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用如下条件进行高级检索:主题词包含“MOOC”或“MOOCs”或“慕课”,相关学科领域为基础学科、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II辑和信息科技,检索时间为2012年至今,检索形式为精确,来源为核心期刊和CSSCI,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37篇,并根据被引频次和下载数量对其中的100篇中文文献进行分析。
【关键词】MOOC文献;综述
MOOC,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在2012年以“数字海啸”的方式席卷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2013年被成为中国的MOOC元年。M2014年以后,人们开始了对MOOC的理性思考,对MOOC的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用如下条件进行高级检索:主题词包含“MOOC”或“MOOCs”或“慕课”,相关学科领域为基础学科、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II辑和信息科技,检索时间为2012年至今,检索形式为精确,来源为核心期刊和CSSCI,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37篇,并根据被引频次和下载数量对其中的100篇中文文献进行分析。在Science Direct上以MOOCS或MOOC为主题,检索2012年至今的文献,共搜索到192篇,经过筛选,除了一些学科性质特别强的文章,共梳理了20篇外文文献。
1 文献深度分析
本部分是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献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MOOC的历史发展、学习者、教师、评价手段、社交工具、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和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1 历史发展
MOOC这一概念起源于加拿大,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首字母的简写。2011年,一个由斯坦福大学提供的关于人工智能的庞大的开放在线课程(MOOC)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6万的学生,2012年,三大MOOC平台edX、Coursera和Udacity纷纷成立,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2013年以后,MOOC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开始改进自身的试验,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MOOC变体,同时人们开始将MOOC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2 学习者
国内外对MOOC学习者的研究较多,主要有学习者的身份、学习动机、分类、高辍学率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几个方面。
学习者的身份和学习动机方面,国内的许多研究证明中国的MOOC学习者大多数是有一定学历的人,且他们选课的动机多为内部动机。北大慕课教学研究组发放了首批MOOC调查问卷发现MOOC的学员中,高校在校生占学员总数的近一半,18至34岁的学员占到总学员数的77%,他们的选课动机多为兴趣动机,且对自己所选的课程并不熟悉;梁林梅通过调查也发现MOOC 的早期采纳者以接受过完整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为主,大部分学习者以内在动机为主。国外的研究通过调查发现MOOC的学习者多是高中以上学历,他们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学习者的分类方面,国内对此研究较多,蒋卓轩、张岩和李晓明将学习者分为打酱油者、虎头蛇尾者、摇摆不定者、坚定完成者和只为学习者。其中,坚定完成者看视频、提交作业和参与论坛的情况都远大于其他学习者,他们也是最终获得证书的学生。
1.3 教师
国内外对MOOC教师的研究从教师在MOOC上授课的动机和MOOC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教师的授课动机方面,Khe Foon Hewa认为教师在MOOC上授课,主要有三种动机:想体验与世界各地学习者连接到一起的教学,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学科;利己需求,提高声誉;利他主义,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1.4 评价手段
MOOC的评估方式主要有两种,机器评估和学生自评、互评。国内外的学者对于MOOC的这种评价方式都持有不同的态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有其优势,但仍需改进。
机器评价的优点是方便、快捷、经济;缺点是评价缺少人性化,对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对于文章的把握、词语的使用和艺术的感知等评价时机器无法体会人的思想。同伴互评的优点是让学习者感受到主人翁意识,并提升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承担学习责任,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1.5 社交工具
MOOC的学习者采用各种技术工具相互联系,学生通过小组的工作空间,论坛,聊天服务等社交工具来分享交流。国外对学生使用的社交工具的研究较多。Chien-wen Shen等人应用OpinionFinder工具对在Twitter上收集到的一年的数据进行情感分析,通过统计MOOC相关微博的频数、MOOC相关的微博情感和公众对MOOC相关信息的转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监控和引导,从而为MOOC的改进提供一些建议。
2 研究方法分析
在2012年和2013年,国内有关MOOC的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为主,多是在查阅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分析MOOC,有对MOOC充满信心的,例如认为MOOC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可以改善教学方式等,也有对MOOC持怀疑态度的,许多学者读MOOC热潮进行冷思考。从2014年开始,随着MOOC在中国的实践,许多学者开始采用实证研究,通过对中国MOOC的平台、教师、学生等进行调查,更深入地研究MOOC。
国外对MOOC的研究则多是实证研究,他们多是通过对学习者、教师或MOOC平台上产生的数据进行整理,用量表进行测量,试图论证MOOC的相关命题。
3 趋向预测
(1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其他的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和YouTube等;
(2) 可以对MOOC学习者进一步研究,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数据研究学习者;
(3)可以对教师进一步研究,可以研究MOOC对教师教育理念、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 )进一步研究MOOC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注重教学本身。
参考文献
[1]Anoush Margaryan,Manuela Bianco, Allison Littlejohn.Instructional quality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2015.
[2]陈丽,林世员,MOOCs“飓风”现象的冷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3):3-7.
[3]王迎,MOOCs在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4]John Daniel,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Paradox and Possibility.2013(03).
[5]孫史宇,米俊魁.大学生 0GGH 学习评价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3).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0
【关键词】MOOC文献;综述
MOOC,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在2012年以“数字海啸”的方式席卷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2013年被成为中国的MOOC元年。M2014年以后,人们开始了对MOOC的理性思考,对MOOC的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用如下条件进行高级检索:主题词包含“MOOC”或“MOOCs”或“慕课”,相关学科领域为基础学科、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II辑和信息科技,检索时间为2012年至今,检索形式为精确,来源为核心期刊和CSSCI,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37篇,并根据被引频次和下载数量对其中的100篇中文文献进行分析。在Science Direct上以MOOCS或MOOC为主题,检索2012年至今的文献,共搜索到192篇,经过筛选,除了一些学科性质特别强的文章,共梳理了20篇外文文献。
1 文献深度分析
本部分是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献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MOOC的历史发展、学习者、教师、评价手段、社交工具、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和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1 历史发展
MOOC这一概念起源于加拿大,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首字母的简写。2011年,一个由斯坦福大学提供的关于人工智能的庞大的开放在线课程(MOOC)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6万的学生,2012年,三大MOOC平台edX、Coursera和Udacity纷纷成立,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2013年以后,MOOC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开始改进自身的试验,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MOOC变体,同时人们开始将MOOC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2 学习者
国内外对MOOC学习者的研究较多,主要有学习者的身份、学习动机、分类、高辍学率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几个方面。
学习者的身份和学习动机方面,国内的许多研究证明中国的MOOC学习者大多数是有一定学历的人,且他们选课的动机多为内部动机。北大慕课教学研究组发放了首批MOOC调查问卷发现MOOC的学员中,高校在校生占学员总数的近一半,18至34岁的学员占到总学员数的77%,他们的选课动机多为兴趣动机,且对自己所选的课程并不熟悉;梁林梅通过调查也发现MOOC 的早期采纳者以接受过完整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为主,大部分学习者以内在动机为主。国外的研究通过调查发现MOOC的学习者多是高中以上学历,他们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学习者的分类方面,国内对此研究较多,蒋卓轩、张岩和李晓明将学习者分为打酱油者、虎头蛇尾者、摇摆不定者、坚定完成者和只为学习者。其中,坚定完成者看视频、提交作业和参与论坛的情况都远大于其他学习者,他们也是最终获得证书的学生。
1.3 教师
国内外对MOOC教师的研究从教师在MOOC上授课的动机和MOOC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教师的授课动机方面,Khe Foon Hewa认为教师在MOOC上授课,主要有三种动机:想体验与世界各地学习者连接到一起的教学,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学科;利己需求,提高声誉;利他主义,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1.4 评价手段
MOOC的评估方式主要有两种,机器评估和学生自评、互评。国内外的学者对于MOOC的这种评价方式都持有不同的态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有其优势,但仍需改进。
机器评价的优点是方便、快捷、经济;缺点是评价缺少人性化,对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对于文章的把握、词语的使用和艺术的感知等评价时机器无法体会人的思想。同伴互评的优点是让学习者感受到主人翁意识,并提升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承担学习责任,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1.5 社交工具
MOOC的学习者采用各种技术工具相互联系,学生通过小组的工作空间,论坛,聊天服务等社交工具来分享交流。国外对学生使用的社交工具的研究较多。Chien-wen Shen等人应用OpinionFinder工具对在Twitter上收集到的一年的数据进行情感分析,通过统计MOOC相关微博的频数、MOOC相关的微博情感和公众对MOOC相关信息的转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监控和引导,从而为MOOC的改进提供一些建议。
2 研究方法分析
在2012年和2013年,国内有关MOOC的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为主,多是在查阅文献、报道的基础上分析MOOC,有对MOOC充满信心的,例如认为MOOC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可以改善教学方式等,也有对MOOC持怀疑态度的,许多学者读MOOC热潮进行冷思考。从2014年开始,随着MOOC在中国的实践,许多学者开始采用实证研究,通过对中国MOOC的平台、教师、学生等进行调查,更深入地研究MOOC。
国外对MOOC的研究则多是实证研究,他们多是通过对学习者、教师或MOOC平台上产生的数据进行整理,用量表进行测量,试图论证MOOC的相关命题。
3 趋向预测
(1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其他的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和YouTube等;
(2) 可以对MOOC学习者进一步研究,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数据研究学习者;
(3)可以对教师进一步研究,可以研究MOOC对教师教育理念、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4 )进一步研究MOOC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注重教学本身。
参考文献
[1]Anoush Margaryan,Manuela Bianco, Allison Littlejohn.Instructional quality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2015.
[2]陈丽,林世员,MOOCs“飓风”现象的冷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3):3-7.
[3]王迎,MOOCs在中国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4]John Daniel,Making Sense of MOOCs:Musings in a Maze of Myth,Paradox and Possibility.2013(03).
[5]孫史宇,米俊魁.大学生 0GGH 学习评价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3).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临汾市 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