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内容、形式、载体和途径等需要根据新思想新方略进行改革与创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学生“拔节孕穗期”,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深入探析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的途径,是高校当前和今后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途径探析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目标。一年多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特别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对当前和今后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紧扣学生“拔节孕穗期”,深刻认识思政课研究的时代价值
深刻领会“拔节孕穗期”意蕴,正确把握研究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的大好时机。“拔节孕穗期”指农作物从拔节、幼穗开始生长到抽穗前的这段时期,这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处理好了,能为农作物丰产打下好的基础,但这一时期也是病害高发期,要及时做好预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思政课需要围绕学生的所需所惑所喜进行教学,进一步增强亲和力和有效性,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理念、合理的营养滋润浇灌青年学生,并有效防止不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侵袭,如此,受教育的人生才能节节壮、步步高。
持续推进“三进”工作,彰显研究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途径的实践价值。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进行教学模式、方法载体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有效性,持续推进“三进”工作,使党的创新理论在入耳、入眼的基础上,进入学生头脑和心田,实现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引领学生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使他们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承担好党赋予的新使命。
二、坚持“三因”理念应用,持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面对的“事”“时”“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使思政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使青年学生爱听爱学、入脑入心,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事而化进行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表明,要重视话语体系建设,通过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方法的创新,牢牢掌握话语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避免人民群众被西方话语迷惑、侵蚀。话语体系建设问题亦是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内生性问题,决定性地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因事而化,根据新时代的教育背景和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主动调适和转变原有的话语表达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讲好思政课,传播好党的理论,使话语体系建设成为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动能来源。
因时而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增强思政课信服力。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地走下去。新时代思政课要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成果,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动实践,因时而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对当今的国内外形势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世界,正确看待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担负的重任和面临的国际局势,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进而增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因势而新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增强思政课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他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结合当下,新时代思政课要适应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国家战略部署,坚持因势而新,遵循“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原则,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从青年学生的特点出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思政等現代信息技术和微信、微博、微视频、自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手段,推出学生参与度高、喜闻乐见的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程等,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由原来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爱学”,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的最佳育人境界。
三、围绕立德树人,构建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的长效机制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不是新问题,而是常讲常新的问题,特别在新时期更具有新的内涵。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从构建长效机制入手,从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视角进行考量。
“内容为王”是根基。新时代思政课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与时俱进,贴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寻求突破,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坚持“内容为王”,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以学术讲政治,用学理回应学生、说服学生、感召学生,使思政课内容真正入脑入心,教育引导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树立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形式为要”是关键。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实现入脑入心入行的良好效果,需要贴近社会实际、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坚持“形式为要”,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要围绕学生的所需所惑所喜来开展,改变传统的“说教课”教学方法,把思政课讲好、讲活、讲出味道,真正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评价为据”是保证。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贯穿“评价为据”,充分调动和整合评价资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评价,把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充分结合,实现思政课评价手段的现代化、智能化。同时,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评价程序,实现评价环节的有序安排和有机衔接,不断增强评价方式的民主化和规范化程度,实现课程评价方法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从而对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
“育人为本”是指歸。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思政课提出的基本要求。思政课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通过“六个下功夫”,做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扎实推进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亲和力和有效性,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
总之,探析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的途径,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也是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迫切需要。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跨进新征程,思政课一定会在改进中加强,在守正中创新,发挥好关键课程作用,用好主渠道,守好主阵地,完成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初心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3]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4]习近平.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N].人民日报,2014-01-21.
责编:恒 清
关键词: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途径探析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目标。一年多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特别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对当前和今后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学好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紧扣学生“拔节孕穗期”,深刻认识思政课研究的时代价值
深刻领会“拔节孕穗期”意蕴,正确把握研究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的大好时机。“拔节孕穗期”指农作物从拔节、幼穗开始生长到抽穗前的这段时期,这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处理好了,能为农作物丰产打下好的基础,但这一时期也是病害高发期,要及时做好预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思政课需要围绕学生的所需所惑所喜进行教学,进一步增强亲和力和有效性,用科学的理论、先进的理念、合理的营养滋润浇灌青年学生,并有效防止不良思潮对青年学生的侵袭,如此,受教育的人生才能节节壮、步步高。
持续推进“三进”工作,彰显研究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途径的实践价值。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进行教学模式、方法载体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有效性,持续推进“三进”工作,使党的创新理论在入耳、入眼的基础上,进入学生头脑和心田,实现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引领学生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健康成长,使他们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承担好党赋予的新使命。
二、坚持“三因”理念应用,持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面对的“事”“时”“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使思政课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使青年学生爱听爱学、入脑入心,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事而化进行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表明,要重视话语体系建设,通过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方法的创新,牢牢掌握话语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避免人民群众被西方话语迷惑、侵蚀。话语体系建设问题亦是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内生性问题,决定性地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因事而化,根据新时代的教育背景和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主动调适和转变原有的话语表达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讲好思政课,传播好党的理论,使话语体系建设成为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动能来源。
因时而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增强思政课信服力。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地走下去。新时代思政课要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成果,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动实践,因时而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对当今的国内外形势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世界,正确看待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担负的重任和面临的国际局势,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进而增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因势而新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增强思政课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知行合一,他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结合当下,新时代思政课要适应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国家战略部署,坚持因势而新,遵循“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原则,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从青年学生的特点出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思政等現代信息技术和微信、微博、微视频、自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手段,推出学生参与度高、喜闻乐见的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程等,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由原来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爱学”,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的最佳育人境界。
三、围绕立德树人,构建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的长效机制
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不是新问题,而是常讲常新的问题,特别在新时期更具有新的内涵。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从构建长效机制入手,从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整体视角进行考量。
“内容为王”是根基。新时代思政课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与时俱进,贴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寻求突破,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坚持“内容为王”,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以学术讲政治,用学理回应学生、说服学生、感召学生,使思政课内容真正入脑入心,教育引导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树立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形式为要”是关键。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实现入脑入心入行的良好效果,需要贴近社会实际、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坚持“形式为要”,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要围绕学生的所需所惑所喜来开展,改变传统的“说教课”教学方法,把思政课讲好、讲活、讲出味道,真正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评价为据”是保证。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贯穿“评价为据”,充分调动和整合评价资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评价,把量化方法与质性方法充分结合,实现思政课评价手段的现代化、智能化。同时,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评价程序,实现评价环节的有序安排和有机衔接,不断增强评价方式的民主化和规范化程度,实现课程评价方法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从而对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
“育人为本”是指歸。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思政课提出的基本要求。思政课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通过“六个下功夫”,做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扎实推进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亲和力和有效性,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
总之,探析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性的途径,是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也是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迫切需要。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跨进新征程,思政课一定会在改进中加强,在守正中创新,发挥好关键课程作用,用好主渠道,守好主阵地,完成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初心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3]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4]习近平.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N].人民日报,2014-01-21.
责编:恒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