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一年,《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将继续和走进崇高研究院携手合作,旨在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崇高,并非英雄、伟人的代名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崇高、拥有崇高的精神和“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境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文化素质、创业进取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只有走进崇高,才能拨开弥漫在空气中的浓浓尘埃,让我们迷离的双眼重新看清前进的方向;只有认识崇高,我们发热的头脑才能得到清醒;只有实践崇高,我们的灵魂才不会被自私、贪欲、丑恶所玷污。
“青年者,国家之魂。”时刻问自己一句:“今天你崇高了吗?”才能使我们在追寻中升华,在思考中成熟,在历练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说:“读书是走进崇高的阶梯。”这为古今中外圣贤和难以计数的崇高者之实践所证实,他们还创造了许多宝贵的读书之妙策。
崇高,顾名思义是崇敬高尚;又被古罗马美学家称之为“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还被古圣贤称之为“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已故领袖毛泽东讲到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尤为具象地解读了崇高;而总书记习近平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倡导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即“邓小平的情怀感,雷锋的幸福感,孔繁森的使命感,郑培民的责任感,钱学森的光荣感”,前不久,又号召“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等等这些无不说明“崇高是真善美的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有优秀文化的涵养、人文精神的培植、崇高榜样的引领。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读书,读古今中外的一切经典之书。
不是吗?请听古今中外大学者的高论。古圣贤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苏联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对读书尤为迫切,他不止一次表示:“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夜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伟大的人民公仆、为世界人民所热爱的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乃至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多次倡导并认真践行“青年是黄金时代,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也正因此,毛泽东和他才能成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才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世界和平立下不朽功勋。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当外国记者问到他的爱好时,他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这种方式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培养并有所体现了。他当年作为知青下乡到陕西农村时,就带着一箱子书,在繁重的劳动间隙,在没有电的农村之夜晚和清晨,他就在煤油灯下苦读;自己带的书读完了,就到县城图书馆里借书读。直至以后,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是当秘书还是当领导,是在基层还是在高位,他都把读书放在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我们从他上任国家领导人之后的每次讲话中,就能看出他鲜明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生动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古今中外的名言佳句,他信手拈来、张口即是,而且都是恰如其分、高度准确。出版社已经编辑出版了《习近平用典》的书。此前,光在国外发行已深受外国元首、政要称赞的《习近平论治国理政》,包含了很多文韬武略、远见卓识和经典名论。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向中国疯狂侵袭、多种文化向华夏聚拢时,习近平坚定地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谐、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种革命家的胆魄和智慧,不是在博览群书、熟读经典并学以致用中得来和锻铸的吗?
再看李克强总理,他的讲话也极少用讲稿,而每次即席讲话也都是广征博引、妙语连珠。他对许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中国经典名著中的典故特别熟悉,往往是信手拈来之后随意切换,沁人心脾。前不久,他在亚非法治协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有这样一段话:“3000多年前,在亚非结合部的两河领域,产生了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西周已创造出古体的法(灋)字,这是一个象形文字,左边部分是水,代表着公平与平等,右边部分是能分辨是非的独角兽,代表着正义和权威。这充分说明,亚非地区有着深厚的法治文明底蕴。今天我们应更好地弘扬先人的法治传统精神,为国际法治作出更大贡献。”全场为之动容,特别是外国朋友,无不为之点赞。他在国家政府中实施的改革举措和大政方针,无不体现出“以人文本”、“民事为先”、“天人合一”的中国儒家之精髓。在施政方针、兴国为民的理念上,他同习总书记高度一致。大家可能还记得,在他们入主政治局时就公开表示,要当官就不要发财,要发财就不要当官:选择从政就是选择了公仆职业,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他们做到了,他们做得很出色、很优秀、很卓越,很能振奋国人和震撼世界。无论是党中央一系列大政方针,还是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共产党人的卓越风范,都彰显出崇高境界和国家的崇高形象。这是中国人民的鸿福,更是中国年轻人的幸运福运。
正如习总书记多次讲到的“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每个人都有打造自己精彩人生的机会。”应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是未来中国的缔造者——年轻人的机会,这不正是中国年轻人的极大幸运和鸿运吗?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领袖的崇高境界、渊博知识和卓越风范,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滋育、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培养,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他们的刻苦读书和勇于实践。 纵观古今中外的卓越领袖和非凡人才,无一不是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勇于践行的。而历代昏庸和当今被打的“老虎”、“苍蝇”,也无一不是远离读书、放松修养、热衷排场、追名逐利的,其中也有不少人是升迁到一定位置之后,放松了读书学习、偏重了当官作秀,以致于积弊难返、身陷囹圄。
或许有人强辩:这是社会风气所至,原来不错后来变化了……这不也告诫世人后人“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吗?“读好书是在同崇高的人对话”,“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万事有其理,读书亦有方。那么怎样读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古今中外许多贤达智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读书的锦囊妙策,我们不妨借鉴一二:
毛泽东的读书法,是“三字”、“三法”。三个字:一是“特”,二是“钻”,三是“挤”。“特”是特别钟爱,没有一天不读书,甚至连饭前、饭后、游泳下水前后以及蹲厕所的几分钟,他都要吟诵诗词或读上几页书;“挤”和“钻”是他一生中不断倡导的读书秘诀:“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和深入。”“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一定可以获胜的。”三个方法:一是认真地学,反复地读。毛泽东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不肯放过;二是不动笔墨不看书。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一些经典的语句和段落,他常摘录下来,或随时作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三是无所不读。毛泽东的读书兴趣特别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所以在他的著作和讲话中,典故、名言、古诗、佳句俯拾皆是,生动活泼;他更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导今天、引领未来。
毛泽东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读书法:一是“日积月累法”。他反对读书“走马观花”、“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他主张读书以“定量”、“有恒”为主;二是“古今中外法”。他主张读书面要广一些,“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成我的”;三是借书摘抄法。摘抄要选择,在选择中加深理解,选择必须分析,通过分析才能掌握要领。他说,抄一点书可以眼到、手到、心到,便于深刻理解。
鲁迅读书法。一是“泛览”,二是“硬看”,三是“专精”,四是“活读”,五是“参读”,六是“跳读”。“泛读”就是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硬看”就是对较难懂的必读书,要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专精”是在 “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的研究下去;“活读”就是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注重实践;“参读”传记、专集,以便全面了解,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跳读”就是碰到疑难问题或章节,可以跳跃过去,这样能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读书千般好,亦有苦读禅,若无贤达志,开卷总无闲。每一位有建树的学者、志士都有自己的读书法,我们在借鉴学习的同时,可以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充实,达到确有实效为最佳。
故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定信念。
信念,即你相信的正确理念;在读书上,要坚信,即坚定不移地相信理念的正确,坚信“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不学无以成才,不休无以立德”。
二、拒绝诱惑。
多彩世界,诱惑多多;多元社会,迷朦多多。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很可能就会被诱惑所迷蒙。在今天,手机就有很大的诱惑力。小小屏幕,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鱼龙混杂,真理之光下有谎言,鲜花之芬芳中有毒药,稍不警惕,你就会被迷茫被毒害。五花八门的游戏,五彩缤纷的微信,常常使我们的年轻人沉湎其中,乃至废寝忘食,这就剥夺了读书的时间,或引领你走进歧途、泥潭。或许有人说,手机上也可以读书,读电子书。但电子书总不如纸质书的空间大、平稳性强。专家告诫,读电子书时间长了容易伤害眼睛,更刺激眼球。令人担心的是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玩手机不是为了读电子书,而是进入小小屏幕中的花花世界流连忘返。你要读书、要读好书、读多书,那就首先拒绝手机的诱惑。
三、读写结合。
就是读书和笔记相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可以撷取精华、启迪智慧。反复品味,汲取力量。毛泽东就是读写结合的典范。在他读过的书上大都留下了眉批、旁注或感慨,融进了他对书的理解、分析与拓展。所以他博古通今、应用自如;所以他“脑内书千种,胸中百万兵”。
四、惜时如金。
自古以来的成功者,都是惜时如金、分秒必争。时间最公平却又最无情,对谁都是一样,没有个远近厚薄,谁抓紧了,它就属于谁。特别是年轻人,正值灿烂的花季,稍不注意,便色退花衰。所以古圣贤早有告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到堪折须当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五、学以致用。
毛泽东的经验和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也是应用,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怎样使用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中的智慧指导自己,用书中崇高人物的思想、言行来规范自己,激励自己,使你步步走进崇高,成就崇高的人生。
仿学古圣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说:“胸有崇高行自雅”。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年的理想信念、道德意志、文化素质、创业进取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只有走进崇高,才能拨开弥漫在空气中的浓浓尘埃,让我们迷离的双眼重新看清前进的方向;只有认识崇高,我们发热的头脑才能得到清醒;只有实践崇高,我们的灵魂才不会被自私、贪欲、丑恶所玷污。
“青年者,国家之魂。”时刻问自己一句:“今天你崇高了吗?”才能使我们在追寻中升华,在思考中成熟,在历练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说:“读书是走进崇高的阶梯。”这为古今中外圣贤和难以计数的崇高者之实践所证实,他们还创造了许多宝贵的读书之妙策。
崇高,顾名思义是崇敬高尚;又被古罗马美学家称之为“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还被古圣贤称之为“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已故领袖毛泽东讲到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尤为具象地解读了崇高;而总书记习近平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倡导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即“邓小平的情怀感,雷锋的幸福感,孔繁森的使命感,郑培民的责任感,钱学森的光荣感”,前不久,又号召“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等等这些无不说明“崇高是真善美的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必须有优秀文化的涵养、人文精神的培植、崇高榜样的引领。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读书,读古今中外的一切经典之书。
不是吗?请听古今中外大学者的高论。古圣贤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苏联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对读书尤为迫切,他不止一次表示:“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夜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伟大的人民公仆、为世界人民所热爱的周恩来总理,在青年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乃至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多次倡导并认真践行“青年是黄金时代,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也正因此,毛泽东和他才能成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才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世界和平立下不朽功勋。
![](http://img1.qikan.com/qkimages/qcqj/qcqj201506/qcqj20150626-1-l.jpg)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当外国记者问到他的爱好时,他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这种方式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培养并有所体现了。他当年作为知青下乡到陕西农村时,就带着一箱子书,在繁重的劳动间隙,在没有电的农村之夜晚和清晨,他就在煤油灯下苦读;自己带的书读完了,就到县城图书馆里借书读。直至以后,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地方,是当秘书还是当领导,是在基层还是在高位,他都把读书放在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我们从他上任国家领导人之后的每次讲话中,就能看出他鲜明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生动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古今中外的名言佳句,他信手拈来、张口即是,而且都是恰如其分、高度准确。出版社已经编辑出版了《习近平用典》的书。此前,光在国外发行已深受外国元首、政要称赞的《习近平论治国理政》,包含了很多文韬武略、远见卓识和经典名论。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向中国疯狂侵袭、多种文化向华夏聚拢时,习近平坚定地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谐、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种革命家的胆魄和智慧,不是在博览群书、熟读经典并学以致用中得来和锻铸的吗?
再看李克强总理,他的讲话也极少用讲稿,而每次即席讲话也都是广征博引、妙语连珠。他对许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中国经典名著中的典故特别熟悉,往往是信手拈来之后随意切换,沁人心脾。前不久,他在亚非法治协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有这样一段话:“3000多年前,在亚非结合部的两河领域,产生了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西周已创造出古体的法(灋)字,这是一个象形文字,左边部分是水,代表着公平与平等,右边部分是能分辨是非的独角兽,代表着正义和权威。这充分说明,亚非地区有着深厚的法治文明底蕴。今天我们应更好地弘扬先人的法治传统精神,为国际法治作出更大贡献。”全场为之动容,特别是外国朋友,无不为之点赞。他在国家政府中实施的改革举措和大政方针,无不体现出“以人文本”、“民事为先”、“天人合一”的中国儒家之精髓。在施政方针、兴国为民的理念上,他同习总书记高度一致。大家可能还记得,在他们入主政治局时就公开表示,要当官就不要发财,要发财就不要当官:选择从政就是选择了公仆职业,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他们做到了,他们做得很出色、很优秀、很卓越,很能振奋国人和震撼世界。无论是党中央一系列大政方针,还是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和共产党人的卓越风范,都彰显出崇高境界和国家的崇高形象。这是中国人民的鸿福,更是中国年轻人的幸运福运。
正如习总书记多次讲到的“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每个人都有打造自己精彩人生的机会。”应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是未来中国的缔造者——年轻人的机会,这不正是中国年轻人的极大幸运和鸿运吗?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领袖的崇高境界、渊博知识和卓越风范,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滋育、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培养,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他们的刻苦读书和勇于实践。 纵观古今中外的卓越领袖和非凡人才,无一不是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勇于践行的。而历代昏庸和当今被打的“老虎”、“苍蝇”,也无一不是远离读书、放松修养、热衷排场、追名逐利的,其中也有不少人是升迁到一定位置之后,放松了读书学习、偏重了当官作秀,以致于积弊难返、身陷囹圄。
或许有人强辩:这是社会风气所至,原来不错后来变化了……这不也告诫世人后人“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吗?“读好书是在同崇高的人对话”,“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万事有其理,读书亦有方。那么怎样读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古今中外许多贤达智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读书的锦囊妙策,我们不妨借鉴一二:
毛泽东的读书法,是“三字”、“三法”。三个字:一是“特”,二是“钻”,三是“挤”。“特”是特别钟爱,没有一天不读书,甚至连饭前、饭后、游泳下水前后以及蹲厕所的几分钟,他都要吟诵诗词或读上几页书;“挤”和“钻”是他一生中不断倡导的读书秘诀:“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和深入。”“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一定可以获胜的。”三个方法:一是认真地学,反复地读。毛泽东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不肯放过;二是不动笔墨不看书。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一些经典的语句和段落,他常摘录下来,或随时作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三是无所不读。毛泽东的读书兴趣特别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所以在他的著作和讲话中,典故、名言、古诗、佳句俯拾皆是,生动活泼;他更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导今天、引领未来。
毛泽东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读书法:一是“日积月累法”。他反对读书“走马观花”、“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切实际的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他主张读书以“定量”、“有恒”为主;二是“古今中外法”。他主张读书面要广一些,“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成我的”;三是借书摘抄法。摘抄要选择,在选择中加深理解,选择必须分析,通过分析才能掌握要领。他说,抄一点书可以眼到、手到、心到,便于深刻理解。
鲁迅读书法。一是“泛览”,二是“硬看”,三是“专精”,四是“活读”,五是“参读”,六是“跳读”。“泛读”就是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硬看”就是对较难懂的必读书,要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专精”是在 “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的研究下去;“活读”就是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注重实践;“参读”传记、专集,以便全面了解,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跳读”就是碰到疑难问题或章节,可以跳跃过去,这样能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读书千般好,亦有苦读禅,若无贤达志,开卷总无闲。每一位有建树的学者、志士都有自己的读书法,我们在借鉴学习的同时,可以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充实,达到确有实效为最佳。
故此,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定信念。
信念,即你相信的正确理念;在读书上,要坚信,即坚定不移地相信理念的正确,坚信“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不学无以成才,不休无以立德”。
二、拒绝诱惑。
多彩世界,诱惑多多;多元社会,迷朦多多。如果没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很可能就会被诱惑所迷蒙。在今天,手机就有很大的诱惑力。小小屏幕,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鱼龙混杂,真理之光下有谎言,鲜花之芬芳中有毒药,稍不警惕,你就会被迷茫被毒害。五花八门的游戏,五彩缤纷的微信,常常使我们的年轻人沉湎其中,乃至废寝忘食,这就剥夺了读书的时间,或引领你走进歧途、泥潭。或许有人说,手机上也可以读书,读电子书。但电子书总不如纸质书的空间大、平稳性强。专家告诫,读电子书时间长了容易伤害眼睛,更刺激眼球。令人担心的是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玩手机不是为了读电子书,而是进入小小屏幕中的花花世界流连忘返。你要读书、要读好书、读多书,那就首先拒绝手机的诱惑。
三、读写结合。
就是读书和笔记相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可以撷取精华、启迪智慧。反复品味,汲取力量。毛泽东就是读写结合的典范。在他读过的书上大都留下了眉批、旁注或感慨,融进了他对书的理解、分析与拓展。所以他博古通今、应用自如;所以他“脑内书千种,胸中百万兵”。
四、惜时如金。
自古以来的成功者,都是惜时如金、分秒必争。时间最公平却又最无情,对谁都是一样,没有个远近厚薄,谁抓紧了,它就属于谁。特别是年轻人,正值灿烂的花季,稍不注意,便色退花衰。所以古圣贤早有告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到堪折须当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五、学以致用。
毛泽东的经验和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也是应用,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怎样使用呢?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中的智慧指导自己,用书中崇高人物的思想、言行来规范自己,激励自己,使你步步走进崇高,成就崇高的人生。
仿学古圣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说:“胸有崇高行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