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初因大幅裁员,一亩田被疑造假事件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裁员、投资方撤资、交易数据造假等传闻层出不穷,一亩田的经营状况似乎风雨飘摇也让人看到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诸多困境。
随着互联网巨头的不断进入和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加大,农产品电商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但在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产品电商依然有诸多方面的局限,从上游农产品选择,到普遍面临的物流、冷链短板,再到下游客户服务,产业链长、投入大,往往使得自营平台大多亏损。业内曾有“99%生鲜电商都亏损”的论断。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表示,农产品电商尚属培育阶段,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较长的培育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平台往往会被拖垮。
一亩田怎么了?
85后创业者,交易额突破百亿元,没签协议就迎来投资……被众多光环加持的“一亩田”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被推上了风口浪尖——8月29日,朋友圈突然出现“一亩田”大规模裁员1500人的消息,并且传出其资金链断裂、新一轮融资出问题、红杉撤资等诸多负面消息。
由诸多大佬为之背书到如今负面缠身,在农产品 B2B 这片看似前途光明的蓝海里,这家曾经爆红的公司究竟是怎么突然触礁的?
必须承认,“互联网+”的春风吹响了许多行业变革的号角,互联网+农业的模式也随之应运而生。一亩田作为该行业最出名的公司(恐怕也是唯一出名的),简单来说,其就是一家提供农产品在线交易的B2B平台,类似于在线农贸市场。供应方是农户、农场、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购买方是农产品经销商、超市、饭店、零售商户等。
按照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的说法,一亩田的业务主要涉及的是“信息平台、撮合交易、技术输出即订单、大数据”这4个领域,本质的核心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创造深度的线上 + 线下交易撮合服务。
这几块业务的规划看似都很美好,而且商业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例如钢铁建材等领域玩得风生水起的 B2B 平台。但同样的好经,一亩田却完全念歪了。忽悠、扩张、刷单、刷数据……在豪情壮志之下,一亩田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走的确实一条急功近利的路子,所谓的“利用互联网为农产品交易带来改造价值”变成了空谈。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模式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互联网+农业,究竟有没有互联网思维,智慧农业究竟智慧不智慧,判断的标准应该是能否让农业得到良性的发展。农业电商若要起飞应该更加深入的去理解、解读农村这个特殊的环境,不盲目的夸大“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上的作用,一句“摸着石头过河”不应成为冒进的借口。
天惠食品基金合伙人刘成敏也表示,这几年互联网思维炒的很热,但其实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做好产品。有了互联网以后,营销通路被打平,信息不对称被打破,越是好产品越能卖上好价,如果是差的东西一夜之间会传遍全世界,因为互联网传播负面消息比传播正面消息要快得多。
自营平台普遍亏损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城市电商和跨境电商做的事情是从1到10,农产品电商则是从0到1。京东董事长兼CEO刘强东也为农村电商特别提出3P理论,即满足多场景需求的品质产品(Product)、最低的价格(Price)、以及个性化的服务(Personalized Service)。6亿人口、万亿元市场规模证明农村电商极具前景,未来的大方向是绝对利好。
但是大方向的利好,并不能解决目前农产品电商普遍亏损的境遇。
2014年初辞职创业、投身农产品电商的赵明,公司2014年销售额近千万规模,但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去年整车倒掉的猕猴桃,“看着倒的是水果,实际上是钱。”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存储不当导致水果坏掉。
“草莽时代。”赵明如此形容农产品电商目前所处阶段。
虽普遍认为农产品电商“春天”已到,赵明却认为,电商终归是销售的“一个通道”,行业目前是看上去“热闹”,实际很艰难。“现在仍是‘草莽时代’,连1.0都算不上。”赵明发现,虽然不断有资本和新的投资者“扎身”进来,也在不知不觉中,原先的一些从业者因亏损退出、关闭平台。
曾有业内人士估算农产品电商市场规模多达千亿,相比电商过度竞争致利润偏薄的其他品类,利润较为可观,平均毛利率在30%~40%。
然而,随着2012年以来农产品电商大热,盈利难却成为摆在国内农产品电商,特别是生鲜电商面前的一道坎。
此前有公开报道称,目前我国涉农电商平台已超过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000家,但多难盈利。中国零售业生鲜研究中心委员李长明也曾对外表示,99%的生鲜电商都在亏损。
电商观察人士鲁振旺对此并不赞同,他表示,目前农产品电商主要是通过淘宝等来运作,基于自身产地及电商渠道优势,大多平台甚至连供应商都应是盈利的。他分析,99%难盈利可能“针对B2C(自营平台)”。
“大多是微盈利。”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陈亮认为,因为农产品电商实际操作难度高,运营等各个环节都要求高,“因为生鲜损耗大”。
对于自营平台,陈亮分析认为,由于前期需要不断投入来搭建平台,“亏损较普遍”,“但这部分平台比重较低,全国约为几百家”。
“当前农产品电商的快速增长,说明人们看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都想迅速占领市场,但需用规模来换取生存空间。”京东集团农村电商战略合作负责人李贺明表示。
轻资产电商变成重资产
“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一位曾任职于某知名快递企业的生鲜电商人士对农产品电商感慨道。
赵明称,“生鲜电商看起来很热,跳进来发现不是那样。因为培育市场的周期比较长,烧钱。”由此,即使站在农产品电商大热的风口上,“猪也不一定被吹起来”。
背后的核心在于农产品电商的长产业链,特别是对于自营平台,从上游采购到下游对接消费者,各环节都要求甚高、需要不少投入。 以生鲜水果为例,产业链上游,从采购环节即货源选择,就需要严苛的质量监管。“电商要求可追溯、规范化。因此,对重量大小、质量、品控都需标准化。”赵明指出,标准化后才能实现规模化。
同时,营销环节的投入很大,培养用户消费习惯,通过优惠促销来吸引客户,引流成本很高。
其次,一大难题在于仓储物流。曾有报道称,冷链物流的费用占据了生鲜电商成本的四成。
物流成本的高企,让诸多农产品卖家也感到“恼火”。一位卖家表示,与传统批发直接由大车拉出去销售不同,网上销售的订单目前只能通过快递来解决,但每单成本不低。
“物流费10元一单,算下来一斤就2元钱,去年开始的快递公司运送还不好,后来又换了一家。”该卖家说,物流费用占去了很高的成本。
赵明的公司直接投资了一家快递企业,专门负责产品配送。在他看来,只有自己的物流人员才能提供超出普通快递企业的服务,而这实际更考功力,因为关系到能否让消费者获得较好的购物体验,并最终留住客户。
最后,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赵明考虑建立线下实体店,借此“实现产业链闭环”。
产业链的投入不菲,使得原本应是轻资产的农产品电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资产平台,加上短期难见盈利,不少平台就此被拖垮。
“电商的发展就是遵循前期投入占领市场、用规模换取未来生存空间的规律。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期,意味着大量的投入和不盈利将在一个时期内一直存在。”李贺明认为,只有及早占领市场,也才有机会在生鲜电商领域脱颖而出。“前两年,行业洗牌一直在进行。到2015年,随着市场成熟,洗牌会加快,有一批农产品的卖家特别是独立B2C或会倒闭。”陈亮分析称。
同时,各路资本在进军农业这一领域,也会加速行业优胜劣汰。陈亮认为,农产品电商平台也呈“金字塔”式分布,盈利较多的居塔尖,总体是“微盈利”。
由于自身特性,本地化也被视为是农产品电商的一大问题。“去年我们的销售奔着一千万元,这在成都已算是规模较大的。”赵明介绍,公司客户群体主要在成都及邻近的重庆,外地占比不到20%。
由于产业链长,且对冷链物流等系统要求极高,实际上,农产品电商在业内难现寡头。“农产品大多还是区域化的销售,因为运输半径,集中在本地或就近城市市场。”一位地方政府人士亦认为。
随着互联网巨头的不断进入和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加大,农产品电商呈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但在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产品电商依然有诸多方面的局限,从上游农产品选择,到普遍面临的物流、冷链短板,再到下游客户服务,产业链长、投入大,往往使得自营平台大多亏损。业内曾有“99%生鲜电商都亏损”的论断。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表示,农产品电商尚属培育阶段,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较长的培育期,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平台往往会被拖垮。
一亩田怎么了?
85后创业者,交易额突破百亿元,没签协议就迎来投资……被众多光环加持的“一亩田”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被推上了风口浪尖——8月29日,朋友圈突然出现“一亩田”大规模裁员1500人的消息,并且传出其资金链断裂、新一轮融资出问题、红杉撤资等诸多负面消息。
由诸多大佬为之背书到如今负面缠身,在农产品 B2B 这片看似前途光明的蓝海里,这家曾经爆红的公司究竟是怎么突然触礁的?
必须承认,“互联网+”的春风吹响了许多行业变革的号角,互联网+农业的模式也随之应运而生。一亩田作为该行业最出名的公司(恐怕也是唯一出名的),简单来说,其就是一家提供农产品在线交易的B2B平台,类似于在线农贸市场。供应方是农户、农场、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购买方是农产品经销商、超市、饭店、零售商户等。
按照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的说法,一亩田的业务主要涉及的是“信息平台、撮合交易、技术输出即订单、大数据”这4个领域,本质的核心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创造深度的线上 + 线下交易撮合服务。
这几块业务的规划看似都很美好,而且商业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例如钢铁建材等领域玩得风生水起的 B2B 平台。但同样的好经,一亩田却完全念歪了。忽悠、扩张、刷单、刷数据……在豪情壮志之下,一亩田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走的确实一条急功近利的路子,所谓的“利用互联网为农产品交易带来改造价值”变成了空谈。
在业内人士看来,互联网模式并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互联网+农业,究竟有没有互联网思维,智慧农业究竟智慧不智慧,判断的标准应该是能否让农业得到良性的发展。农业电商若要起飞应该更加深入的去理解、解读农村这个特殊的环境,不盲目的夸大“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上的作用,一句“摸着石头过河”不应成为冒进的借口。
天惠食品基金合伙人刘成敏也表示,这几年互联网思维炒的很热,但其实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做好产品。有了互联网以后,营销通路被打平,信息不对称被打破,越是好产品越能卖上好价,如果是差的东西一夜之间会传遍全世界,因为互联网传播负面消息比传播正面消息要快得多。
自营平台普遍亏损
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城市电商和跨境电商做的事情是从1到10,农产品电商则是从0到1。京东董事长兼CEO刘强东也为农村电商特别提出3P理论,即满足多场景需求的品质产品(Product)、最低的价格(Price)、以及个性化的服务(Personalized Service)。6亿人口、万亿元市场规模证明农村电商极具前景,未来的大方向是绝对利好。
但是大方向的利好,并不能解决目前农产品电商普遍亏损的境遇。
2014年初辞职创业、投身农产品电商的赵明,公司2014年销售额近千万规模,但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去年整车倒掉的猕猴桃,“看着倒的是水果,实际上是钱。”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存储不当导致水果坏掉。
“草莽时代。”赵明如此形容农产品电商目前所处阶段。
虽普遍认为农产品电商“春天”已到,赵明却认为,电商终归是销售的“一个通道”,行业目前是看上去“热闹”,实际很艰难。“现在仍是‘草莽时代’,连1.0都算不上。”赵明发现,虽然不断有资本和新的投资者“扎身”进来,也在不知不觉中,原先的一些从业者因亏损退出、关闭平台。
曾有业内人士估算农产品电商市场规模多达千亿,相比电商过度竞争致利润偏薄的其他品类,利润较为可观,平均毛利率在30%~40%。
然而,随着2012年以来农产品电商大热,盈利难却成为摆在国内农产品电商,特别是生鲜电商面前的一道坎。
此前有公开报道称,目前我国涉农电商平台已超过3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000家,但多难盈利。中国零售业生鲜研究中心委员李长明也曾对外表示,99%的生鲜电商都在亏损。
电商观察人士鲁振旺对此并不赞同,他表示,目前农产品电商主要是通过淘宝等来运作,基于自身产地及电商渠道优势,大多平台甚至连供应商都应是盈利的。他分析,99%难盈利可能“针对B2C(自营平台)”。
“大多是微盈利。”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陈亮认为,因为农产品电商实际操作难度高,运营等各个环节都要求高,“因为生鲜损耗大”。
对于自营平台,陈亮分析认为,由于前期需要不断投入来搭建平台,“亏损较普遍”,“但这部分平台比重较低,全国约为几百家”。
“当前农产品电商的快速增长,说明人们看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潜力,都想迅速占领市场,但需用规模来换取生存空间。”京东集团农村电商战略合作负责人李贺明表示。
轻资产电商变成重资产
“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很难。”一位曾任职于某知名快递企业的生鲜电商人士对农产品电商感慨道。
赵明称,“生鲜电商看起来很热,跳进来发现不是那样。因为培育市场的周期比较长,烧钱。”由此,即使站在农产品电商大热的风口上,“猪也不一定被吹起来”。
背后的核心在于农产品电商的长产业链,特别是对于自营平台,从上游采购到下游对接消费者,各环节都要求甚高、需要不少投入。 以生鲜水果为例,产业链上游,从采购环节即货源选择,就需要严苛的质量监管。“电商要求可追溯、规范化。因此,对重量大小、质量、品控都需标准化。”赵明指出,标准化后才能实现规模化。
同时,营销环节的投入很大,培养用户消费习惯,通过优惠促销来吸引客户,引流成本很高。
其次,一大难题在于仓储物流。曾有报道称,冷链物流的费用占据了生鲜电商成本的四成。
物流成本的高企,让诸多农产品卖家也感到“恼火”。一位卖家表示,与传统批发直接由大车拉出去销售不同,网上销售的订单目前只能通过快递来解决,但每单成本不低。
“物流费10元一单,算下来一斤就2元钱,去年开始的快递公司运送还不好,后来又换了一家。”该卖家说,物流费用占去了很高的成本。
赵明的公司直接投资了一家快递企业,专门负责产品配送。在他看来,只有自己的物流人员才能提供超出普通快递企业的服务,而这实际更考功力,因为关系到能否让消费者获得较好的购物体验,并最终留住客户。
最后,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赵明考虑建立线下实体店,借此“实现产业链闭环”。
产业链的投入不菲,使得原本应是轻资产的农产品电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资产平台,加上短期难见盈利,不少平台就此被拖垮。
“电商的发展就是遵循前期投入占领市场、用规模换取未来生存空间的规律。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期,意味着大量的投入和不盈利将在一个时期内一直存在。”李贺明认为,只有及早占领市场,也才有机会在生鲜电商领域脱颖而出。“前两年,行业洗牌一直在进行。到2015年,随着市场成熟,洗牌会加快,有一批农产品的卖家特别是独立B2C或会倒闭。”陈亮分析称。
同时,各路资本在进军农业这一领域,也会加速行业优胜劣汰。陈亮认为,农产品电商平台也呈“金字塔”式分布,盈利较多的居塔尖,总体是“微盈利”。
由于自身特性,本地化也被视为是农产品电商的一大问题。“去年我们的销售奔着一千万元,这在成都已算是规模较大的。”赵明介绍,公司客户群体主要在成都及邻近的重庆,外地占比不到20%。
由于产业链长,且对冷链物流等系统要求极高,实际上,农产品电商在业内难现寡头。“农产品大多还是区域化的销售,因为运输半径,集中在本地或就近城市市场。”一位地方政府人士亦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