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多高考作文题不是考察学生文史知识的积累与素养,而是考察学生体味生活情景、观察社会现象、表达人生感悟的能力,但考场中很多学生因为细化不出最佳的落脚点,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偏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立足教材,在课后延伸时扣住时代主题,稍作创新变更,新鲜而活泼的作文话题就会源源不断,这样既可以激活课堂教学,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教材 写作教学 课后延伸
2008年高考作文题百花齐放,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命意作文外又增加了情景作文。这些文题虽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有话可写,却不容易拿到高分。很多题目重点不是考察学生文史的积累、学识的素养,而是考察考生体味生活情景、观察社会现象、表达人生感悟的能力。但考场中很有一些同学因为细化不出最佳的落脚点,造成某种程度的偏题。以湖北卷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为例,这个题目很多考生感到无从下手,内容泛泛而论,反复转述命题材料,感情空洞且类型化。这些问题都对关注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关注教材,关注作文情景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应使每个学生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教师可结合课文来完成学生的情景体验,培养现实精神。
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一个人去买咖啡,又苦又涩;第二个去买矿泉水,味道很淡;第三个买饮料,甜的。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2008年江西高考作文题:以零七洞庭湖鼠灾背景自由命题。要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八百字以上。
文题评点:这类作文注重写法的“综合性”。学生要考虑文章的内容和格式,更要注意文题的情景。福建卷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江西卷要求不是以人的口吻直接来写,而是以动物的口吻间接来写,既可以田鼠反讽的口吻来写,也可以田鼠天敌谴责的口吻来写。
《荷花淀》可延伸为情景写作训练。例文:
第一段
水生:(温和地)我走了。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我不管。
水生:你怎么这样?我又不是走亲戚。
女人:我在家还要干活,我也没有走亲戚。
水生:等打走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哼!说的轻巧。
第二段: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起去。
水生:我是去打仗。
女人:古有花木兰从军,女人也能打仗,我要跟你去打仗。
水生:不行,等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女人:(嗲声)不嘛!
《我与地坛》: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模仿史铁生、记者和史妈妈,尽量从文中提取问题和答案,最后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作结,在此情此景中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母爱作再次的讴歌。
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作不同的描写,塑造不同的人物,培养基本的写作素养。
二、关注教材,关注作文细节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语文教师应使每个学生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生活细节、最真实感情的人,教材中的细节无处不在。
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题: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唯一满分作文评语摘录如下: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了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让人心痛。
《祝福》在充分讨论祥林嫂死因基础上,为“她”写一小传,要求叙述她真实的生存状态,点明她三到鲁镇的失望、希望到绝望的心态变化。或者以“她”作主人公,写三则日记,描写“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和叙述我在鲁镇三天的行踪。
《我的空中楼阁》中将学生身份变化为导游,把本文改写成导游的解说词,加入自己的情景设想,表达自己的居住理念,关注现实无房者的人生窘态。
这种转化,既是对教材的提升,又可以透过教材,表达真实的生活,表达自我的思考。
三、关注教材,关注作文情感
生活中处处都有感动,只是我们没用心去发现;学生生活虽然平凡单调,但仍不乏情感的灵动。有心的语文老师,应善于捕捉教材中的小水滴,并化入人文教学的溪流中。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请你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文题评点:城市或乡村,是每一个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基点。生于城市者,无时无刻不去触摸城市中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生于乡村者,也时时刻刻地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有那些迷人的牛哞、袅娜的炊烟、质朴的身影……这一切都会带动每一个考生的体验、情绪和思索。
更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城市与乡村在不断地双向涌动。因为种种渴望或者追求,于是到城市去,寻找心中的梦想;因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于是到乡村去,到自然中去,寻找心灵的安逸、闲适和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城市有城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
《故都的秋》又何尝不是家乡的秋天?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重新组装,按照由远及近的方法,先写南国的秋天,再写眼前的秋天,最后抒情议论,通过比较这两种写法,既体验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又让学生做了一次郁达夫。
《世间最美的坟墓》在体味了托尔斯泰墓朴素的特征后,为加深对朴素这一特征的理解,可以布置一篇游记,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按游前、进行中、游后三部分介绍这座感人至深的坟墓,感受墓地的一草一木,那些逼人的宁静,那些简易的栅栏,还有远去的质朴的身影……这些尝试激活了课堂,又给了作文律动的情感。
四、关注教材,关注作文出新
于细微处见不同,高考作文大多殊途同归,很容易写成千篇一律的套话文。能够从平常就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并且熟练运用,就能在考场出奇制胜。
2008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人之常情。字数800字,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不限。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请以好奇心为题写800字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写800字左右的文章。
文题评点:从内容上说,这三个题目略嫌廓大空泛,要写出不同寻常的感人之情来确实有点难。如果只从通常的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等方面立意恐难脱颖而出拿到高分。可以尝试反面立意,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例如,对人对己不同标准,庇护亲人不守法律,中庸调和不讲原则,党同伐异不讲公平,畏强欺弱不讲道义,自私自利不愿牺牲……均可作为立意的角度,构思出不错的主题来。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新时期我们的感动和好奇越来越少……总之,要想拿高分就要学会变化,就要想得比别人多比别人深。
《群英会蒋干中计》在分析完蒋干为什么中计后再对课文作延伸——写成创新作文《假如周瑜派蒋干到曹营作说客》,这是不是一种艺术?是不是能让学生想得更多更深?
《边城》在分析完边城的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后,结合课文《胡同文化》,比照北京的四合院、客家土楼、傣族竹楼、草原蒙古包、江南的瓦房、黄土高原的窑洞的变迁,延伸写作《世间再无新边城》等。
这些训练是否扣住了时代内核?是否又学会了变化?
总之,在模拟训练题至上的今天,高考作文不论怎样变,都不能脱离课文,教师在课后延伸时扣住时代主题,稍作创新变更,新鲜而活泼的作文话题就会源源不断,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
★作者简介:陈秀林、吴劲松,湖北荆门后港中学教师。
【关键词】教材 写作教学 课后延伸
2008年高考作文题百花齐放,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命意作文外又增加了情景作文。这些文题虽贴近日常生活,使学生有话可写,却不容易拿到高分。很多题目重点不是考察学生文史的积累、学识的素养,而是考察考生体味生活情景、观察社会现象、表达人生感悟的能力。但考场中很有一些同学因为细化不出最佳的落脚点,造成某种程度的偏题。以湖北卷命题作文《举手投足之间》为例,这个题目很多考生感到无从下手,内容泛泛而论,反复转述命题材料,感情空洞且类型化。这些问题都对关注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关注教材,关注作文情景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应使每个学生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教师可结合课文来完成学生的情景体验,培养现实精神。
2008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一个人去买咖啡,又苦又涩;第二个去买矿泉水,味道很淡;第三个买饮料,甜的。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2008年江西高考作文题:以零七洞庭湖鼠灾背景自由命题。要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八百字以上。
文题评点:这类作文注重写法的“综合性”。学生要考虑文章的内容和格式,更要注意文题的情景。福建卷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江西卷要求不是以人的口吻直接来写,而是以动物的口吻间接来写,既可以田鼠反讽的口吻来写,也可以田鼠天敌谴责的口吻来写。
《荷花淀》可延伸为情景写作训练。例文:
第一段
水生:(温和地)我走了。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小华和爹你也带走,我不管。
水生:你怎么这样?我又不是走亲戚。
女人:我在家还要干活,我也没有走亲戚。
水生:等打走了鬼子我谢你。
女人:哼!说的轻巧。
第二段: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我跟你一起去。
水生:我是去打仗。
女人:古有花木兰从军,女人也能打仗,我要跟你去打仗。
水生:不行,等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女人:(嗲声)不嘛!
《我与地坛》: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模仿史铁生、记者和史妈妈,尽量从文中提取问题和答案,最后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作结,在此情此景中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母爱作再次的讴歌。
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作不同的描写,塑造不同的人物,培养基本的写作素养。
二、关注教材,关注作文细节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语文教师应使每个学生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生活细节、最真实感情的人,教材中的细节无处不在。
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题: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唯一满分作文评语摘录如下: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了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让人心痛。
《祝福》在充分讨论祥林嫂死因基础上,为“她”写一小传,要求叙述她真实的生存状态,点明她三到鲁镇的失望、希望到绝望的心态变化。或者以“她”作主人公,写三则日记,描写“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和叙述我在鲁镇三天的行踪。
《我的空中楼阁》中将学生身份变化为导游,把本文改写成导游的解说词,加入自己的情景设想,表达自己的居住理念,关注现实无房者的人生窘态。
这种转化,既是对教材的提升,又可以透过教材,表达真实的生活,表达自我的思考。
三、关注教材,关注作文情感
生活中处处都有感动,只是我们没用心去发现;学生生活虽然平凡单调,但仍不乏情感的灵动。有心的语文老师,应善于捕捉教材中的小水滴,并化入人文教学的溪流中。
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请你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文题评点:城市或乡村,是每一个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基点。生于城市者,无时无刻不去触摸城市中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生于乡村者,也时时刻刻地感受着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有那些迷人的牛哞、袅娜的炊烟、质朴的身影……这一切都会带动每一个考生的体验、情绪和思索。
更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城市与乡村在不断地双向涌动。因为种种渴望或者追求,于是到城市去,寻找心中的梦想;因为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于是到乡村去,到自然中去,寻找心灵的安逸、闲适和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城市有城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
《故都的秋》又何尝不是家乡的秋天?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重新组装,按照由远及近的方法,先写南国的秋天,再写眼前的秋天,最后抒情议论,通过比较这两种写法,既体验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又让学生做了一次郁达夫。
《世间最美的坟墓》在体味了托尔斯泰墓朴素的特征后,为加深对朴素这一特征的理解,可以布置一篇游记,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按游前、进行中、游后三部分介绍这座感人至深的坟墓,感受墓地的一草一木,那些逼人的宁静,那些简易的栅栏,还有远去的质朴的身影……这些尝试激活了课堂,又给了作文律动的情感。
四、关注教材,关注作文出新
于细微处见不同,高考作文大多殊途同归,很容易写成千篇一律的套话文。能够从平常就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并且熟练运用,就能在考场出奇制胜。
2008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人之常情。字数800字,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不限。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请以好奇心为题写800字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写800字左右的文章。
文题评点:从内容上说,这三个题目略嫌廓大空泛,要写出不同寻常的感人之情来确实有点难。如果只从通常的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等方面立意恐难脱颖而出拿到高分。可以尝试反面立意,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例如,对人对己不同标准,庇护亲人不守法律,中庸调和不讲原则,党同伐异不讲公平,畏强欺弱不讲道义,自私自利不愿牺牲……均可作为立意的角度,构思出不错的主题来。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新时期我们的感动和好奇越来越少……总之,要想拿高分就要学会变化,就要想得比别人多比别人深。
《群英会蒋干中计》在分析完蒋干为什么中计后再对课文作延伸——写成创新作文《假如周瑜派蒋干到曹营作说客》,这是不是一种艺术?是不是能让学生想得更多更深?
《边城》在分析完边城的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后,结合课文《胡同文化》,比照北京的四合院、客家土楼、傣族竹楼、草原蒙古包、江南的瓦房、黄土高原的窑洞的变迁,延伸写作《世间再无新边城》等。
这些训练是否扣住了时代内核?是否又学会了变化?
总之,在模拟训练题至上的今天,高考作文不论怎样变,都不能脱离课文,教师在课后延伸时扣住时代主题,稍作创新变更,新鲜而活泼的作文话题就会源源不断,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
★作者简介:陈秀林、吴劲松,湖北荆门后港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