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故乡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家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基因,代代相传。中国古人在“家学”这个概念上,有着强烈的血脉传承意识,从古至今流传着的优秀“家学”的家庭可谓是汗牛充栋。在文学界,有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诗书相传,父子三人皆为大文豪;历史上号称“三曹”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也是著名文学家。在书法界,有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现代艺术》自2020年1月重磅推出“家学”栏目以来,陆续专题呈现了吴绪经、吴玥、吴一箫父子的“艺之道父之道”,李晖、李典的“言传身教赓续艺脉”,陈沫吾、陈若文的“寄情于文不愧吾心”,陈乃建、陈锐楷的“道德传家远世享绵千代”……
  2021年2月5日,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广元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办,广元市美术馆、广元市硬笔书法协会承办的“回望故乡一一康氏父子三人书画展”在广元市美术馆开展。家学传承亦乃时代所呼。《现代艺术》早在2018年就专题呈现“流韵渐染水中墨落笔方定万象山一一书画‘三康’的艺术妙境”(详见《现代艺术》2018年7期),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为载体,丰富家风内涵底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守卫者。《现代艺术》本期“家学”栏目再次呈现康锦元、康俊、康杰父子仨“回望故乡”书画作品,以飨读者。
  康锦元
  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书法教学四十余年,高级职称。研习书法数十余载,擅长楷书、行书。书法作品收入《四川师生书法精品集》《祖国颂歌》《四川硬笔书法家风采》《祖国杂志增刊·硬坛蜀风》等典籍;作品、理论文章曾发表于《书法报·硬笔书法》《书法报·老年书画》等专业报刊。现为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康俊
  笔名寒石。中书协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民建中央书画院四川分院副院长,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法定代表人,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全省书法水平测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书法客座教授,成都市書协副秘书长兼书法教育专委会副主任。
  康杰
  1975年生,广元苍溪人。笔名江舟,斋号好学堂、停云阁,职业画家。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山水画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员,四川住业画院副秘书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回望故乡》书画首展门启,“三康”父子走来。其文化,其艺术,其思想,为故乡平添一道文化艺术风景。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送客一亭绿的古汉昌,乃“三康”之故乡。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故乡怀,桑梓恋,日暮乡关远,回望情寄兹。
  故乡之敬畏与眷恋,可溯春秋老子之师商容,可观魏晋之赋王璨,可吟盛唐之诗李白,可诵北宋之词苏轼。“三康”固守文人传统,回报桑梓,焉能不颂之哉!
  吾身临书画展览其境,犹有晨曦赏霞,怡然忘我之感。“三康”之文人风骨,之艺术气象,可撼心灵,可佑同行,吾亦不可不赞耳!
  老先生,康锦元之书,根植书法之传统,承真卿笔墨之精神,并兼当代启功之阁风,书成自我。气宇俊朗方正,穆然浩荡节品。先生之作,拙者见雅,朴者溢智。
  其子康俊,业修于四川师大中文系,国学功底雄厚。由家学入途,以楷书名世,笔追晋唐,风法钟鼎,是当前书坛颇具影响力的杰出书法家。其书在肃穆中见神逸,在法度中见创造。亦有硬笔《汉仪寒石体》播誉遐迩。
  其子康杰,门出西南师范大学美院,术业专攻山水。其画凸现诗性和意境。他把现实生活通过灵感和真情再度演释,以唯美笔调,固守传统兼容西方,重塑东方艺术的和谐大美。作品往往呈现出读者意想不到的哲学深沉与朦胧的诗意审美情趣,真可谓柳宗元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须告之读者,三位艺术家并非所谓之文人书画者,而是职业书画家。他们对书画有专门之研究与学问,截然不同于江湖的“逸笔草草”。何谓文人书画?古人之意,言外行之为也。元初赵子昂,钱选所言“隶家之书画”是也。
  余以为凡致力书画者首在人格,为在思想,深在哲学,贵在创新。任何书画家如无学问学养涵蕴,必将蹈入浅薄苍白之途。察“三康”之书画展,可喜其与哲人同步。吾辈已悉,市场经济法则,资本本性逻辑,能推进社会变迁,能饱满物欲,但有精神空诞,家园失守之蔽。马克思《巴黎手稿》对人之异化早有预察,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疾呼人“已退场”,马尔库塞批判资本将人“单面”化,画家毕加索解剖社会对人之严重挤压变形。故在当代,书画能追问人类命运,关乎生命敬畏,昌扬人文关怀,书画载道,乃艺术之上品。今观此展,可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家风传承亦乃时代所呼。当下,世风流变,家风不古,此谓世俗之病。康氏家族,家学渊源,传承立世,续代不衰,尤可歌可贺!
  广元市美术馆,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立于展览高地,引领域地文化艺术之潮流,这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实乃世人所钦佩!
  道高明极中庸,致广大,尽精微。《中庸》上说,“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修辞立其诚”。诚祈“三康”书画家与广元市美术馆,以“旧邦新命”为己任,不断有新作新展问世。
其他文献
乐府民歌不仅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语言、叙事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通俗、诗乐合一的形式,以及杂言句式等都是它的独特之处。乐府民歌还是一种歌舞表演艺术,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同时,它所表现出来的戏剧化特质,可以说是我国民族戏剧的前期形态,为之后民族戏剧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乐府诗选》分为上下两编,共收录了乐府诗840首。上编专选汉魏六朝乐府古辞454首,下编
摘要:史蒂文森创作《化身博士》有着深刻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化身博士》表明了史蒂文森对社会道德问题的严肃思考。本文结合《化身博士》植根的时代背景,对作品中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剖析, 探讨《化身博士》的现实意义,促使人们关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并对自身进行反思,应如何去行善,避免灵魂的堕落。  关键词:史蒂文森 双重人格 维多利亚时期道德观  作为19世纪末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
忆秦娥·抗疫情行书100cm X 53cm 2020年  抗疫情新冠虐,荆楚城封,汉水咽。  汉水咽,愁云骤起,雾遮柳色。  雷公火神战意烈,关山险阻何所怯。  何所怯,斩魔祛疫,白衣如雪。  舒炯  满族,别署树庭,室名观云堂,心香山馆。1956年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四岁学书,受业于李灏先生。數十余年来,遍临历代各家,精研篆隶、简帛,兼及真楷,溢而为行为草,取精用宏,化融碑帖,以书证道,道与书合
日本的经济增长引世界瞩目,日本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在文化合作等领域中,日本也迈开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脚步,为世界文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研究日语与日本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義。由杨峻和坂中仁美二人主编的《日语与日本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18年6月出版)一书,对于我们学习日语与日本文化很有帮助。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该书层次清晰、贴近生活  该书主要分为六个单元,通过日本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回忆儿时生活的作品,文章以孩童的口吻讲述童年趣事,使读者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为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所动容。也正因为这份童真与深情,《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人人教版和西师大版等多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在这篇课文后面附设“资料袋”,介绍作者林海音及其作品《城南旧事》等相关文学常识。在“资料袋”中,编者指出“这篇课文
儿童视角叙事贯穿莫言文学创作的全部历程。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讲述故事。儿童视角下的“我”——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叙述视角,同时也是叙述者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儿童具有叙述和被叙述的双重身份。赵毅衡曾说:“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  莫言文学创作风格的发展与演变,直接影响到他的儿童视角文本的表现方式,也反映了他对儿童性格塑造的变化,
摘要: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主要讲述了四位女性的人生经历,小说中描写的母女之间似乎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对《喜福会》中母女之间关系的转变进行阐释。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叙事矛盾与和解  引言  华裔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以独树一帜而著称。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受文学大家的赏识,同时也得
《那个星期天》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是课本第三单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写作主题的第二篇。课文描写“我”那个星期天期盼玩乐的心路,细致入微:由满怀期待、兴奋雀跃,到焦急等待,再到伤心失望、憋屈无奈。强烈的思绪牵扯,让人隐约感觉到作者哀怨之情的流淌,没有孩童的轻松,只有成人世界的骨感。回应心绪不宁、显示意识流变的记叙手法非比寻常,给六年
与之前的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强调“中国化”与“经典性”,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内容。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占课文总数的30%。然而,这对学生丰富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这一问题,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1 X”的教学模式。他指出,“实施‘1 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指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1]。这种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且,审美情趣也是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  的确,语文教学既要承担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任,又要兼顾语文本身所包含的德育、美育功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多年的教书育人中,笔者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