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有个成语叫作“顺藤摸瓜”,指的是摘瓜人只要顺着瓜藤蔓去找瓜,就能輕而易举地找到瓜,后来人们就把“顺藤摸瓜”比喻成只要按照某个线索去查究一件事,就一定能达成目标,这与我们的英语教学是何等相似!成语中的“瓜”就好比是“学生学好英语”这个目标,而“顺藤”则是指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实际教学中掌握并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最终达到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新课程倡导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课堂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生活中来,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动作表演等手段进行情境教学,既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在实情实景中的交际应付能力。
另外,每堂课前我经常用英语交流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领到英语探究的语言环境中;课中经常采用“微视频”“竞赛激励”等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二、寓教于心,拓展能力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善于创新,精心备课和设计教法,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最终拓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任务型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语言运用能力,结合目标语言和话题内容,确定任务型教学的类型。例如,在“天气”这一话题,我设置了“我是一名记者”这一任务,通过天气、日常活动话题的闲谈,使学生体验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的表意功能区分。通过采访活动,让学生听懂、读懂所表达的天气、活动、地点、情感的有关信息,并能就天气及日常活动用语进行交流与描述。整个课堂教学以“争当校园电台记者挑战活动”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拓展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合作型教学。合作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如,在学习“问路、指路”这一语言项目时,我不仅运用了角色表演、合作对话等教学手段,还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模拟问路和指路。
3.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呈现声情并茂的画面与相关人物,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密度。例如,教授The animals这一话题时,我事先将难以描述的动物玩耍的情境制成动画,并配以不同的声音,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画面声音展示教材内容,学生的听觉注意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集中,他们也在情境中逐渐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深入角色进行表演,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寓德于教,培养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新课程要求教师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1.创境渗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渗透。如教授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时,本单元的主要话题是谈论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文化。我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国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该国的见面习俗、时间观念、饭桌礼仪等信息。课内组织学生利用道具,现场模拟不同国家的人见面、聚会、用餐等场景。不仅让学生在“玩”中掌握了目标语言,还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礼仪,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榜样引领。通过榜样这一价值载体的人格形象,激发和引领学生自我内化榜样精神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如,在教授Sad but beautiful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中国的乐器及相关的名曲,体会理解了音乐背后的真正内涵,亲身体验感受阿炳那种逆境中不放弃的精神,学生心灵产生震撼的同时思想也得到升华,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应再局限于给学生“生鱼”,而应“授之以渔”。我们要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多元的教学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愿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能成功地“顺着藤,摸到瓜”!
一、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课堂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生活中来,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动作表演等手段进行情境教学,既可使课堂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愿望,从而培养学生在实情实景中的交际应付能力。
另外,每堂课前我经常用英语交流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领到英语探究的语言环境中;课中经常采用“微视频”“竞赛激励”等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二、寓教于心,拓展能力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善于创新,精心备课和设计教法,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最终拓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任务型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语言运用能力,结合目标语言和话题内容,确定任务型教学的类型。例如,在“天气”这一话题,我设置了“我是一名记者”这一任务,通过天气、日常活动话题的闲谈,使学生体验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的表意功能区分。通过采访活动,让学生听懂、读懂所表达的天气、活动、地点、情感的有关信息,并能就天气及日常活动用语进行交流与描述。整个课堂教学以“争当校园电台记者挑战活动”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拓展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合作型教学。合作型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如,在学习“问路、指路”这一语言项目时,我不仅运用了角色表演、合作对话等教学手段,还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模拟问路和指路。
3.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呈现声情并茂的画面与相关人物,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密度。例如,教授The animals这一话题时,我事先将难以描述的动物玩耍的情境制成动画,并配以不同的声音,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画面声音展示教材内容,学生的听觉注意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集中,他们也在情境中逐渐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深入角色进行表演,从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寓德于教,培养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新课程要求教师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使语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1.创境渗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情境,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渗透。如教授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时,本单元的主要话题是谈论不同国家的风俗礼仪文化。我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国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该国的见面习俗、时间观念、饭桌礼仪等信息。课内组织学生利用道具,现场模拟不同国家的人见面、聚会、用餐等场景。不仅让学生在“玩”中掌握了目标语言,还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国家的礼仪,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榜样引领。通过榜样这一价值载体的人格形象,激发和引领学生自我内化榜样精神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念。如,在教授Sad but beautiful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中国的乐器及相关的名曲,体会理解了音乐背后的真正内涵,亲身体验感受阿炳那种逆境中不放弃的精神,学生心灵产生震撼的同时思想也得到升华,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应再局限于给学生“生鱼”,而应“授之以渔”。我们要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多元的教学策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我们的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愿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都能成功地“顺着藤,摸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