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女孩,用古筝弹奏中国旋律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l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静旋在法国街头展示汉服

  在法国留学的一年多时间里,每逢周末,彭静旋都会换上汉服,带上古筝和音响设备,去波尔多街头演奏一曲又一曲动人乐章。

古筝流水般动听


  彭静旋的母亲喜欢音乐,尤其爱唱民歌,父亲是二胡资深爱好者,耳濡目染下,她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不一样的情愫。彭静旋7岁时,电视剧《还珠格格》正热播,她被弹古筝的紫薇打动。“学古筝有这个因素,但主要觉得古筝有流水般好听的声音。”她说。
  初三时,彭静旋就考过了古筝10级,后来又如愿进入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2017年大学毕业,彭静旋只身前往法国留学进修。
  在法国,彭静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西方音乐和作曲技巧上,但她从未丢下古筝。“虽然换了专业,也不愿生疏了古筝弹奏,毕竟自己坚持学了那么久,就把古筝带到法国来了。”带着对古筝全身心的热爱,彭静旋开启了特别的国外音乐学习和演奏古筝之旅。
  2018年5月的一天,彭静旋跟同学一起去公园玩,走到街市广场时,她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了:一支乐队正在演奏,乐队的配置很简单,一名手风琴手、一名萨克斯手,外加一名主唱。围观的人很多,甚至马路边还有一个老太太自发地为他们伴舞。乐队虽然在街头演奏,但却不失专业水准。彭静旋专注地看了一个多小时,她跟同学说:“这里能感受到很多国家的音乐艺术,唯独没发现中国的演奏队。如果在这演奏的是中国乐器,那该多好啊!”
  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清晰地展现在法国人面前,让他们近距离地观赏中国传统乐器——古筝,彭静旋萌生了在波尔多街头演奏古筝的想法。

街头演绎古筝魅力


  2018年6月的一个周日早晨,在波尔多大剧院广场前,身穿一袭红色汉服,头戴金钗的彭静旋第一次“登台演出”。这里作为一处旅游景点,经常聚集着大量游客。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面孔,彭静旋有点紧张。
  从小就有舞台经验的彭静旋很快就镇静下来,她挽起衣袖,抬手拨弦。古筝的乐声缓缓流淌出来,时而欢快,时而悲戚。仿佛她不是在法国街头,而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这个世界有她梦想中的典雅与宁静。当天,彭静旋演奏了七八首具有中国元素的流行曲目。起初只有一些小孩围在她身边,慢慢地,人们驻足围观,越聚越多,甚至还有不少游客上前合影。
  常有外国游客问彭静旋,这是什么乐器。从那以后,彭静旋每次演奏都会在古筝旁立一个名牌,上面写着古筝的中文拼音:GuZheng。她还打印了一份法语版的古筝宣传手册,告诉大家什么是古筝,以及古筝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恰如她所说:“古筝的魅力就在于它放在那里就很好看,声音也很美,是那种曲巷流水般的自然的声音……而这么美好的东西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乐器。”
  2018年9月1日,带着一种独特的情怀,彭静旋选择在法国波尔多街头,弹奏《刀剑如梦》《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当最后一曲《龙的传人》行云流水般流淌出来时,流行华语歌曲配上传统古筝擦出的奇妙火花,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友人駐足围观。
彭静旋在巴黎街头演奏古筝

  一曲完毕,人群响起热烈的掌声。观众们走上前与彭静旋握手,有的还拥抱了她。外国朋友啧啧称赞说:“古筝这么美,你也特别美。”“谢谢你把这么好的艺术带到法国,带给我们!”现场,也有不少中国人听得热泪盈眶,为这个同胞女孩的行为加油助威。很多法国人因此成为彭静旋的粉丝,并有学习古筝或者其他中国古典乐器的打算。彭静旋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传播民族乐器之美


  每次表演之前,彭静旋都会提前练好曲子,准备好服装,把需要的东西放进小推车里,再带上那架巨大的古筝,几次换乘大巴赶到演奏地点,搭好琴架,调设备,开始演奏。“街头快闪艺术形式很多,在街头弹奏古筝的实属少见。看到大家逐渐认可并喜欢上中国的传统乐器,我很开心,也很满足。”刚开始,她选择街头演出只是想记录生活,现在更多的是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传播民乐古筝之美。
  只要课业不紧张,彭静旋每两周就会去街头演奏一次,碰到公共假期就会增加为一周一次。彭静旋还想带着古筝去更多的地方演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这一文化瑰宝。
  “回国以后,我想成为一名教小朋友的音乐老师。”彭静旋骨子里的价值观越来越坚定,对未来的人生方向也越来越清晰。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欣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旋律。”然而,过去我们习惯用“是时候安定了”,来形容一种既定的生活轨迹:男性成家与立业,女性则成为妻子和母亲。母亲这一身份甚至一度被视作一种专属“职业”:带孩子、做家务……仿佛这些就是女性后半生的“事业”。  逐渐地,旋律随风起舞,改变开始发生。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成为母亲只是人生经历的叠加,而非禁锢自己的枷
期刊
老师和孩子们师生合影开展公益活动  孩子学习静不下心、沉迷于电子产品;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陪伴、不知所措;隔代育儿总是矛盾重重……当下,不少家庭面临着这样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州工业园区妇工委找到了一剂“良药”。开展阅读讲座  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妇工委在承接并实施省“十三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示范引导项目“心中的暖阳”后,又开启了“萤火之光·悦读成长”公益阅读项目。2019年1月19
期刊
在苏州工匠园开展直播活动  在融媒体时代,苏州市吴中区妇联牢筑根基、织密网络、创新平台、紧贴需求,找准工作定位,汇聚主流声音,形成网上网下相互促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妇联融媒体工作新格局,开创新形势下做好妇女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喜迎建党100周年,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1周年,庆祝建区20周年,吴中区妇联以“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展
期刊
汤德珍  舒婷的《致橡树》是汤德珍最喜欢的一首诗,过去的人生里,无论霜击或风雨,痛苦或甜蜜,她习惯做一株坚持位置、热爱大地的木棉,守着一方独立的精神空间,爱人爱己。生就不甘平凡  外人眼中的汤德珍是个能干的企业家,白手起家成为南京沃尔德防伪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她是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被评为“中国好人”;她还是个富有浪漫气质的诵读者,自费60多万元投身公益诵读,生活里充满爱与诗歌……而在这些光环
期刊
宋小梅  当初从零起步,宋小梅摸索着创业,现在她又开始学习在事业和家庭中找到真正的平衡——不是家长会的从不缺席,也不是一件件精心准备的出差礼物,而是用心的陪伴和平等的对话。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在事业上有爱人的支持,在生活中和儿女共同学习,宋小梅对未来充满信心。从0到1,事业起步  虽然出身于泰州姜堰普通农家,创业却是宋小梅念书时就下定的决心。小时候家境不算好,宋小梅养成了凡事不依赖别人的习
期刊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  回顾2020年,苏州市相城区妇联在相城区委和上级妇联的领导下,立足本职服务妇女,传承弘扬文明家风,关爱困境家庭,妇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在各个领域切实发挥出“半边天”作用。搭惠企平台,展巾帼风采  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亚萍发挥专业特长为农民服务,在蔬菜种植行业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草莓基地”,成立苏州市小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商标“林
期刊
张娜  在张娜看来,妈妈是身份,不是职业。她从家庭主妇变身为电商创业者,除了转换了身份,更改变了人生。“我将以我的经验,继续带动更多妈妈们加入创业,改变人生。”张娜说。辞职做电商  张娜浑身散发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2015年,她因为生孩子,辞去外地工作回到老家徐州睢宁。一下子从职场女性变成家庭主妇,她觉得自己失去了斗志,需要做点事情来实现人生价值。  张娜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做起了电商,而且发展得很好
期刊
翟秀芳(右二)  “你可以比想象的更优秀”,这是翟秀芳的奋斗宣言。她曾因童年经历了车祸等诸多不幸,成为政府关注的救助对象。在社会的关心下,她坚定地站起来,并决心成立社工机构,将从社会获得的支持和关爱传递下去。何惧苦难,有爱就能站起来  “一切都会过去的。”翟秀芳6岁时遭遇一场车祸,双腿受伤严重,当她从病床上醒来,母亲双眼含泪地安慰她。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建议截肢,父母坚决不同意,医生只能硬着头
期刊
1871年年底,五名日本女孩随使节赴美留学。登船时,她们当中有一个身穿火红和服的小小身影,她就是津田梅子。她是女孩中年龄最小的,还不到7岁。父亲曾是将军幕府的翻译官,他希望女儿接受西方教育,政府招募女学生时,他为梅子报了名。  三周的航行苦不堪言,蜷缩在狭小的船舱里,梅子懵懂又忐忑。到美国后,她寄宿在作家查尔斯·兰曼家中,并进入一所女校就读。  英文从零开始,但二年级时她已是班级第一。融入美国社会
期刊
朱小英  朱小英有一次好奇地问儿子彭将,“你怎么没有叛逆期啊?”没等彭将回答,她又积极地表示自己不会拖儿子后腿,坚决不做“更年期老妈”!彭将被朱小英逗笑了,他愉快地伸出手,和老妈握了握——表示母子同盟“成立”。抓住梦想中的那束光  “如果让我打个比方,家长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这是飞龙教育集团创始人朱小英的教育观,她也确实如此践行着,无论是对学校里的学生,还是对自家的孩子。  朱小英是家里第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