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工制作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大脑,使之协调合作,在三维空间进行的物质创造活动。通过对人的生理刺激,激发大脑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交叉活动,充分发掘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手工制作是美术课堂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手段,是初中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并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正处在好奇时期,直观、简洁的形状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尽量用有特点、结构简洁的美术作品展现给学生,并且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大家看看,这些东西是多么得可爱,并且是多么容易地做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当场做示范,应用剪、拼、撕、贴、刻、捏、拆等各种制作方式,让学生感受老师制作的方法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制作欲望。例如:在学习《打开的喜悦》一课时,就用一张纸与一把剪刀,把平面的纸瞬间就变成了立体的纸。他们看了这样的制作,就联想到了怎样制作立体的心、立体的星星等。学生在动手与动脑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学生在制作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了制作兴趣,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变成独立制作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创作力
学习美术这门学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力与想象力。想象力是美术创作与创新的源泉。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形式下,越来越多的想象力被扼杀在摇篮中。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努力地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课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机会去充分地展示自己。在指导学生进行制作时,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动手制作能力,敢于制作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例如:在教学《体积中的生命》时,先展示一些风格独特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观察、发现作品中的各种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同是一个主题的作品,却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制作。这样,学生就会制作出丰富多彩的手工制品,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于此同时,还对那些造型独特、制作精致的作品进行点评,对创作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实践证明,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作力,让更具鲜明特色的作品涌现出来,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珍视个性特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手工制作教学要特别注重教学的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制作的过程。这个过程要靠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来完成。”手工制作课不是单纯地追求进行技能的训练。在课前通常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初步建立自己的观察基础,课中就让学生提出更多的质疑,课后鼓励学生进行努力地超越。通过这样的实践后,发现前后的创作截然不同。学生的思维敏捷,笔下的形象就像指间弹出的旋律一样,轻松活泼,无不充满生活的情趣。教师不能拘泥于常规的形式,让全班同学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前苏联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出去,就要在心中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正在发育阶段的初中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也有丰富的情感。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易拉罐、饮料瓶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出小装饰品与实用工艺品,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也可以馈赠他人。这样,学生们通过所学的美术知识,制作学习或生活用品,体现了个性与创意。
四、统一设计步骤,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我们一般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选材、构思、制作、完工。选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美,如光洁的金属、贝壳的五彩、光滑的雨花石等,还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可利用的废旧材料,能从司空见惯的材料中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构思,对收集到的材料先作一番分析,了解它们的特点与性能,观察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然后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看看它的外形像什么?它可以制作哪些东西?它能用剪刀剪吗?能贴起来吗?它与什么颜色搭配比较好看?这样,学生的想象就不会很离奇。动手,由于各种材料的质地不同,采取的制作手法也不同。一般的制作方法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细致。艺术素质就在于动手制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就要灵活地改变原有的制作步骤,随着新思路的出现而重新计划。
总之,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制作课,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开展手工制作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制作出更多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美术作品。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并产生愉快的内心体验。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正处在好奇时期,直观、简洁的形状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尽量用有特点、结构简洁的美术作品展现给学生,并且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大家看看,这些东西是多么得可爱,并且是多么容易地做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当场做示范,应用剪、拼、撕、贴、刻、捏、拆等各种制作方式,让学生感受老师制作的方法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的制作欲望。例如:在学习《打开的喜悦》一课时,就用一张纸与一把剪刀,把平面的纸瞬间就变成了立体的纸。他们看了这样的制作,就联想到了怎样制作立体的心、立体的星星等。学生在动手与动脑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学生在制作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了制作兴趣,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变成独立制作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创作力
学习美术这门学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力与想象力。想象力是美术创作与创新的源泉。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形式下,越来越多的想象力被扼杀在摇篮中。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努力地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手工制作课中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机会去充分地展示自己。在指导学生进行制作时,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动手制作能力,敢于制作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例如:在教学《体积中的生命》时,先展示一些风格独特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观察、发现作品中的各种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到,即使是同是一个主题的作品,却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制作。这样,学生就会制作出丰富多彩的手工制品,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于此同时,还对那些造型独特、制作精致的作品进行点评,对创作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实践证明,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作力,让更具鲜明特色的作品涌现出来,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珍视个性特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手工制作教学要特别注重教学的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制作的过程。这个过程要靠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来完成。”手工制作课不是单纯地追求进行技能的训练。在课前通常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初步建立自己的观察基础,课中就让学生提出更多的质疑,课后鼓励学生进行努力地超越。通过这样的实践后,发现前后的创作截然不同。学生的思维敏捷,笔下的形象就像指间弹出的旋律一样,轻松活泼,无不充满生活的情趣。教师不能拘泥于常规的形式,让全班同学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前苏联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出去,就要在心中重新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达出来。”正在发育阶段的初中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也有丰富的情感。学生通过对收集到的易拉罐、饮料瓶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出小装饰品与实用工艺品,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也可以馈赠他人。这样,学生们通过所学的美术知识,制作学习或生活用品,体现了个性与创意。
四、统一设计步骤,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我们一般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选材、构思、制作、完工。选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美,如光洁的金属、贝壳的五彩、光滑的雨花石等,还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可利用的废旧材料,能从司空见惯的材料中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创造。构思,对收集到的材料先作一番分析,了解它们的特点与性能,观察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然后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看看它的外形像什么?它可以制作哪些东西?它能用剪刀剪吗?能贴起来吗?它与什么颜色搭配比较好看?这样,学生的想象就不会很离奇。动手,由于各种材料的质地不同,采取的制作手法也不同。一般的制作方法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细致。艺术素质就在于动手制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就要灵活地改变原有的制作步骤,随着新思路的出现而重新计划。
总之,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制作课,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积极开展手工制作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制作出更多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美术作品。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