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本、语文学习本质是一个言语实践活动等;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排比这种修辞是怎么回事,其结构有哪些类型,又如散文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散文该用怎样的方式阅读等;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馈等。下面就选择其中几个关键点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二、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起点
其实,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四、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
“怎样教”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就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就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法与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等各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节课中一连串的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将上述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以一节课时间为单位的教学流程图。这个教学流程,应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现一定的节奏,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结构”就是“把一堂课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或环节,主要板块的学习目标相对集中,板块之间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节奏”主要是指板块或活动之间应体现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以适应学生注意力和情绪上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去丰富教学设计的细节,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由宏观框架到具体细节、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趋于成熟。
以上谈的四点只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几个方面,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当然,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
一、以课程观统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課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二、以实实在在的学情分析作为起点
其实,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三、确定具体明确、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四、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
“怎样教”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就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就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法与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等各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节课中一连串的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将上述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以一节课时间为单位的教学流程图。这个教学流程,应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现一定的节奏,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结构”就是“把一堂课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或环节,主要板块的学习目标相对集中,板块之间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节奏”主要是指板块或活动之间应体现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以适应学生注意力和情绪上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根据各种因素判断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去丰富教学设计的细节,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由宏观框架到具体细节、由模糊到清晰,一步步趋于成熟。
以上谈的四点只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几个方面,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当然,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