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教学学科。那么科学课中具体如何渗透实施思想教育,克服存在的困难,挖掘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使科学课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传授思想道德。
关键词:科学课;思想教育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是十分丰富的。纵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因此通过科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就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作为一所刚起步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及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学校的教师,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不同,我尤为感到科学课中需要渗透思想教育。两年来我通过自己的实践教学也作了一些探究,以下是一些所得体会。
一、存在着不少难度
科学教学中思想教育这块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不奇怪。作为一门区别于主科的副科,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不可能花上一、两节课大篇幅的去讲解如何加强道德素养。面对大部分从未接触过科学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半路出道的前几年没学过科学,突然转学入校六年级才开学学科学的学生,课堂纪律、科学精神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思想教育的过程当中我发现确实有一些难度存在。
1、心理教育常被学生忽视
科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以显现的形式表露于外,而是以潜在的形式蕴涵其内。科学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可为什么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从而造成了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培育的失衡呢?原因是学生被没有体会到其中的真意,而是采取了忽视的态度。如教师在上导入时喜欢以科学家的故事进行导入,其学习目的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科学自身的,包括科学发展的过程性、积累性、可修正性。另一层意思是思想教育上的,能够让孩子们理解近代科学发展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并从中领悟一些构成人的修养的东西。可有时却让人感到一阵悲哀。“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课中,在讲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时,有些学生对待认识过程,一直在说以前的人无知之类的话。教师只能再次引发孩子们去思考一下,在科学部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一次又一次验证而去修改认知观点是多么不容易,让他们理解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家的执着精神。
2、合作交流中的不团结
在科学课上进行合作与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国际教学实践中,关于合作意识的培养有一个新概念——分享。在课堂上,懂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想,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合作,而不是竞争,更符合现代科学的精神。这在我们的课堂上却有些难度,学生基础差,每到一处知识点上就触襟见肘,无话可说。如在教授《物质变化与我们》时按理说一单元学下来,学生应该积累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关于物质变化的事例,可反复引导下也仅仅就建筑业、食品业上进行了展开,像医学、生物学等很多方面上的展开,学生谈及很少。
二、探究出的一些教学方法
在科学课堂中关注思想教育,我们既要在教学内容上落实,也要从教学方法上体现。
1、抓住机会,及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我们在科学课中进行思想教育存在难度,那么如何解决呢?实践告诉我,要搞好思想教育就必须找准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点。在科学的课堂中,不仅要进行科学教育,更要关注其思想教育,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课堂中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人和个体人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到安全、快乐和心智自由,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
2加强合作与讨论,推行鼓励评价
科学课堂上实验很多是需要分组合作、交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识面有限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时教师需尊重孩子的发现和表达,孩子就自然会感受和学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以及谦虚、和作、相互尊重的品德;学生实验时的规范及要求等就需教师耐心的辅导,初次接触时做到位了,那么以后的实验中减少了纠正而使学生混淆的弊端。
3、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外能够启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课内课外有丰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也喜欢上科学课。每次上课学生总是寻思着这堂课又能接触到什么有意思的实验或实践活动。这些都是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思想教育了。因为在科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已经渗透在整个教材中,它不是纯粹的思想品德课,其里面的思想品德需要科学教师深入发掘教材中潜藏的教育内容,充分吃透教材,实行情感目标的控制,同时还要注意提升思想教育的艺术技巧。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沉浮》一单元中,我对“橡皮泥是沉还是浮”这一小个知识点时,学生答案层出不穷。于是我在教授时做了几次调整,从学生带的溶于水的橡皮泥到不溶于水的橡皮泥,从一大块到适当大小,不断改进,最终让学生得出是沉还是浮的结论。
4、加强训练,修炼思想教育正果
在科学课中特别是科学实验课中要强化规则训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前的准备、课堂中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都是需要强化训练的一部分。一堂好课优秀的演员不应是教师,而应该是学生。
在科学课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还应从学生好奇、乐学、爱表扬的特点提出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诱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使言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评价的手段进行改变,应多给予表扬或批评,并持之以恒,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学习行为;科学实验中注意学生的操作训练,如现在开展的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道德行为。
三、给教师自己的粗知拙见
科学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了高尚的情操,那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样的,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科学课中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由教师主持及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教学过程。
一、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表率,思想上要敬业乐业,作风言行一致,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你要求学生做到的,你自己首先要做到;二、在科学课堂上,作为科学教师,对待科学,都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本身是否遵循着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道德观都显在或隐性地向学生传递着。尤其对于小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是客观存在的;三、另外,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我认为宽容与爱应该是教师的从教之德,不管是好的学生还是差的学生,教师都应善待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他们,并且以博大的胸怀、良好的教养、广博的知识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课》2005年第3期;
3、《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6大焦点问题》;
4、《小学课堂教学艺术集萃》等;
5、《谈科学课的思想教育》肖德明
6、《浅议寓德育于科学教学之中》吕晓姿
关键词:科学课;思想教育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是十分丰富的。纵观《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因此通过科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就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作为一所刚起步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及外来务工人员孩子的学校的教师,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不同,我尤为感到科学课中需要渗透思想教育。两年来我通过自己的实践教学也作了一些探究,以下是一些所得体会。
一、存在着不少难度
科学教学中思想教育这块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不奇怪。作为一门区别于主科的副科,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不可能花上一、两节课大篇幅的去讲解如何加强道德素养。面对大部分从未接触过科学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半路出道的前几年没学过科学,突然转学入校六年级才开学学科学的学生,课堂纪律、科学精神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思想教育的过程当中我发现确实有一些难度存在。
1、心理教育常被学生忽视
科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以显现的形式表露于外,而是以潜在的形式蕴涵其内。科学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可为什么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从而造成了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培育的失衡呢?原因是学生被没有体会到其中的真意,而是采取了忽视的态度。如教师在上导入时喜欢以科学家的故事进行导入,其学习目的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科学自身的,包括科学发展的过程性、积累性、可修正性。另一层意思是思想教育上的,能够让孩子们理解近代科学发展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并从中领悟一些构成人的修养的东西。可有时却让人感到一阵悲哀。“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课中,在讲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时,有些学生对待认识过程,一直在说以前的人无知之类的话。教师只能再次引发孩子们去思考一下,在科学部发达的古代,人们通过一次又一次验证而去修改认知观点是多么不容易,让他们理解科学发现的艰难和科学家的执着精神。
2、合作交流中的不团结
在科学课上进行合作与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国际教学实践中,关于合作意识的培养有一个新概念——分享。在课堂上,懂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想,自己的思考,与大家合作,而不是竞争,更符合现代科学的精神。这在我们的课堂上却有些难度,学生基础差,每到一处知识点上就触襟见肘,无话可说。如在教授《物质变化与我们》时按理说一单元学下来,学生应该积累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关于物质变化的事例,可反复引导下也仅仅就建筑业、食品业上进行了展开,像医学、生物学等很多方面上的展开,学生谈及很少。
二、探究出的一些教学方法
在科学课堂中关注思想教育,我们既要在教学内容上落实,也要从教学方法上体现。
1、抓住机会,及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我们在科学课中进行思想教育存在难度,那么如何解决呢?实践告诉我,要搞好思想教育就必须找准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点。在科学的课堂中,不仅要进行科学教育,更要关注其思想教育,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课堂中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人和个体人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到安全、快乐和心智自由,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
2加强合作与讨论,推行鼓励评价
科学课堂上实验很多是需要分组合作、交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识面有限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时教师需尊重孩子的发现和表达,孩子就自然会感受和学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以及谦虚、和作、相互尊重的品德;学生实验时的规范及要求等就需教师耐心的辅导,初次接触时做到位了,那么以后的实验中减少了纠正而使学生混淆的弊端。
3、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外能够启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课内课外有丰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学生也喜欢上科学课。每次上课学生总是寻思着这堂课又能接触到什么有意思的实验或实践活动。这些都是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思想教育了。因为在科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已经渗透在整个教材中,它不是纯粹的思想品德课,其里面的思想品德需要科学教师深入发掘教材中潜藏的教育内容,充分吃透教材,实行情感目标的控制,同时还要注意提升思想教育的艺术技巧。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沉浮》一单元中,我对“橡皮泥是沉还是浮”这一小个知识点时,学生答案层出不穷。于是我在教授时做了几次调整,从学生带的溶于水的橡皮泥到不溶于水的橡皮泥,从一大块到适当大小,不断改进,最终让学生得出是沉还是浮的结论。
4、加强训练,修炼思想教育正果
在科学课中特别是科学实验课中要强化规则训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前的准备、课堂中的发言、有序的实验操作都是需要强化训练的一部分。一堂好课优秀的演员不应是教师,而应该是学生。
在科学课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还应从学生好奇、乐学、爱表扬的特点提出简单的具体要求,从小事着手,进行多层次的训练,诱导他们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践,使言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评价的手段进行改变,应多给予表扬或批评,并持之以恒,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学习行为;科学实验中注意学生的操作训练,如现在开展的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道德行为。
三、给教师自己的粗知拙见
科学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学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现了高尚的情操,那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样的,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科学课中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由教师主持及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教学过程。
一、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表率,思想上要敬业乐业,作风言行一致,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你要求学生做到的,你自己首先要做到;二、在科学课堂上,作为科学教师,对待科学,都应该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本身是否遵循着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道德观都显在或隐性地向学生传递着。尤其对于小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是客观存在的;三、另外,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我认为宽容与爱应该是教师的从教之德,不管是好的学生还是差的学生,教师都应善待他们,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他们,并且以博大的胸怀、良好的教养、广博的知识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课》2005年第3期;
3、《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6大焦点问题》;
4、《小学课堂教学艺术集萃》等;
5、《谈科学课的思想教育》肖德明
6、《浅议寓德育于科学教学之中》吕晓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