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在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加强卒中康复的治疗发展迅速.研究发现,生物反馈技术促进卒中康复的机制基本上有本体感觉替代学说、旁路学说和改善运动单位的募集模式等几种学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生物反馈对卒中的康复治疗,从促进单块肌肉功能的恢复(如麻痹肌的兴奋、过度紧张肌的抑制、肌力增强和运动的灵巧性等)到肢体和器官水平的功能恢复(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和手功能减弱等)以及整体功能的康复(站立、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明显的作用.

其他文献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组织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卒中时,IGF-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发生明显变化,显示其参与了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深入研究IGF-1与卒中的关系,探索其在卒中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可能为卒中的治疗提供一条新途径。
人类基因组、基因相互作用和蛋白组学的发展预示着脑血管病治疗新时代的到来。修改基因表达将可用来治疗脑血管病。遗传药理学的发展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个体化地使用脑血管病治疗药物。
成年脑内存在神经干细胞(NSC),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的NSC因微环境改变而被激活,并参与机体的损伤修复反应.同时,作为对缺血的另一种代偿反应,半暗带内的骨髓源性内皮细胞、脑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并使新生血管形成.两个过程密切相关,共同完成缺血后的脑组织修复.
血小板膜表面存在着许多糖蛋白,在血小板活化的过程中,这些膜表面糖蛋白会发生分子构象的改变或数量重排,参与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间的黏附、相互聚集和与白细胞黏附等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文章就常见的几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特点、在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病方面的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常用检测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神经元调亡是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介绍了兴奋性氨基酸、氧自由基、神经元生存环境变化和凋亡基因的调控等因素对脑缺血细胞凋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EE基因型明显增加卒中的危险性。
急性脑缺血后,局部脑组织发生一系列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CT灌注成像技术,特别是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功能成像技术,不仅能在急性期对缺血病灶进行定位,而且能定量评估脑梗死前期以低灌注为特征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区分脑梗死与半暗带,为临床干预性治疗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