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朱元璋与刘邦在休养生息和巩固政权等治国谋略上惊人相似,建国初期他们几乎都杀尽了出生入死的文武患臣,刘邦身边的韩信、彭越、英布等都被他杀了。朱元璋也是,尽管许多还是同乡,开国之臣李善长被逼自杀:刘基见多识广,为免不测,早早告老还乡,不问世事,却也为人诬告谋反而皇帝信以为真,郁愤而死;大将军徐达背上生痈,忌吃蒸鹅,朱元璋却故意赐其蒸鹅,徐达心知肚明,是皇帝要他的命,遂食鹅而死。
成功之道
朱元璋从参加农民起义军到金陵称帝,共用了16年的时间。在那群雄竞起,逐鹿中原,先后建立了龙凤、大周等诸多政权中,朱元璋以后起之秀,脱颖而出,终成大业,必有其成功的原因。
首先,卓越的个人能力和坚毅果敢的性格。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不久,即因作战英雄而受赏识,妻以义女。郭子兴遭难被囚,他挺身而出,利用矛盾救出了郭子兴。受到郭子兴猜忌时他又忍辱负重,因而再得重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便掌握了这支队伍,短短3年,他从普通一兵迅速成长为统兵10万的大元帅。
其次,勤奋好学,读书不辍。朱元璋没读过多少书,但勤奋好学,既便打仗间隙也不忘读书学习。他特别喜欢攻读史书,尤其留意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经过多年自学,学业大进,“太祖高皇帝在军中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玄化自然”。他曾自诩说:“我起草野,未尝师授,然读书成文,焕然理顺,岂非天生耶?”天生未必,勤奋使然。可贵的是这点在立国后也未改变,建文渊阁,藏经史子集,设大学士,得暇常往,“命诸儒进经史,躬自批阅,终日忘倦”。
第三,广揽人才,结纳儒士。朱元璋总结历朝兴亡时曾强调说:“天下之务,非贤不治”。他并指出:“忠良者,国之宝,奸邪者,国之蠹,故忠良进,则国臼治,奸邪用,则国日乱。观唐太宗用房、杜,则致斗米三钱,外户不闭之效;玄宗用杨、李,则臻安史之乱,有蒙尘播迁之祸,此可鉴矣。”
朱元璋起义带兵后,有同乡24人,包括徐达、汤和、常遇春等一班武将,后又有胡大海的加入,视为心腹,倍加重用,南征北战,为他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注重“文武相资”,互为呼应。他喜结纳儒士,先后网罗了冯氏兄弟、刘基、朱升等一大批儒雅之士,为之出奇谋划良策,攻金陵以为根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谋,更流传千古,毛泽东“深挖洞,不称霸”或可见其影子。朱元璋用人不拘资格,惟才是举,因人而用,备得其所,是以群臣效命而得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用兵谋略,智高一筹。历史称赞朱元璋“运筹万里,料敌如神”,“明见万里外”。在攻打主要对手张士诚和陈友谅时,朱元璋对敌双方在地理、实力乃至性格都作了深入分析。张士诚赈私盐出身,斤斤计较,谨小慎微,陈友谅打鱼为生,冲撞风浪,胆大野心大。先张后陈,陈或有乘虚而入,侧面进攻之危,因而决定先陈后张。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朱元璋每战常先同刘基等详为研究,而后召集部将商讨,集总广益,用兵持重,稳步推进,不断夺取战争的胜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故朱元璋常告诫部将:“为将贵审机而重料敌”,审机料敌,奇正并用,故从胜利走向胜利。
小结
朱元璋在位31年,1398年病死,终年71岁。他开创了历时270多年的大明王朝,中华文明又一次被推向辉煌之巅,国力雄厚,经济繁荣,人民安康。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科学文化发达,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三,包括《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均出于明朝。此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徐霞客游记》等都光耀史册,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
朱元璋应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比较贤明的封建帝王,一位较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勤奋好学,运筹谋略,在历代开国君主中以励精图治著称。朱元璋灭亡元朝,统一中国,垦荒屯田,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赢得小康局面。他精于政治、整肃吏治,严惩贪吏,巩固边防,为大明盛世奠定了基础。但他屡兴大狱,滥杀功臣,首创特务机构,极权统治更甚刘邦,评功论过,还不失为一代明君!
(全文完)
朱元璋与刘邦在休养生息和巩固政权等治国谋略上惊人相似,建国初期他们几乎都杀尽了出生入死的文武患臣,刘邦身边的韩信、彭越、英布等都被他杀了。朱元璋也是,尽管许多还是同乡,开国之臣李善长被逼自杀:刘基见多识广,为免不测,早早告老还乡,不问世事,却也为人诬告谋反而皇帝信以为真,郁愤而死;大将军徐达背上生痈,忌吃蒸鹅,朱元璋却故意赐其蒸鹅,徐达心知肚明,是皇帝要他的命,遂食鹅而死。
成功之道
朱元璋从参加农民起义军到金陵称帝,共用了16年的时间。在那群雄竞起,逐鹿中原,先后建立了龙凤、大周等诸多政权中,朱元璋以后起之秀,脱颖而出,终成大业,必有其成功的原因。
首先,卓越的个人能力和坚毅果敢的性格。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不久,即因作战英雄而受赏识,妻以义女。郭子兴遭难被囚,他挺身而出,利用矛盾救出了郭子兴。受到郭子兴猜忌时他又忍辱负重,因而再得重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便掌握了这支队伍,短短3年,他从普通一兵迅速成长为统兵10万的大元帅。
其次,勤奋好学,读书不辍。朱元璋没读过多少书,但勤奋好学,既便打仗间隙也不忘读书学习。他特别喜欢攻读史书,尤其留意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经过多年自学,学业大进,“太祖高皇帝在军中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玄化自然”。他曾自诩说:“我起草野,未尝师授,然读书成文,焕然理顺,岂非天生耶?”天生未必,勤奋使然。可贵的是这点在立国后也未改变,建文渊阁,藏经史子集,设大学士,得暇常往,“命诸儒进经史,躬自批阅,终日忘倦”。
第三,广揽人才,结纳儒士。朱元璋总结历朝兴亡时曾强调说:“天下之务,非贤不治”。他并指出:“忠良者,国之宝,奸邪者,国之蠹,故忠良进,则国臼治,奸邪用,则国日乱。观唐太宗用房、杜,则致斗米三钱,外户不闭之效;玄宗用杨、李,则臻安史之乱,有蒙尘播迁之祸,此可鉴矣。”
朱元璋起义带兵后,有同乡24人,包括徐达、汤和、常遇春等一班武将,后又有胡大海的加入,视为心腹,倍加重用,南征北战,为他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注重“文武相资”,互为呼应。他喜结纳儒士,先后网罗了冯氏兄弟、刘基、朱升等一大批儒雅之士,为之出奇谋划良策,攻金陵以为根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谋,更流传千古,毛泽东“深挖洞,不称霸”或可见其影子。朱元璋用人不拘资格,惟才是举,因人而用,备得其所,是以群臣效命而得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用兵谋略,智高一筹。历史称赞朱元璋“运筹万里,料敌如神”,“明见万里外”。在攻打主要对手张士诚和陈友谅时,朱元璋对敌双方在地理、实力乃至性格都作了深入分析。张士诚赈私盐出身,斤斤计较,谨小慎微,陈友谅打鱼为生,冲撞风浪,胆大野心大。先张后陈,陈或有乘虚而入,侧面进攻之危,因而决定先陈后张。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朱元璋每战常先同刘基等详为研究,而后召集部将商讨,集总广益,用兵持重,稳步推进,不断夺取战争的胜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故朱元璋常告诫部将:“为将贵审机而重料敌”,审机料敌,奇正并用,故从胜利走向胜利。
小结
朱元璋在位31年,1398年病死,终年71岁。他开创了历时270多年的大明王朝,中华文明又一次被推向辉煌之巅,国力雄厚,经济繁荣,人民安康。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科学文化发达,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三,包括《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均出于明朝。此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徐霞客游记》等都光耀史册,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
朱元璋应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比较贤明的封建帝王,一位较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勤奋好学,运筹谋略,在历代开国君主中以励精图治著称。朱元璋灭亡元朝,统一中国,垦荒屯田,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赢得小康局面。他精于政治、整肃吏治,严惩贪吏,巩固边防,为大明盛世奠定了基础。但他屡兴大狱,滥杀功臣,首创特务机构,极权统治更甚刘邦,评功论过,还不失为一代明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