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改革是常见的教育现象。小学数学教学要紧扣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倡导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开拓思维,在教学中不断发掘新方法,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特点;要求;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徐礼安(1955-),男,陕西安康紫阳县向阳镇鸡鸣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要求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倡导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新理念。由于新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思索、不断创新,创造出一套教学相长的合理方案。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分析
1.教材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很多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感,总觉得它很遥远,无法触摸、无法感知,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提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内容,便于教师随时从生活中举出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增强了对数学的理解,增强了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浓了。
2.注重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更进一步体现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按照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学生自主學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传统教育中教师单纯地教、学生机械地学的单一窘况。
3.注重课堂活跃,气氛和谐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读科学向探知科学转变,由独学向共同学习转变。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提问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由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让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面向全体的目标。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的要求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高分低能”便是这种模式的产物。新课程除了对学生有一些要求外,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要求,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新课程对教师至少有如下的要求:
1.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而不仅仅是作为知识传授者来讲学。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因此,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情境的表现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这样学生自然会觉得数学很有意思,就会越学越有兴趣。
3.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学生要有独立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习惯,这一点固然很重要。但如今社会非常讲究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一种思维与另一种思维的碰撞,很有可能就碰出思维的火花,从而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领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
三、开拓思维,在教学中不断发掘新方法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新课程的重要宗旨。教师要随着学生的变化、年级的变化、上课地点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研究并运用新的方法,探究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1.自学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课堂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读读、想想、圈圈、点点、算算,让学生自己有发现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2.讨论和交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的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讨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全班交流。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学生自信心、自尊的发展,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做做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点
当今教材中每一章节编排的“数学活动”,多数是让学生动手、动脑,意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通过自己思考、操作、探索、发现、推理与交流,形成对数学的理解,体现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亲自动手尝试,自己创设情景,自己准备教具,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江峰.数学课:亮出你精彩的结尾[J].小学教学参考,2005,(11).
[2]陈志华,黄俊兴.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3]胡慧芳.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途径[J].河南教育,2004,(09).
【关键词】新课程;特点;要求;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徐礼安(1955-),男,陕西安康紫阳县向阳镇鸡鸣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要求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倡导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新理念。由于新课程改革,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思索、不断创新,创造出一套教学相长的合理方案。
一、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分析
1.教材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很多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感,总觉得它很遥远,无法触摸、无法感知,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提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内容,便于教师随时从生活中举出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增强了对数学的理解,增强了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而然就浓了。
2.注重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更进一步体现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按照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学生自主學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传统教育中教师单纯地教、学生机械地学的单一窘况。
3.注重课堂活跃,气氛和谐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读科学向探知科学转变,由独学向共同学习转变。教师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提问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由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课堂上教师还应特别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让他们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面向全体的目标。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材施教,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的要求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全面的发展,“高分低能”便是这种模式的产物。新课程除了对学生有一些要求外,更多的是对教师的要求,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新课程对教师至少有如下的要求:
1.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而不仅仅是作为知识传授者来讲学。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因此,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情境的表现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这样学生自然会觉得数学很有意思,就会越学越有兴趣。
3.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学生要有独立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习惯,这一点固然很重要。但如今社会非常讲究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一种思维与另一种思维的碰撞,很有可能就碰出思维的火花,从而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领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
三、开拓思维,在教学中不断发掘新方法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新课程的重要宗旨。教师要随着学生的变化、年级的变化、上课地点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研究并运用新的方法,探究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1.自学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课堂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可以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读读、想想、圈圈、点点、算算,让学生自己有发现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2.讨论和交流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的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讨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全班交流。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养成,学生自信心、自尊的发展,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做做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点
当今教材中每一章节编排的“数学活动”,多数是让学生动手、动脑,意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通过自己思考、操作、探索、发现、推理与交流,形成对数学的理解,体现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亲自动手尝试,自己创设情景,自己准备教具,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江峰.数学课:亮出你精彩的结尾[J].小学教学参考,2005,(11).
[2]陈志华,黄俊兴.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3]胡慧芳.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途径[J].河南教育,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