对于某些特殊混凝土构件则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裂缝的产生,比如高空混凝土构件要避免在大风和大雨的环境中施工,而地下混凝土构件应该在构件施工完毕后尽快回填将构件掩埋。
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修补是一个繁琐的过程,需要多方共同配合努力。我们应不断的对混凝土的裂缝进行研究分析,探寻最为合适的控制、修补手段,从而确保建筑能够长期的使用下去。
参考文献:
[1]李跃彬. 谈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年26期
[2]吴亦斌.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年32期
[3]孙婷婷. 浅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年20期
[4]袁志辉. 论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建筑知识 2010年S1期
[5]刘启华. 对某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的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0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