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的教育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老师要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要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要用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本文通过对师爱内涵的理解,营造师爱的氛围以及如何体现师爱的公正性,如何把师爱的教育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教育工作者能有所启迪。
关键词:师爱 氛围 实践 公正性 教育性
心,是衡量一名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是维系教育的纽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师爱,是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如何体现师爱,让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获得充足的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我们认为,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师爱的内涵,营造师爱的氛围
1.“爱心”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
“爱心”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爱心”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学生能够对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老师无私地向学生奉献“爱心”的回报。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2.在教育实践中营造师爱的氛围
对于教育工作,老师应做到不计较报酬、不讲条件无私奉献。老师对学生不能只是传授书本知识那么简单,老师作为学生在学校中的“父母”,既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的知识,也要传授有关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师对每一个学生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外,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老师应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呢?科学而可靠的方法就是从把握学生心里入手,多给学生一些爱,只要能掌握学生的心理,老师就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些因素因人而施教。要做好这些工作,老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一一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课堂上和平时的生活中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这些对他们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体现师爱的公正性,做一名阳光的使者
1.正确评价每个学生
现实生活中,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许多教师依旧放不下师道尊严。在教学上,对于处于落后的学生,没有去分析原因,因材施教,却是板着面孔,横眉怒目,不管学生的接受于否一味空洞的说教;在班级管理上,对品行较差拖班级后腿的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呆板的纪律约束,与老师成了相对立的一派。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就是缺乏爱。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无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阳光的温暖。如春风一缕,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去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
2.转变“差生”是教育的艺术
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常称成绩差的学生为“差生”,教育者本身不自知,认为这种称呼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列加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的尺度。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差生”心理上尤其需要自我肯定。称一个学生为“差生”,折射出了教师心理上对这些学生的不重视、不尊重;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则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无意是背道而驰的,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转变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更能反映一个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这也是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固然能体现教育的成功,但若能改变所谓“差生”,使他们在各方面进步显著,甚至赶超前列,更能体现教师的功力。
三、把握师爱的教育性,注重引导催化
1.处理好爱与治,严与导的关系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教育学生上,不能搞硬性的“管、卡、压”,而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思想和学习上坚持“导”和“引”为主的教育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针对性指导。指导学生开发自身潜力,发展个性,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奋发进取;教育学生保持开朗的心镜,培养学生心理耐挫力,使他们既能承受欢乐和忧伤的体验,又能克服各种烦恼带来的心理失衡;指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学会尊敬、信任、团结、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达到心理相容。
2.以“情、理、行”育人
“动之以情,以情育人”。一是当好学生的知心朋友,跟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善关系和师生情谊。二是尊重爱护学生。在进行教育时,尊重学生人格,对表现好的看到他们的弱点、缺点,严格要求,对后进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循序善诱。三是信任和依靠学生,给学生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晓之以理,以理树人”。要晓之以理,必须以理服人,做到富理于情,情理交融,情通理达。“带之以行,以行正人”。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才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可致、可爱的形象。
爱的教育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老师要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要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要用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把握爱的原则,是帮助他们进步的关键,老师必须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用无私的爱筑起现代化成功教育的“大厦”。
关键词:师爱 氛围 实践 公正性 教育性
心,是衡量一名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是维系教育的纽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师爱,是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如何体现师爱,让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获得充足的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我们认为,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师爱的内涵,营造师爱的氛围
1.“爱心”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
“爱心”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爱心”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学生能够对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老师无私地向学生奉献“爱心”的回报。师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2.在教育实践中营造师爱的氛围
对于教育工作,老师应做到不计较报酬、不讲条件无私奉献。老师对学生不能只是传授书本知识那么简单,老师作为学生在学校中的“父母”,既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的知识,也要传授有关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师对每一个学生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外,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老师应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呢?科学而可靠的方法就是从把握学生心里入手,多给学生一些爱,只要能掌握学生的心理,老师就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些因素因人而施教。要做好这些工作,老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一一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课堂上和平时的生活中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这些对他们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体现师爱的公正性,做一名阳光的使者
1.正确评价每个学生
现实生活中,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许多教师依旧放不下师道尊严。在教学上,对于处于落后的学生,没有去分析原因,因材施教,却是板着面孔,横眉怒目,不管学生的接受于否一味空洞的说教;在班级管理上,对品行较差拖班级后腿的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呆板的纪律约束,与老师成了相对立的一派。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就是缺乏爱。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无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阳光的温暖。如春风一缕,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去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
2.转变“差生”是教育的艺术
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比如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常称成绩差的学生为“差生”,教育者本身不自知,认为这种称呼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对于被冠以差生之名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列加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怎样对待成绩差的学生,是检验教师职业道德的尺度。一个人要进步,必须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差生”心理上尤其需要自我肯定。称一个学生为“差生”,折射出了教师心理上对这些学生的不重视、不尊重;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则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这和公正公平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无意是背道而驰的,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转变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更能反映一个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这也是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固然能体现教育的成功,但若能改变所谓“差生”,使他们在各方面进步显著,甚至赶超前列,更能体现教师的功力。
三、把握师爱的教育性,注重引导催化
1.处理好爱与治,严与导的关系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教育学生上,不能搞硬性的“管、卡、压”,而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思想和学习上坚持“导”和“引”为主的教育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针对性指导。指导学生开发自身潜力,发展个性,树立学习的自主意识,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奋发进取;教育学生保持开朗的心镜,培养学生心理耐挫力,使他们既能承受欢乐和忧伤的体验,又能克服各种烦恼带来的心理失衡;指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学会尊敬、信任、团结、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达到心理相容。
2.以“情、理、行”育人
“动之以情,以情育人”。一是当好学生的知心朋友,跟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善关系和师生情谊。二是尊重爱护学生。在进行教育时,尊重学生人格,对表现好的看到他们的弱点、缺点,严格要求,对后进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循序善诱。三是信任和依靠学生,给学生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晓之以理,以理树人”。要晓之以理,必须以理服人,做到富理于情,情理交融,情通理达。“带之以行,以行正人”。身教重于言教,只有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才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可致、可爱的形象。
爱的教育无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老师要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要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要用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把握爱的原则,是帮助他们进步的关键,老师必须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用无私的爱筑起现代化成功教育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