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的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同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措施,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运用合理的工程管理手段,建立工程控制程序,密切配合,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水平,促进建筑生产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很多有待健全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管理制度不能深入基层。近年,我国各级建筑行业领导部门都加大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力度。也出台了一系列科学的建筑管理文件和政策来宏观调控建筑行业的体制。但是,建筑工程管理制度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当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下发到各单位以后,没有被真正运用到工程管理中,而是成了应付上级视察的法则宝典。
2、在建筑管理体制中不设有科学完善的管理部门机构,工作人员更是不能到位为。为了节省开支,建筑工程管理部门不是精简分支和人员,就是如同虚设,没有起到调节管理工程进度和配备人员的角色。工作人员扎堆出现或者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时有发生。
3、质量责任关系不严谨,奖罚制度不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确认个工作人员的责任,质量与责任挂钩不紧,造成工作人员责任感的淡薄,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还缺乏健全奖罚制度,造成工作人员敷衍了事、潦草施工的心态。只有加强考核,制定严明的奖罚制度,切实落实该赏的赏,该罚的罚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4、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核心与机制。施工工程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是建筑管理工作的一重要内容,该工作的实施需要施工、监理以及质检机构三方参与。三者处理工程项目的方向不同,利益出发点也是不同的,并且三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这就形成了没有明确的监管工程质量的核心机构的局面。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部门,势必为把握工程质量的安全增加了难度。
5、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队伍以农民工为主,其很难把握和认识安全与质量、进度、效益错综复杂的关系,当质量、效益、进度与安全管理工作发生矛盾时,往往选择安全让步的错误观念,进而留下了较大的施工安全隐患。
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措施
1、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1)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2)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活动,通过PDCA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4)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2、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③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④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施工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3、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1)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建筑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但遗憾的是运作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层层不负责任行政领导不按市场规律和科学办事,在决定工程监理和验收等关键环节上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使很多原本有效的机构被从中架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管理力度不够,执法管理不严。使工程验收和监理流于形式.工程质量隐患不能及时发现。
(3)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4)注重人才培养。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4、制订企业标准,逐步完善成套技术要求施工企业制订企业标准,这是施工规范标准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是落实规范标准的规定,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举措。
工程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标准最高,国家标准最低,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标准的真正贯彻执行。企业标准有产品标准、补充标准、工艺半成品标准、方法标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
企业标准的制订。通常施工企业制定施工工艺标准都按以下四种办法:
一是选择企业最优的专业(专项)或特长,结合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制订出该项的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再按该标准进行施工,把施工过程及工程质量检测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这些记录,检查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哪些条文是有效的,哪些条文是应改进的,使其再完善或进一步改进,直到用最简便可行的工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把其固定下来,经过企业的技术委员会或总工程师批准,就正式成为企业标准,贯彻执行。
二是抓住企业中最影响工程质量的项目,进行专项治理,制订出必要的措施和要求,在施工中实施,将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下来,再根据记录来研究改进措施和要求,到一定程度就制定成施工工艺、工法或企业标准。再经过实施和完善,使按其操作要求而能达到预期效果,形成企业标准,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
三是借用外企业的标准或国家工法,经过使用逐步改进,最后达到能满足本企业的施工要求,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四是有的可按工程急需,抓几个工序经过上述程序,而形成企业标准,逐步扩大范围,完善配套,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要有计划地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是企业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内容,但必须配套形成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标准是企业从事施工的依据,是实现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管理目标的有效措施,也是向建设方做出承诺的保证。逐步完善成套工艺,创造企业特色。企业要想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益,单靠有了企业标准是不够的,必须把一些企业标准和先进的施工机具,从小到大,优化组合,形成综合的企业标准一成套工艺。可以先从一个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相配套完善起来,也可以以一定的结构形成为基础,先搞出一个小范围的配套的施工工艺,最后由几个小的配套工艺形成大的成套工艺,并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形成企业的工艺标准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企业特色。
参考文献:
[1]何维峰. 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措施[J]. 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 2010,(06)
[2]毛鑫印. 浅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3)
[3]刘茂卿. 浅谈新时期如何创建精品工程[J]. 科技资讯, 2008,(34)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的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同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的措施,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运用合理的工程管理手段,建立工程控制程序,密切配合,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水平,促进建筑生产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存在很多有待健全的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管理制度不能深入基层。近年,我国各级建筑行业领导部门都加大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力度。也出台了一系列科学的建筑管理文件和政策来宏观调控建筑行业的体制。但是,建筑工程管理制度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当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下发到各单位以后,没有被真正运用到工程管理中,而是成了应付上级视察的法则宝典。
2、在建筑管理体制中不设有科学完善的管理部门机构,工作人员更是不能到位为。为了节省开支,建筑工程管理部门不是精简分支和人员,就是如同虚设,没有起到调节管理工程进度和配备人员的角色。工作人员扎堆出现或者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时有发生。
3、质量责任关系不严谨,奖罚制度不明确。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明确的确认个工作人员的责任,质量与责任挂钩不紧,造成工作人员责任感的淡薄,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同时,还缺乏健全奖罚制度,造成工作人员敷衍了事、潦草施工的心态。只有加强考核,制定严明的奖罚制度,切实落实该赏的赏,该罚的罚才能确保工程质量。
4、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核心与机制。施工工程质量监督与控制工作是建筑管理工作的一重要内容,该工作的实施需要施工、监理以及质检机构三方参与。三者处理工程项目的方向不同,利益出发点也是不同的,并且三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这就形成了没有明确的监管工程质量的核心机构的局面。缺乏明确的质量监管部门,势必为把握工程质量的安全增加了难度。
5、安全管理意识淡薄。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队伍以农民工为主,其很难把握和认识安全与质量、进度、效益错综复杂的关系,当质量、效益、进度与安全管理工作发生矛盾时,往往选择安全让步的错误观念,进而留下了较大的施工安全隐患。
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措施
1、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1)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2)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活动,通过PDCA循环,解决技术瓶颈。
(4)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2、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
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①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③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④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施工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3、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1)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建筑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但遗憾的是运作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层层不负责任行政领导不按市场规律和科学办事,在决定工程监理和验收等关键环节上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使很多原本有效的机构被从中架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管理力度不够,执法管理不严。使工程验收和监理流于形式.工程质量隐患不能及时发现。
(3)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4)注重人才培养。现在有些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4、制订企业标准,逐步完善成套技术要求施工企业制订企业标准,这是施工规范标准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是落实规范标准的规定,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举措。
工程技术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标准最高,国家标准最低,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标准的真正贯彻执行。企业标准有产品标准、补充标准、工艺半成品标准、方法标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等。
企业标准的制订。通常施工企业制定施工工艺标准都按以下四种办法:
一是选择企业最优的专业(专项)或特长,结合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制订出该项的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再按该标准进行施工,把施工过程及工程质量检测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这些记录,检查施工工艺、工法或操作标准,哪些条文是有效的,哪些条文是应改进的,使其再完善或进一步改进,直到用最简便可行的工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把其固定下来,经过企业的技术委员会或总工程师批准,就正式成为企业标准,贯彻执行。
二是抓住企业中最影响工程质量的项目,进行专项治理,制订出必要的措施和要求,在施工中实施,将实施的过程及结果记录下来,再根据记录来研究改进措施和要求,到一定程度就制定成施工工艺、工法或企业标准。再经过实施和完善,使按其操作要求而能达到预期效果,形成企业标准,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
三是借用外企业的标准或国家工法,经过使用逐步改进,最后达到能满足本企业的施工要求,经过正式批准贯彻执行。四是有的可按工程急需,抓几个工序经过上述程序,而形成企业标准,逐步扩大范围,完善配套,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要有计划地形成企业标准体系。企业标准是企业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的重要内容,但必须配套形成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企业标准是企业从事施工的依据,是实现质量进度和经济效益管理目标的有效措施,也是向建设方做出承诺的保证。逐步完善成套工艺,创造企业特色。企业要想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益,单靠有了企业标准是不够的,必须把一些企业标准和先进的施工机具,从小到大,优化组合,形成综合的企业标准一成套工艺。可以先从一个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相配套完善起来,也可以以一定的结构形成为基础,先搞出一个小范围的配套的施工工艺,最后由几个小的配套工艺形成大的成套工艺,并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形成企业的工艺标准化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企业特色。
参考文献:
[1]何维峰. 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的措施[J]. 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 2010,(06)
[2]毛鑫印. 浅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3)
[3]刘茂卿. 浅谈新时期如何创建精品工程[J]. 科技资讯, 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