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呐喊》是现代主义美术中表现主义的代表画作,作者蒙克在画中描绘了一个头大身小的孩子用双手捂住耳朵,张嘴呼喊,他的头,五官,身体都已经扭曲,画面中充满扭曲的线条。画面中的人在桥上呐喊,周围的人却毫无所动,揭示出现代人生活中的孤独恐惧和精神上的无限痛苦。而表现主义就是强调艺术家主观感受的,是社会危机和精神错乱的反映,《呐喊》,将表现主义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呐喊;表现主义;现代主义;蒙克
作为现代主义美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呐喊》在画面中运用了极其夸张的人物形象,扭曲的造型,在构图上,更是使用了栏杆的对角线,给人一种高度紧张的疏离感。在色彩方面,运用的十分强烈,用色不多,却足以表现作者想表达的极端的恐惧与孤独。画面中的河流与落日,都已变形,河流更是涌起到高处,主人公的脸也形似骷髅,十分可怕,街上的行人却不为所动,已让平静走自己的路,足以看出作者创作时的内心纠结,也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中令人恐怖的陌生感与孤独感。
一、 色彩表现恐怖心理
蒙克的《呐喊》系列共拥有四版,分别创作于1893~1895年间。在《呐喊》系列中,以他创作于1893年的版本为例,色彩以红色、黄色、橘色、蓝色为主,十分强烈。虽然画中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客观物体被作者进行了夸张变形,但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仍保持了一定的关联性。河流的深蓝色,桥面的红棕色以及天空的赤橙色,都被夸张得富有强烈表现性的同时保留着极具辨识度的真实性,提供给观者范围内的遐想。
整幅画中,色彩的基调是恐惧沉郁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河流的右边是十分重的深蓝色,让人不禁产生压迫感。主人公身上的衣裳是黯淡的棕褐色,而他苍白的脸,手与之形成视觉冲击后给人以惨淡绝望的感觉。
二、 构图与曲线
作品利用桥的形状将构图斜切,一条长长的对角线给人一种高度的紧张感。而天空中,河流中的丰富曲线,与粗壮挺直的桥面形成对比,使画面中充满波动感,奔放的色彩下给人一种极其不稳定的感受。
弯曲翻腾的线条充斥在河流和日落天际,整个构图都在旋轉的动感中摇晃。这也正是作者想运用构图与旋转的笔触所表达的紧张感,压迫感,恐惧感,孤独感。
三、 表现主义与现代主义
《呐喊》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作者爱德华.蒙克也是表现主义精神上的先驱者。通过对《呐喊》的观察体会,我们不难体味到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心深处孤独与恐惧感,这也正是表现主义带给人们强烈共鸣感的体现。
表现主义于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它是从从后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的。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往往偏向于表现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表现主义的作品因着重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而放弃对与描绘对象死板生硬的描摹,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处理来表达他们刚刚经历过的世纪末的恐惧感,而以欢快为主题的表现主义作品鲜少出现。
表现主义属于现代主义美术,这也造就了它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都与以往的传统绘画有着根本上的差别。表现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主张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常常以近乎荒诞、扭曲、隐晦的图形来影射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无数的当代艺术家借助表现主义之手表达他们对于新世纪来临的不确定情绪。
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时代后产生的,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它反映的是世纪末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思考以及深深的恐惧。
不同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美术在艺术的表达上对于社会和人的表达采用的是抽象、荒诞、寓意的表现方法。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现代主义绘画的画家精神的创伤和变态,对生活的消极绝望恐惧,正如《呐喊》中所表现的。
四、 爱德华.蒙克
《呐喊》的作者是爱德华.蒙克,他是表现主义精神上的先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象征主义倾向的画家。
都说一个人需要穷尽一生治愈童年,而爱德华.蒙克就用他的艺术生涯诠释了这句话。童年时的父母双亡对小小的蒙克来说,是内心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并且决定性的塑成了他闭塞阴郁的性格。面对父母离去的无能为力,从他早年的作品多以消极的事物——死亡与疾病中便能看到他内心世界的无助感。而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他受到高更,劳特雷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后创作风格开始发生改变。他作品中怪诞的形象在让他在德国艺术圈引起了热烈反响。
直到1908年,蒙克的艺术臻于成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条,强烈的色彩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悲惨绝望。他的绘画,对德国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造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以讴歌爱情、生命和死亡为基调,揭示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他曾经这样陈述:“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
五、 结语
十九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利益金钱至上的观念充斥人心,物质生活的优越感舒适和内心精神世界的空虚落寞日益悬殊,经济危机和掠夺战争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死亡贫困疾病都加剧了人们之间的隔阂,悲剧思想深深萌植在艺术家的骨子里。
蒙克激荡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平涂的方式和紧张感的构图,是画面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蒙克孤独的性格,以及挪威每年大部分阴沉的天气,使他不断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元素,焦虑、冲动、恐惧、孤独,都在《呐喊》中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昌菊.中外美术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田畅.呐喊中的生命[J].美术大观,2013.
[3]康雅雯.蒙克与他的《呐喊》[J].颂雅风,2012(5).
[4]DULCEY I, CRESPO V, NOGALES F. The screa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2012.
关键词:呐喊;表现主义;现代主义;蒙克
作为现代主义美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呐喊》在画面中运用了极其夸张的人物形象,扭曲的造型,在构图上,更是使用了栏杆的对角线,给人一种高度紧张的疏离感。在色彩方面,运用的十分强烈,用色不多,却足以表现作者想表达的极端的恐惧与孤独。画面中的河流与落日,都已变形,河流更是涌起到高处,主人公的脸也形似骷髅,十分可怕,街上的行人却不为所动,已让平静走自己的路,足以看出作者创作时的内心纠结,也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中令人恐怖的陌生感与孤独感。
一、 色彩表现恐怖心理
蒙克的《呐喊》系列共拥有四版,分别创作于1893~1895年间。在《呐喊》系列中,以他创作于1893年的版本为例,色彩以红色、黄色、橘色、蓝色为主,十分强烈。虽然画中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客观物体被作者进行了夸张变形,但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仍保持了一定的关联性。河流的深蓝色,桥面的红棕色以及天空的赤橙色,都被夸张得富有强烈表现性的同时保留着极具辨识度的真实性,提供给观者范围内的遐想。
整幅画中,色彩的基调是恐惧沉郁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河流的右边是十分重的深蓝色,让人不禁产生压迫感。主人公身上的衣裳是黯淡的棕褐色,而他苍白的脸,手与之形成视觉冲击后给人以惨淡绝望的感觉。
二、 构图与曲线
作品利用桥的形状将构图斜切,一条长长的对角线给人一种高度的紧张感。而天空中,河流中的丰富曲线,与粗壮挺直的桥面形成对比,使画面中充满波动感,奔放的色彩下给人一种极其不稳定的感受。
弯曲翻腾的线条充斥在河流和日落天际,整个构图都在旋轉的动感中摇晃。这也正是作者想运用构图与旋转的笔触所表达的紧张感,压迫感,恐惧感,孤独感。
三、 表现主义与现代主义
《呐喊》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作者爱德华.蒙克也是表现主义精神上的先驱者。通过对《呐喊》的观察体会,我们不难体味到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心深处孤独与恐惧感,这也正是表现主义带给人们强烈共鸣感的体现。
表现主义于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它是从从后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的。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往往偏向于表现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表现主义的作品因着重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而放弃对与描绘对象死板生硬的描摹,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处理来表达他们刚刚经历过的世纪末的恐惧感,而以欢快为主题的表现主义作品鲜少出现。
表现主义属于现代主义美术,这也造就了它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都与以往的传统绘画有着根本上的差别。表现主义从根本上否定了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主张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常常以近乎荒诞、扭曲、隐晦的图形来影射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无数的当代艺术家借助表现主义之手表达他们对于新世纪来临的不确定情绪。
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时代后产生的,是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它反映的是世纪末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思考以及深深的恐惧。
不同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美术在艺术的表达上对于社会和人的表达采用的是抽象、荒诞、寓意的表现方法。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现代主义绘画的画家精神的创伤和变态,对生活的消极绝望恐惧,正如《呐喊》中所表现的。
四、 爱德华.蒙克
《呐喊》的作者是爱德华.蒙克,他是表现主义精神上的先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象征主义倾向的画家。
都说一个人需要穷尽一生治愈童年,而爱德华.蒙克就用他的艺术生涯诠释了这句话。童年时的父母双亡对小小的蒙克来说,是内心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并且决定性的塑成了他闭塞阴郁的性格。面对父母离去的无能为力,从他早年的作品多以消极的事物——死亡与疾病中便能看到他内心世界的无助感。而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他受到高更,劳特雷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后创作风格开始发生改变。他作品中怪诞的形象在让他在德国艺术圈引起了热烈反响。
直到1908年,蒙克的艺术臻于成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条,强烈的色彩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悲惨绝望。他的绘画,对德国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造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以讴歌爱情、生命和死亡为基调,揭示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他曾经这样陈述:“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
五、 结语
十九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利益金钱至上的观念充斥人心,物质生活的优越感舒适和内心精神世界的空虚落寞日益悬殊,经济危机和掠夺战争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死亡贫困疾病都加剧了人们之间的隔阂,悲剧思想深深萌植在艺术家的骨子里。
蒙克激荡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平涂的方式和紧张感的构图,是画面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蒙克孤独的性格,以及挪威每年大部分阴沉的天气,使他不断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元素,焦虑、冲动、恐惧、孤独,都在《呐喊》中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昌菊.中外美术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田畅.呐喊中的生命[J].美术大观,2013.
[3]康雅雯.蒙克与他的《呐喊》[J].颂雅风,2012(5).
[4]DULCEY I, CRESPO V, NOGALES F. The screa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