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豫西传统民居窑洞作为研究对象,在现场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冬季室内湿环境的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对比,得出了豫西窑洞内湿环境的现状,指出了冬季传统烧炕对室内湿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窑洞;湿度;湿环境;舒适度
0引言
生土建筑,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为悠久、分布地域最为广阔的建筑类型。生土民居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以黄土窑洞最具代表性。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窑洞有着冬暖夏凉、建造工艺简单、节能省材等优点,但也普遍存在室内湿度大的缺点。豫西地区全年降雨量少,单次降雨量大,黄土入渗性能强,且窑洞室内地面略低于室外地面,门窗较小通风不良而导致豫西窑洞室内普遍潮湿现象严重,全年室内湿度都较高,本次实验主要研究其冬季室内湿环境。
1实测研究概述
1.1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荥阳市方顶村的一处传统靠崖式窑洞,该窑洞建筑分东西两窑洞,东窑洞内部进深9m,宽2.5m,高5m,内部设置有炕;西窑洞与之结构相同,区别在于没有炕。
1.2气候条件
该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燥少雨多春旱,冷暖多变大风多;夏季比较炎热,降水高度集中;秋季气候凉爽,时间短促。全年平均气温15.6℃;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5.9℃;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15℃。全年平均降雨量542.15毫米,无霜期209天。全年日照时间约1869.7小时,属寒冷地区。
1_3测试方案
测试时间为2019年1月19日至2019年1月28日。东窑洞布置温湿度自记仪,用于记录窑洞的温湿度变化,为了和东窑洞形成对比,在西窑洞相同位置也布置了温湿度自记仪。时间设定为每十分钟自动记录一次温湿度。2019年1月21号至2019年1月27号,在窑洞内进行了烧炕测试,烧炕时间为早上8:00-9:00,中午13:00-14:00,晚上18:00-19:00。
2数据分析及优化方案
2.1数据分析
本次分析选取了26日相关数据为对象,比较了东西窑洞湿度的变化及东窑洞烧炕前后湿度变化的,结果见图3。
(1):冬季西窑洞室内湿度全天都比较平稳,维持在75%左右。而冬天湿度大时,会加速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影响人体的舒适度。且室内湿度过大,会引起室内物品的腐败、霉变、细菌等。
(2):由東窑洞湿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在烧炕时,室内湿度明显低于未烧炕时候的室内湿度,这是由于通过烧炕,使室内温度迅速上升,加热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形成温差,一部分水分会被热压形成的风带出,而另一部风会通过突遇室外冷气液化,从而使室内湿度大幅降低。即使在停止烧炕后,室内湿度依旧会持续走低一段时间,这是由于窑洞的保温性能,室内热量散发慢,室内温度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
(4):由于烧炕的影响,窑洞内湿度在一段时间会维持在40%左右,而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鼻出血等,并患热感冒。所以维持一个合适的室内湿环境是及其重要的。
(5):通过图3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东窑洞夜间湿度会稳定在55%左右,而西窑洞一直保持在75%左右。这是由于东窑洞白天烧炕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导致室内热阻大,热惯性大,会阻止室内湿度的大幅度提升,并使湿度稳定在一个较好的范围内。
2.2存在问题
本次实验过程中,在湿度维持在50%-60%为最佳的情况下,发现通过烧炕并不能全天时间营造一个良好的湿环境。且烧炕期间,特别是中午烧炕结束后的一个时间段,窑洞内湿度下降较快,且处于一个低于40%的状态,过低的湿度也会对人的舒适度及身体建康产生影响。
2.3优化方案
对于烧炕产生的湿度过低的问题,建议采用居住窑与炕分离的方式,将炕设置在西窑洞,对炕进行改造,通过管道连接炕与东窑洞,东窑洞内设置散热器,并设置回路,以水为媒介,将烧炕时产生的热量输送到窑洞内进行采暖与除湿,最后将低温水送回并循环。在此方案中,避免了炕与室内空气的直接接触,室内热量的来源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点,能很好的平衡室内热压。而且通过对管道安装及数量的控制,在不影响室内采暖需要的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湿环境。
3总结
在豫西黄土窑洞村落地区,存在着冬季窑洞内湿度过大的问题。室内湿度过大,不仅影响着居住的舒适度,还容易引起细菌滋生、霉变、腐蚀等问题。传统的除湿方式为烧炕,通过烧炕产生的热量来降低室内湿度,且由于窑洞的良好的保温性能,能达到一个很好的除湿效果。但烧炕期间及结束后的部分时间段室内湿度都偏低,需要进行适当的补湿。
关键词:窑洞;湿度;湿环境;舒适度
0引言
生土建筑,是人类使用历史最为悠久、分布地域最为广阔的建筑类型。生土民居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以黄土窑洞最具代表性。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窑洞有着冬暖夏凉、建造工艺简单、节能省材等优点,但也普遍存在室内湿度大的缺点。豫西地区全年降雨量少,单次降雨量大,黄土入渗性能强,且窑洞室内地面略低于室外地面,门窗较小通风不良而导致豫西窑洞室内普遍潮湿现象严重,全年室内湿度都较高,本次实验主要研究其冬季室内湿环境。
1实测研究概述
1.1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荥阳市方顶村的一处传统靠崖式窑洞,该窑洞建筑分东西两窑洞,东窑洞内部进深9m,宽2.5m,高5m,内部设置有炕;西窑洞与之结构相同,区别在于没有炕。
1.2气候条件
该地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燥少雨多春旱,冷暖多变大风多;夏季比较炎热,降水高度集中;秋季气候凉爽,时间短促。全年平均气温15.6℃;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5.9℃;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15℃。全年平均降雨量542.15毫米,无霜期209天。全年日照时间约1869.7小时,属寒冷地区。
1_3测试方案
测试时间为2019年1月19日至2019年1月28日。东窑洞布置温湿度自记仪,用于记录窑洞的温湿度变化,为了和东窑洞形成对比,在西窑洞相同位置也布置了温湿度自记仪。时间设定为每十分钟自动记录一次温湿度。2019年1月21号至2019年1月27号,在窑洞内进行了烧炕测试,烧炕时间为早上8:00-9:00,中午13:00-14:00,晚上18:00-19:00。
2数据分析及优化方案
2.1数据分析
本次分析选取了26日相关数据为对象,比较了东西窑洞湿度的变化及东窑洞烧炕前后湿度变化的,结果见图3。
(1):冬季西窑洞室内湿度全天都比较平稳,维持在75%左右。而冬天湿度大时,会加速热传导,使人觉得阴冷,影响人体的舒适度。且室内湿度过大,会引起室内物品的腐败、霉变、细菌等。
(2):由東窑洞湿度的变化可以看出,在烧炕时,室内湿度明显低于未烧炕时候的室内湿度,这是由于通过烧炕,使室内温度迅速上升,加热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形成温差,一部分水分会被热压形成的风带出,而另一部风会通过突遇室外冷气液化,从而使室内湿度大幅降低。即使在停止烧炕后,室内湿度依旧会持续走低一段时间,这是由于窑洞的保温性能,室内热量散发慢,室内温度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
(4):由于烧炕的影响,窑洞内湿度在一段时间会维持在40%左右,而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会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肿痛、鼻出血等,并患热感冒。所以维持一个合适的室内湿环境是及其重要的。
(5):通过图3中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东窑洞夜间湿度会稳定在55%左右,而西窑洞一直保持在75%左右。这是由于东窑洞白天烧炕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出,导致室内热阻大,热惯性大,会阻止室内湿度的大幅度提升,并使湿度稳定在一个较好的范围内。
2.2存在问题
本次实验过程中,在湿度维持在50%-60%为最佳的情况下,发现通过烧炕并不能全天时间营造一个良好的湿环境。且烧炕期间,特别是中午烧炕结束后的一个时间段,窑洞内湿度下降较快,且处于一个低于40%的状态,过低的湿度也会对人的舒适度及身体建康产生影响。
2.3优化方案
对于烧炕产生的湿度过低的问题,建议采用居住窑与炕分离的方式,将炕设置在西窑洞,对炕进行改造,通过管道连接炕与东窑洞,东窑洞内设置散热器,并设置回路,以水为媒介,将烧炕时产生的热量输送到窑洞内进行采暖与除湿,最后将低温水送回并循环。在此方案中,避免了炕与室内空气的直接接触,室内热量的来源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点,能很好的平衡室内热压。而且通过对管道安装及数量的控制,在不影响室内采暖需要的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湿环境。
3总结
在豫西黄土窑洞村落地区,存在着冬季窑洞内湿度过大的问题。室内湿度过大,不仅影响着居住的舒适度,还容易引起细菌滋生、霉变、腐蚀等问题。传统的除湿方式为烧炕,通过烧炕产生的热量来降低室内湿度,且由于窑洞的良好的保温性能,能达到一个很好的除湿效果。但烧炕期间及结束后的部分时间段室内湿度都偏低,需要进行适当的补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