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现航母梦的风雨之路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初,陈炳德总参谋长在接受《香港商报》专访时说:“航母已在建,但还没建成!等建完再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军高级将领首次对外承认中国正在建造航母。
   当今世界上,有9个国家拥有航母,航母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有大型航母,有中小型航母,有核动力航母,也有常规动力航母。
  翻开世界海上战争的历史画卷,敌对双方破坏对方海洋交通线,保护己方海洋交通线的斗争连绵不断。而这种“破交”和“保交”作战样式的最高形式,就是海上封锁与反封锁作战。航母这种流动的海上机场,以其攻防兼备的作战能力,跃升为现代战争中的“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某些海军强国最主要的海上兵力。某些海军强国无论是炫耀海上军事优势,推动实力外交政策,还是谋求海洋权益的斗争,均以航空母舰作为其强有力的军事实力的象征。
  
  1909年,法国著名发明家克雷曼·阿德第一次向世界描述了飞机与军舰结合的美好景象,最早提出了航母的新概念及建造航母的初步设想。在以后几年中,各国海军争先恐后进行尝试,终于在1912年,英国海军将一艘老式巡洋舰“竞技神”号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向航母的建造迈出了第一步。这艘军舰尽管不能让飞机直接起降,但却可以携带水上飞机执行远程作战任务。
  二战初期,英国航母编队在塔兰托消灭意大利舰艇,日本航母编队在珍珠港奇袭中相继取得显赫战果,美国和日本航空兵力在珊瑚海和中途岛附近激烈交战,使航母在世界海军大国的作战和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在美国,航空母舰的建造速度在1944年达到了顶峰。
  
  一、民国海军部长的中国航母梦
  
  近年来,有关中国航母计划的报道层出不穷。其实,中国建造航母设想源于甲午海战之后。
  大清帝国组建的北洋舰队,虽然号称亚洲第一,但甲午一战,不但把洋务派打傻了,把慈禧太后打怕了,中国海军更是活生生地被列强扼杀。
  甲午战争以后,饱受海上战争之苦的中国人不甘心这样的结局,意识到必须追赶列强,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两名年轻的军官陈绍宽和郑礼庆赴欧洲观战,学习外军有益经验。
  1916年12月,陈绍宽和郑礼庆先后到英国、法国、意大利考察,感受到英国水上飞机母舰的战斗威力。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奉命离开母舰出击,将一艘5000吨的土耳其军舰炸沉。此役之后,英国对“暴怒”号实施进一步改装,加装了飞行甲板,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1918年7月,从这艘航母上起飞的七架舰载机,轰炸了德国的空军基地,显示了航母的巨大作战能力。
  陈绍宽回国后,担任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海军署署长,他在给国民政府上报的文件中提出,要花2000万元建造一艘航空母舰,蒋介石没有同意。
  陈绍宽担任海军部长后,将航母的建造作为海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4年,他在自己撰写的海战一文中说:“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
  但他的观点仍然没有得到蒋介石的采纳,甚至一些民国政要认为,不但不需要建造航空母舰,现有的舰艇也不需要,应将它们卖给商家作商船,将卖舰的钱拿来买200艘小艇守海口足够了。
  1937年8月,为阻止日本舰队进攻,国民党用沉船在江阴建立了一道封锁线。日军为打通封锁线,动用航母上的飞机实施大规模轰炸,将防守封锁线的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几乎所有舰艇炸沉。此后,日本航母经常出没于中国沿海,配合陆上作战行动。
  1943年11月,陈绍宽再次提出海军建造20艘航母的计划。1945年8月,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陈绍宽制定了12艘航母计划,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案。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大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海军被卷入内战中,陈绍宽的强海军梦随之破灭。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海战萌发我军建造航母的梦想,美军航母编队频繁对我军进行军事威慑,再次激发我军建造航母的决心
  
  1958年8月18日我军炮击金门,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炮击金门的目的是“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炮击金门开始后,美虽然在台湾海峡集结了第七舰队等海空力量,但出于美国自身的利益考虑,并不想直接卷入对中国大陆的近海冲突。美国当天宣布,它将为国民党到金门的船只护航。
  9月7日,美第七舰队开始给蒋舰护航。9月8日,当解放军炮兵群向卸货的蒋舰和金门岛发动压倒性攻击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美国在台湾地区集结的包括第七舰队在内的6个航空母舰编队,约200艘舰船,用“战争边缘”政策对我国进行恐吓,我军没有被吓倒,继续对台进行炮击,至使美护航舰一炮未发退至公海。
  1974年的对越海战中,我方四环路艘艇的总吨位,还不及越军的一艘!而且越方普遍装备火控系统,我方舰艇则基本上还是人力操作,双方实力对比之悬殊显而易见。当时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曾经准备在必要的时候派飞机去,但由于海面上缺乏支持平台,派遣的飞机只能进行十几分钟的侦查,根本没能力进行对海军的战斗支援。
  为了改变海军装备过于落伍的状况,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与英国进行了接触,谋求取得航母计划的外部支持。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涉及海军水面舰队的现代化,核心是直升机航母,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英国最终否决了对华军事援助的计划。
  1983年,香港的《现代军事》杂志出现了中国航母的想象图,但此时由于10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的国民经济不堪负载庞大的武器研制计划,只能把国防建设让位于经济建设,扩军计划被大规模冻结了。在这次冻结的计划中,海军下马的主要项目有“093”潜艇,“094”潜艇、“092G”大型导弹SLV驱逐舰、中国早期的航母。
  1985年,我国终于从澳大利亚手里买来了“墨尔本”号航母,澳大利亚在交船之前已经把关键的蒸汽弹射器、导航雷达等设备拆除,我国得到的仅仅是伤痕累累的船壳,连自身动力也没有,唯一可以借鉴的便是它的斜向跑道甲板以及现代航母的构造。
  1986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提出:“航母总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
  1987年,海军着手实施为航空母舰训练指挥人员的“舰长工程”,从海军航空兵选拔富飞行经验的优秀年轻飞行员,送到水面舰艇学院学习舰艇指挥专业,经过系统教育后,再分配到驱逐舰和护卫舰担任实习舰长或副舰长。
  1988年的南沙海战中,由于我军飞机只能从距永暑礁有1000多公里的海南岛某机场起飞,其作战半径明显不足的问题再次激发建造航母的热情。
  1993年3月14日,北海舰队政委张海云在政协会议上首次透露,海军正在研究设计航空母舰,但还没有进入建造阶段。
  为了避免一个庞然大物突然出现在世界的面前,中国选择了渐进性地释放航母信息的方式,每次小心翼翼生怕引起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弹。但无论中国怎样解释,外界对此事的惊讶总像是受了惊的刺猬一样,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
  由于信息来源窄,外国媒体经常对中国航母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徒然增加周边局势的紧张度。倒是美国,现在反而越来越坦然了,一会儿说支持中国发展航母,一会又理解中国的造舰行为。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瓦解后,中国曾试图向乌克兰和俄罗斯购买航空母舰。不过,最后由于价格太高,以及其它原因,购买计划并没有实现。
  1994年10月,美国海军在未向我方事先通报的情况下,派遣“小鹰”号航母,沿中国领海边界巡航,并驶入中国领海,跟踪一艘刚刚完成远海训练的中国海军“汉”级攻击型核潜艇。为此,两军战机一度发生空中对峙,这就是著名的“中美黄海对峙事件”。
  1995年7月、8月、11月和1996年3月,我军在台湾海峡和台湾附近海域进行了四次军事演习,进行导弹实射,美国先后将第七舰队的“独立”号航空母舰和“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调至台湾海峡地区,但在整个演习期间,美国军舰始终没有驶入台湾海峡,而是停泊在台湾以东100多海里的海面上;当中国数艘核潜艇全部离港出动之后,为了无意使冲突升高,美又让航母战斗群后撤近100海里。
  1999年3月,李登辉公然抛出“两国论”后,由此又引发了20世纪末台海危机,在台海局势不稳,美军利用正常军舰调动的机会,安排第七舰队,连同正在波斯湾调返日本的“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以及属于第五舰队的航母“星座”号,于亚洲区内集结,准备随时插手地区危机。
  近年来,美军航母编队与我国周边国家频繁军演,特别是经常出没在南海、东海,挑起事端,更加坚定我军建造航母的决心。从郑和下西洋开始,中国已经疏远了海洋600年,如果没有航母,中国还得继续疏远下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海局势紧张和两岸关系恶化,海军要求建造航空母舰的呼声愈来愈高。中央决定将航母计划提前,并列为“九五”计划的重点专案。据悉,中国将先建造两艘航空母舰,预算200亿人民币,前期工程早于1996年开始。估计中国要建造的航空母舰可能是四五万吨级左右的中型航空母舰,以搭载两个中队24架战机及相应配套的保障飞机为标准。
  1998年,我国从乌克兰采购的“瓦良格”号航母意义更加重大,这个行动可以视为中国决心获得航母的一个重大决策。除支付一笔费用外,中国采用了一些策略并付诸大量努力才获得这艘航母。“瓦良格”号是一艘设计相对先进的航母,其姊妹航母仍在现役,并且这艘航母还具有再次使用的潜力。对于一个从没有航母且没有任何经验的国家来说,再加上中国获得航母的时间及其理想的方式,为采购这艘航母所花的费用是微不足道的。
  2006年10月25日,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曾表示,中国将逐渐具备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有关部门将综合各方面因素,认真研究和考虑有关问题。
  2007年1月8日,国防科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明确承认“中国具备制造航空母舰的能力”。2008年9月初,《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报道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对接收的首批50名飞行学员进行了入学教育”,他们要完成的科目是舰载机飞行。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将此解读为“中国航母飞行员培训班开学”。
  200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表达了中国高层在国防建设上开始实行的一个全新政策,即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让路的提法,注重两者同步发展——发展中国航母的时机到了。
  2008年11月16日,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少将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如果中国建造一艘航空母舰,世界不应对此感到意外。于是,外媒一片关注,并解读为“北京暗示即将造第一艘航母”。
  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2010年3月20日在北京会见到访的日本防卫相时表示,大国中只有中国没有航母,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
  中国首次正式表示要建航母的消息立刻引起俄罗斯媒体关注,专家认为2020年中国第一艘航母将会下水。
  俄新社2010年3月23日报道,中国正式建造航母有可能在今年4月,以此纪念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而一些专家预测中国第一艘航母将会在2020年下水。中国方面表示,中国建造航母不会对别国构成威胁。
  
  三、国外媒体推测,中国将研制2艘中型常规动力航母,到2010年将完成向“蓝水”海军的转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尤其是在90年代,国外媒体开始大量谈及中国建立“蓝水”海军的雄心壮志。国外军事分析人士大都确信,到2000年或稍后一段时间,解放军海军将拥有“绿水”(沿海海域)海军的地位,并具备向西太平洋投送有限作战力量的能力。到2010年,将完成向“蓝水”海军的转变。
  据此,《简氏防务周刊》认为:中国实施航母研制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先获得制空权,才能夺取制海权。这一现实是中国对发展航母寄予厚望的根源所在。未来的中国航母很可能将是一级中国自行建造的中型航母。根据国外媒体的推测,中国未来航母满载排水量应在4-5万吨左右,因为过小的航母并不会对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及突破岛链的能力有大的提高,且在舰载机型号选择和配置上有困难。而5万吨以上的大型航母对于中国来说技术风险,经济压力和政治风险都过大。新型航母在飞行甲板的布局上可能采用斜段角度较小的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这与俄制航母相似,可降低建造难度,且与美制航母比更有利于飞机起降。
  俄国在未完工的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航母上已经解决了弹射器的技术问题,如果能得到俄方技术支持,再加上国内过去的预研,中国未来航母就可以安装2部蒸汽弹射器。相对于滑跃方式使舰载机能够充分发挥其战斗力。且在航母数量不大(第一批可能为2艘),载机数适中的情况下,因能搭载各类特种功能的固定翼飞机而使其有较大的多用途作战能力。
  在动力系统配置上,中国未来航母很可能采用国产大功率蒸汽轮机方案,核动力的技术风险和造价过高(如戴高乐级),且目前中国海军的战略需求也不需要航母拥有无限动力。燃气轮机和柴油机在5万吨左右的作战舰艇上还未见应用的先例。
  蒸汽轮机在美俄法航母上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应用,国内的相关技术储备也较为充分。在大功率蒸汽轮机的推动下,中国未来航母的最大航速应能超过30节,因为中国海军一向有重视高速航行的传统。在舰载装备方面,选用远程三坐标雷达配以完善的舰队自动化指挥系统即可,无需安装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武器装备上可能安装3-4座中国国产7管近程防空系统,加装远程防空导弹,反潜装备俄制RBU-6000型深弹。最关键的是舰载机的选择和搭配方面,主力作战飞机很可能为引进的苏-33改型,中国未来航母也有可能选择自研舰载战斗机(歼-10舰载型)。反潜直升机可能选用俄制卡-28。
  中国未来航母的载机数可能为40架左右,具体配置:固定翼舰载战斗机28-30架,反潜直升机6-8架,预警机2-3架。
  另据俄“纽带”网3月23日报道,中国军方表示希望自己造航母。据报道,中国将在2015年前先建造两艘中型常规动力航母,排水量在5-6万吨。同时中国还计划改装从购进的“瓦良格”号,用它来进行舰载飞行训练。
  美联社报道,中国可能计划在2010年建造排水量为48000吨的常规动力航母,2020年前建造排水量为9.3万吨的核动力航母。中国已开始打造用于新航母的舰载机,其原型是俄制苏-33。
  今年以来,国外媒体爆出中国2009年开建航母,不仅在建造航母的硬件设施、基地等方面已经做好相应准备,而且在有关人员训练、航母队伍建设等方面也拟妥进度安排。
  有国外媒体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内部已成立了相当于副军级的“048工程”办公室,负责航母人员整训等事宜,而且中国军官、工程技术人员在2006年后更加频繁地访问乌克兰NITKA海军舰载机训练中心。
  今年5月出版的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月刊表示,中国已启动航母人员训练工程,训练中心可能设在辽宁省葫芦岛。文章称,随着中国第一架歼-15舰载战斗机样机的制造完成,中国一定会为海军建设试飞基地,类似乌克兰NITKA那样的海军舰载战斗机试飞中心。
  报道表示,中国的海军飞行员训练中心、舰载战斗机试飞中心最有可能设在辽宁葫芦岛地区。
其他文献
一、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山东苍山县的“兰陵酒”虽曲香味美,但名气不高,购买者更少。一日,唐代诗仙李白与友人畅饮,尽兴之后,写下《客中行》一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鄉。”把兰陵美酒的色、香、味巧妙地描绘出来,精明的商家将这首诗大肆宣传,使该酒远销千里。    二、大邑白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诗圣”杜甫在四川成都居住期间,得知蜀中
期刊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国民党败退台湾经济上的罪魁祸首”,  这是我们之前对宋子文的印象。  2004年,胡佛研究院的宋子文档案开放了,这些私人档案和其他的史料,  包括了宋子文自拟财产清单和纽约财产法庭关于宋子文个人遗产分割执行书等。  这些档案能否让外界对宋子文贪污敛财的怀疑就此消逝?  研究界的学者众说纷纭,莫有定论。    链接:郭岱君。湖南籍。1952年生于台北。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
期刊
世人多知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殊不知自称“中山先生老友”的张作霖还提出过“四民主义”。  1928年,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继续北伐,张学良所部东北军节节败退,于是便产生撤军的念头。他急急从保定回到北京面见父亲,报告前方敌我态势,并说明当前东北军只有一条出路——撤军!  张作霖一听,愤怒地站起来说:“中国还没有统一,你就想撤兵不打了,你小子是要拆你爸爸的臺!”“你说北伐军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期刊
一、被伪军替日本人抓了劳工    刘连仁是山东省高密县井沟镇草泊村农民。1944年农历八月廿七,正是农民忙着播种小麦的季节。31岁的刘连仁刚下地种完麦子回家,同村人吴天富叫他去吃午饭,商量请他帮忙料理丧事。刘连仁推辞不过,手里拿了块熟地瓜,边吃边向外走。不料一出门,刘连仁就遇到一伙伪军,不由分说就被绑了起来。当天村里共有20多人被抓,但没走出村头,各家人都凑钱把人赎了回去。只有刘连仁家里没钱,被当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东西”的解释为: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或特指人或动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对某人说“你这个东西”,则带有讥讽意味,而对方如果反驳说“我不是个东西”,则会落入陷阱。也就是说,不管是“东西”,还是不是“东西”,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  在哲学里,东西被解释为物质,而人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所组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人被称之为“东西”也并不为错。那么,人们为什么都反感被称为
期刊
周希汉中将性格耿直,战功累累,唯一的嗜好就是抽烟,且烟瘾极大。  无论大仗小仗,每次战前周希汉总要过足烟瘾,曾有人劝周希汉戒烟,但周将军目瞪如鼓,就一句话:“要断烟,先断气!”  周希汉虽烟瘾极重,但有“三不抽”。第一是睡觉不抽烟,因为这样不安全。其二是在队列前不吸烟,因为要在战士面前树立好榜样。三是晋见首长时不抽烟,因为要尊重上级。  抗战时期,周希汉任陈赓三八六旅参谋长。1941年2月,三八六
期刊
一、死心眼的“白乌鸦”    有革命就有反革命。对于辛亥革命而言,冯国璋,就是第一号的反革命。很遭革命党嫉恨的满人亲贵铁良、良弼等人,固然镇压革命的叫嚣叫得很响,但真正动手镇压,而且镇得革命党人肉痛的,就数冯国璋。正是他,带领北洋军一通猛攻,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让革命党号称知兵的副统帅黄兴,灰头土脸地离开了武汉。  冯国璋是袁世凯麾下排在最前列的大将,人称北洋三杰龙虎狗,说的就是王士珍、段祺瑞
期刊
1912年,是民国元年。这一年的2月,清帝退位,民国正式告成。袁世凯成为一些国人心目中的“中国第一华盛顿,世界第二华盛顿”,欣然接下了孙中山让出来的临时大总统。不过,他想要最终就任,还有一个小门槛要跨,就是要南下南京当这个总统。其实,在设置这个门槛之前,孙中山还设了另一个门槛——策动临时参议院,把他在任时候的美国总统制,改成了半总统制,即所谓法国体制。总统和内阁之间,添加了一个总理。害得民国请的美
期刊
“死”姓有其人。此姓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中国人通常是避讳“死”的,所以这个姓氏在人们眼中就有些“另类”甚至是“恐怖”。   “毒”姓乃御赐。据说,此姓源于唐朝,是皇帝赐给“谋反”大臣的姓。目前,台湾嘉义、高雄、南投等地有人姓“毒”。此姓读作“劳”。   “黑”姓有别音。此姓源于突厥族,出自汉唐之际突厥族突骑施部黑氏氏族。黑氏在今西南地区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期刊
能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中有五、六个孩子是平常不过的事,我家兄弟姐妹六人,哥哥排行老二,我排行老四,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可以说在我们家我是最幸福的。  哥哥长我8岁,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初中快毕业的时候,学校推荐让上高中,由于家中劳力不足,生活的负担全部压在父母身上,为了减轻父母亲生活的压力,让出更多的机会给弟弟妹妹,哥哥便自愿报名放弃学业回家参加农业生产。从此,哥哥用稚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