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对学生练习进行优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在优化小学语文练习时,教师要选择那些最适当教学内容、最适量语文练习能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题目,达到养成学生勤于思考、认真做题、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之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改 优化练习 几点做法
语文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复习、深化和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优化语文练习,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实践,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匠心獨运,求实求新
前苏联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让学生好学。”从心理学角度看,许多小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从兴趣出发的。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精备“讲”,同时还要精备“练”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既因材施教,也因材施练,才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学习潜能。
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在讲完《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后,我没让学生死背诗句,硬记释文,而是让学生做了以下两道练习题:
1.根据诗意填空(括号里的是批改参考答案)
篱落——(疏) 小径——(深)
树花——(落) 树叶——(小)
黄蝶——(黄) 菜花——(黄)
2.展开想象翅膀,将古诗改成图画,再现诗句描写的美丽景色。
因为题型新颖,且常中有变,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练习,兴趣盎然。许多学生作画后,拿到学习小组里互相评议,几易其稿,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劳动过程及其成果所带来的迷恋和喜悦,会给人增添新的力量,赋予活动以高涨的精力”。这句话是对这种练习效果的恰当注释。
二、编选精当,体现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段话明确地阐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和一般规律。我在教《蟋蟀的住宅》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
看拼音写汉字
xī阳xī下,我和小华淌过没xī的xī水,来到田野捉xī蟀。
( )( ) ( )( ) ( )
教师独具匠心地把夕、西、膝、溪、蟋五个同音节的汉字,放在同一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联系实际、结合事物去辩识字的音、形、义。学生通过类比练习,实现“学习正迁移”。由此可见,精选题目,有指导地安排练习,比那种认为多多益善,机械重复的练习效果要好得多。优化练习,能使学生在强化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系统。这就像古人说的“温故知新”。
例如,《颐和园》一文,作者按地点的转换顺序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文章首尾照应,过渡自然,是练习的优秀范文,在品味欣赏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来描写我们的校园,这种练习很有针对性、时效性,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我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从课文中挖掘出更丰富多彩的内容来练习,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练习的能力。
三、综合蕴蓄,发展智力
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语文练习的功能之一。
我在五年级复习课上,曾让学生做如下练习,收到较好的效果: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实际用自己的话把它写具体。
烟花三月,舟行碧波,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望山外青山。生气勃勃,游人尽开颜。
我出示此题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题目中的“烟花三月”、“舟行碧波”、“春风又绿江南岸”、“山外青山”、“尽开颜”等词句,都源于课本,又不限于同一课文,经过组合,综合性强,富有新意。这是一种集知识、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训练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且看学生作业,文字不多,照录一篇于下:
春光明媚的三月,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我们泛舟桃江,江面碧波荡漾,两岸红绿相映,给人一种画中游的美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大地,给老区橙乡信丰带来了一派生机与活力,瞧!田野吐绿,山外青山含翠。到这人歌笑语、鸟语花香的新城一游,怎能不叫人喜笑颜开呢?
可以这样说,一道好的练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感悟力,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优化练习,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I]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三~六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语文教改 优化练习 几点做法
语文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复习、深化和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优化语文练习,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实践,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匠心獨运,求实求新
前苏联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让学生好学。”从心理学角度看,许多小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从兴趣出发的。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精备“讲”,同时还要精备“练”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既因材施教,也因材施练,才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学习潜能。
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在讲完《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后,我没让学生死背诗句,硬记释文,而是让学生做了以下两道练习题:
1.根据诗意填空(括号里的是批改参考答案)
篱落——(疏) 小径——(深)
树花——(落) 树叶——(小)
黄蝶——(黄) 菜花——(黄)
2.展开想象翅膀,将古诗改成图画,再现诗句描写的美丽景色。
因为题型新颖,且常中有变,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练习,兴趣盎然。许多学生作画后,拿到学习小组里互相评议,几易其稿,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习、劳动过程及其成果所带来的迷恋和喜悦,会给人增添新的力量,赋予活动以高涨的精力”。这句话是对这种练习效果的恰当注释。
二、编选精当,体现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段话明确地阐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和一般规律。我在教《蟋蟀的住宅》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
看拼音写汉字
xī阳xī下,我和小华淌过没xī的xī水,来到田野捉xī蟀。
( )( ) ( )( ) ( )
教师独具匠心地把夕、西、膝、溪、蟋五个同音节的汉字,放在同一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联系实际、结合事物去辩识字的音、形、义。学生通过类比练习,实现“学习正迁移”。由此可见,精选题目,有指导地安排练习,比那种认为多多益善,机械重复的练习效果要好得多。优化练习,能使学生在强化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系统。这就像古人说的“温故知新”。
例如,《颐和园》一文,作者按地点的转换顺序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文章首尾照应,过渡自然,是练习的优秀范文,在品味欣赏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来描写我们的校园,这种练习很有针对性、时效性,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我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从课文中挖掘出更丰富多彩的内容来练习,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练习的能力。
三、综合蕴蓄,发展智力
通过练习,发展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语文练习的功能之一。
我在五年级复习课上,曾让学生做如下练习,收到较好的效果: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实际用自己的话把它写具体。
烟花三月,舟行碧波,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望山外青山。生气勃勃,游人尽开颜。
我出示此题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题目中的“烟花三月”、“舟行碧波”、“春风又绿江南岸”、“山外青山”、“尽开颜”等词句,都源于课本,又不限于同一课文,经过组合,综合性强,富有新意。这是一种集知识、技能于一体的综合训练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且看学生作业,文字不多,照录一篇于下:
春光明媚的三月,学校组织春游活动。我们泛舟桃江,江面碧波荡漾,两岸红绿相映,给人一种画中游的美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大地,给老区橙乡信丰带来了一派生机与活力,瞧!田野吐绿,山外青山含翠。到这人歌笑语、鸟语花香的新城一游,怎能不叫人喜笑颜开呢?
可以这样说,一道好的练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客观事物的感悟力,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优化练习,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I]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三~六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