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针对传统的外控型管理提出并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其对我国中小学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管理责权的下移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校本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为此,本文从认识与实践层面对校本管理的理念和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中小学的管理工作能有所启示。
关键词:校本管理;决策意识;资源配置
校本管理是以校为本的管理,其核心就是强调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强调行政部门给学校以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针对传统的外控型管理提出并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当今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潮流。随着我国教育管理责权的下移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立足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借鉴校本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以促进学校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校领导和管理工作者来说,不仅显得必要而且重要。
一、 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理念构建
1. 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
学校管理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和作用,则对其他要素的管理都会失去意义,也不可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是人,其归宿点也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中心统筹安排对其他要素的管理。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人,学校管理不能“目中无人”,忽视人的存在;更不能把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要素,把人物性化,应始终意识到人是管理的目的而非工具。
2. 增强决策意识,构建学校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校长视为学校管理者和上级政策的执行者,弱化了其自身作为决策者的形象。管理的关键是决策,作为一校之长离不开决策活动,校长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必须增强决策意识。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组织者,更是决策者、计划者,校长应依据国家教育目标,结合本学校自身特点,确立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发展目标,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方案。
3. 优化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开发利用、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学校的各种办学资源,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资源使用合理,配置得当,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各种办学资源中,人力资源占主导地位,校长能否将学校各方面人力资源有机地协调起来综合使用,以充分挖掘每个老师和管理人员的潜能,调动其参与管理的积极主动性,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目标的达成。因此,校本管理理论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管理者要根据每个教师特有的禀赋、兴趣、专长和个人的发展领域,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使其各显其能、各尽其才。
4. 全员参与,构建立体学校管理网络
校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校本管理不仅仅是校长的事情,学校的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和相关社会群体也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其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相互支撑,就难以形成适合校本管理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 借鉴校本管理的主要策略
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但各国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和国家,也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我国各级学校中,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探索出真正适合于学校自己的发展路子来,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条条框框,更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总体上来说,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基础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教学为中心,走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由于受到商品经验市场的影响,一些校长强化了经营意识,淡化了育人意识;强化了公关意识,淡化了教学为主意识。认识上的错位直接导致管理上的偏差,学校成了产业,经济效益成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学校本应有的育人功能则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倾向,不仅有损于学校的声誉,更是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学校办学方向和宗旨。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的校长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单一角色转化为多重角色,但是多重角色并不能改变校长的主导角色,即教育者的角色。校长的主导角色要求校长强化教学为主意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遵循教学规律,承担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的职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走学校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
2. 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在校本管理中,共同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交给学校的全体人员,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各个管理部门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校本管理并不是由校长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依靠学校各方面人员共同管理,特别是在人数上占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和参与者。学校可通过学校委员会、教代会、全体师生大会等形式,把所有学校人员吸纳到管理活动中来,给他们以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权利,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成为学校各种事务和决策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3. 做好校本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为了能使校本管理在学校中更好地运作,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投入与产出比率,有必要在全校范围内对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这不仅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校本管理的理念,深刻认识校本管理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而且使他们能够在学校管理具体运作中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改进学校的工作,以满足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和社区的需要。
4. 消除认识上误区,形成正确的校本管理观
校本管理理念在我国学校刚刚兴起,至于具体的实践和运用,则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有不少管理工作人员及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和校长在认识上可能存在着误区,这成为制约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具体地说,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为校本管理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全盘否定。实质上,校本管理与原有的管理体制间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并非简单地抛弃原有的管理体制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体制。校本管理是在吸收和借鉴原有管理体制的经验和模式基础上,用以学校为基础的基本理念来组织本校管理资源,调动本校的管理力量,进行有效的学校管理,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二是认为校本管理是单一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仅仅依靠某一种或某几种管理方法都难以奏效,万能的管理方法是没有的。校本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学校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无论哪个部门的工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都必须立足于学校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式的管理与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三是认为校本管理是走形式,至多是“面子工程”。校本管理的实施关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教师、家长等多方的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成员的行为、态度及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校长、领导到教师、家长、学生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决策,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校本管理不是走形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建立在学校成员自觉、自愿、自理、自强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
[1]李华.回归对学校现实问题的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7-4-24.
[2]刘宝存.校本管理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
关键词:校本管理;决策意识;资源配置
校本管理是以校为本的管理,其核心就是强调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强调行政部门给学校以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校本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针对传统的外控型管理提出并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已成为当今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潮流。随着我国教育管理责权的下移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立足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借鉴校本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以促进学校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校领导和管理工作者来说,不仅显得必要而且重要。
一、 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理念构建
1. 校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
学校管理由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多种要素构成,其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存在和作用,则对其他要素的管理都会失去意义,也不可能实现。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是人,其归宿点也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中心统筹安排对其他要素的管理。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人,学校管理不能“目中无人”,忽视人的存在;更不能把人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要素,把人物性化,应始终意识到人是管理的目的而非工具。
2. 增强决策意识,构建学校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校长视为学校管理者和上级政策的执行者,弱化了其自身作为决策者的形象。管理的关键是决策,作为一校之长离不开决策活动,校长不能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必须增强决策意识。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组织者,更是决策者、计划者,校长应依据国家教育目标,结合本学校自身特点,确立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发展目标,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方案。
3. 优化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开发利用、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学校的各种办学资源,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资源使用合理,配置得当,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各种办学资源中,人力资源占主导地位,校长能否将学校各方面人力资源有机地协调起来综合使用,以充分挖掘每个老师和管理人员的潜能,调动其参与管理的积极主动性,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目标的达成。因此,校本管理理论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管理者要根据每个教师特有的禀赋、兴趣、专长和个人的发展领域,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使其各显其能、各尽其才。
4. 全员参与,构建立体学校管理网络
校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校本管理不仅仅是校长的事情,学校的领导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家长和相关社会群体也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其协调配合、共同发展、相互支撑,就难以形成适合校本管理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 借鉴校本管理的主要策略
校本管理是西方国家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但各国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和国家,也存在着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我国各级学校中,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探索出真正适合于学校自己的发展路子来,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条条框框,更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总体上来说,中小学借鉴校本管理的基础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教学为中心,走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由于受到商品经验市场的影响,一些校长强化了经营意识,淡化了育人意识;强化了公关意识,淡化了教学为主意识。认识上的错位直接导致管理上的偏差,学校成了产业,经济效益成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学校本应有的育人功能则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倾向,不仅有损于学校的声誉,更是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学校办学方向和宗旨。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的校长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单一角色转化为多重角色,但是多重角色并不能改变校长的主导角色,即教育者的角色。校长的主导角色要求校长强化教学为主意识,坚持以教学为中心,遵循教学规律,承担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的职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走学校质量内涵发展的道路。
2. 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倡导共同决策
在校本管理中,共同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交给学校的全体人员,包括学校各级领导、各个管理部门人员、广大教师和学生。校本管理并不是由校长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依靠学校各方面人员共同管理,特别是在人数上占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和参与者。学校可通过学校委员会、教代会、全体师生大会等形式,把所有学校人员吸纳到管理活动中来,给他们以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权利,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成为学校各种事务和决策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3. 做好校本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为了能使校本管理在学校中更好地运作,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投入与产出比率,有必要在全校范围内对相关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这不仅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校本管理的理念,深刻认识校本管理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而且使他们能够在学校管理具体运作中各司其职,相互合作,共同改进学校的工作,以满足社会、学校、学生及家长和社区的需要。
4. 消除认识上误区,形成正确的校本管理观
校本管理理念在我国学校刚刚兴起,至于具体的实践和运用,则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有不少管理工作人员及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和校长在认识上可能存在着误区,这成为制约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瓶颈。具体地说,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为校本管理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全盘否定。实质上,校本管理与原有的管理体制间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并非简单地抛弃原有的管理体制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体制。校本管理是在吸收和借鉴原有管理体制的经验和模式基础上,用以学校为基础的基本理念来组织本校管理资源,调动本校的管理力量,进行有效的学校管理,是对原有管理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二是认为校本管理是单一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仅仅依靠某一种或某几种管理方法都难以奏效,万能的管理方法是没有的。校本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学校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无论哪个部门的工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都必须立足于学校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式的管理与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三是认为校本管理是走形式,至多是“面子工程”。校本管理的实施关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教师、家长等多方的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成员的行为、态度及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校长、领导到教师、家长、学生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决策,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校本管理不是走形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建立在学校成员自觉、自愿、自理、自强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
[1]李华.回归对学校现实问题的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7-4-24.
[2]刘宝存.校本管理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12).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