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代习武
在大连市中山区虎滩社区后面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上面有片存在十几年的小平地,这就是李增普和老伴肖秀云建起来的“半山园”。每天早上,老两口都会来到这里锻炼身体,“我俩一起做武术健身操,我在沙袋上打打拳,做俯卧撑。” 李增普说,“刚开始我就是为了练功,平了一块山荒地,后来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地方不够用了,我自己平不过来,就花钱雇几个民工帮着干,然后每年扩大一点,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今年80岁的李增普身材矫健,一看就是功夫在身。1983年,他的“五方功夫馆”挂牌,弘扬中华武术。在散打擂台上,他的徒弟们多次拿下市、省、全国的冠军。
徒弟里也包括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外孙。李家是一个有着传奇故事的武术世家,至今已经传承了七代。李增普是第五代传人,其长子李铭晏是第六代传人,曾是65公斤级散打全国冠军,《大连武术简史》记载说,他“创造了散打擂台上36场比赛不败的纪录”。次子李铭昱,也曾是大连散打擂台上52公斤级的三连冠。第七代传人、正上初中的李俊熙,很小的时候已经两次在大连国际武术节上摘下少年组冠军。
李增普老家在山东临沂汤头镇,第一位在家族中传授武艺的是他的叔高祖。叔高祖是少林寺的和尚,后来少林寺遭难,他就回到老家,教本家弟子习武。
叔高祖在传武时立下诫训:艺传匪人罪孽如山,误传歹人自省十年;艺传贤良如造浮图,艺无传人欺师灭祖。“1957年,88岁的爷爷从山东老家赶到大连,把祖训交代给我,临终前还嘱咐我一定要艺传子孙、德育后代。”李增普说,他七岁跟爷爷习武,后来拜人称“鞭子手”的王耀庭为师学习通背拳17年,年逾五十还到北京找到人称“劈挑张”的张盛武老先生拜师学艺,此外他还拜邓根立等多位拳师学习武艺,博采众家之长。他当过工人,做过教师,开过汽车,干过经理,退休前是辽宁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研部主任。
习了一辈子武,李增普打算在晚年写一本关于武术的书。“我读过很多武术书籍,很少有谈武德的。我这本书就要专门讲讲武德。”李增普说,“武德戒律虽非法律,但应当成为武林人士的最高誓言和庄严承诺。现在外界很多人提起习武之人,就会扣上‘一介武夫’的帽子,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去逐渐改变这种印象。”
萌生写书念头还源于李增普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他心里,有一块伤疤永远抚平不了。
那是李增普开武馆不久,不少人寻到他家,想要让孩子拜师学艺,其中就有乔某。“乔某名字是我给他改的,有着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寓意。在我这习武的两年,他在我家吃住,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因为他家困难,我们还会攒粮票接济他家里。”
来习武前,乔某家贫受人欺凌,母亲自杀,父亲身残。为了不再过受人欺负的生活,乔父拖着残疾的身体从金州石河来找李增普替儿拜师。李增普没要一分钱学费收了这个徒弟,不到半年就培养他在大连市散打比赛中拿下冠军。之后,乔某陆续在全省以及全国多次拿下散打冠军,还拿过两次国际赛的冠军,并因成绩突出被武汉体育学院特招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被选入深圳警校当擒拿格斗教官。应该说,习武改变了乔某的命运,让他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然而,他没有珍惜武术带来的幸福,反而恃武跋扈,杀人抢劫,最后被执行枪决。李增普三天没吃下一口饭,不久关闭了武馆,“我们家是有祖训的,误传歹人自省十年。”他的这次自省到现在已经20余年,他再没对外收过徒弟。
制定家训
退休后,李增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老伴儿一起制定家训。“因为我们知道,家庭创造什么样的氛围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就像种庄稼,同样一颗种子,种在山坡地、河沟旁、平原上都不一样。”李增普说,“我们家的家训是:始于孝亲,行于益民,勤于读书,终于修身。这是我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立的家训。我是在自己60周岁生日那天颁布的,亲朋好友都在场,我和老伴还按了手印。”
大连市文明办曾拍过一部以李增普一家为原型的微电影,片中李增普有这样一段独白:“如果想让儿女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家长首先要做一个能发光的太阳,那样才能照亮儿女的前程。”
为了做一个能发光的太阳,李增普和肖秀云每天都在努力。“我家这个老太太从搬到这里的第一天开始,只要不生病,就要打扫楼道。一天接一天,一个月接一个月,一干就是十几年。当妈的这么做,儿女都看在眼里能没有想法吗?为了保护母亲的劳动成果,儿女就张罗给楼道安上纱窗。”李增普说。
一位邻居感冒了,打上吊瓶很快就能好,可老人手头有点紧,舍不得花这个钱。肖秀云直接把老人领到社区医院,代交了打吊瓶的钱。社区的会议室太闷,夏天组织活动时老人们都喊热,李增普就买个吊扇安上。儿童节时妇联组织居民给幼儿园的孩子捐书,李增普马上买了100本《弟子规》,带着外孙子一起送过去。
“家长怎么做,孩子肯定会受影响。”肖秀云说,“我们的小孙女上中学时,一个同学得了重病,她把自己积攒的5000元压岁钱全都拿去帮忙了。汶川地震时,我们的小外孙也嚷着要捐款,他姥爷就领着他到慈善总会捐款,拿个荣誉证书回来他可高兴了。”
最令人称道的是李家人和睦相处之道。“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小儿子结婚晚,大儿子一家三口和女儿一家三口跟我们住在一起,八口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和睦生活十多年,直到大儿子一家迁往广州。”李增普说。
祖孙三代的大家庭,和睦相处并不容易,李增普为此制定家规。他跟儿女们说:“一家人住在一起,虽然面对的都是吃饭穿衣之类的小事,但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产生矛盾也不可避免。为了咱家的和睦,为了全家人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大家就得相互谦让、相互包容。实在包容不了,也不许翻脸。脸这个东西不好翻,一旦翻过去就不好翻回来。只要不翻脸就沒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一家人能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
李增普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于孩子们的一些做法,确实看不惯。而且有些事我们看得很清楚,按孩子的想法去做一定会吃亏,但是他又不听你的。这时候就得包容,只有看得开,才能不上火。因为孩子也需要吃点亏,也需要摔几个跟头,这样才能成长、才能成熟。” 肖秀云说:“儿女不像别人,工作最难做。跟邻居处不好,你可以敬而远之,但是跟儿女,怎么能敬而远之啊?有时候他把你气得要死,你还要包容。一家人要做到相互包容,真是太不容易了。”
兴家法宝
儿媳妇这样评价两位老人:糊涂得让人感动,明白得让人敬重。
李增普每天上午像上课一样,从《蒙学全书》到《中华传统文化修身名句释文》再到《弟子规》……认真学习,记笔记,写心得,多年如一日。
为了更好地学习,他还报名参加大连老干部大学,五年学习下来,收获甚多。李增普不仅看中华传统书籍向先贤讨教,每天还要看时事新闻,家里订有5种报纸、3种杂志,一个大报架就摆在居室明显位置。正是这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让他有了做好家文化的基本功。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与时俱进,李增普有时也用点智谋。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出来后,李增普觉得报告内容太好了,儿女们都应该學学。刚好社区书记安排他给社区里的老党员宣讲十九大精神,他于是心生一计。
精心准备一周后,李增普在周末吃饭时向儿女们提出了要求:“社区书记让我给大伙讲讲十九大精神,我也是一个要脸面的人,上去讲也不能丢人啊,我列了一份提纲,现在念叨念叨,你们给提提意见,免得让人家笑话。”就这样,李增普认认真真地把十九大精神给家人宣讲了一遍。李增普说:“他们听得非常认真,还提了不少建议。”
过去几年,李增普家先后被评为大连市学习型家庭、大连市文明家庭、辽宁省“最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肖秀云还被大连市妇联评为“优秀母亲”,两人还曾被评为“模范党员夫妻”。对于这些荣誉,李增普看得很淡,他说:“获得这些荣誉,我们两个挺高兴,但我俩更看中的是这些荣誉带给后代的好影响。”
在李增普家的客厅里,有一块醒目的白板。李增普总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写在上面,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特别是每到年初时,他会写下自己对新一年的期望。
2017年,李增普在白板上写下了“三个储蓄”的新年寄语:希望全家人多看新闻、多写笔记——储蓄知识;科学有规律地安排饮食、睡眠、锻炼——储蓄健康;多与人交往、多结交周围的人——储蓄朋友。
2018年的寄语是:看人长处、记人好处、帮人难处;做好三种人——最受欢迎的人、最快乐的人、最健康的人。李增普说:“大孙女刚参加工作,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小孙女考上大学,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女儿和儿媳妇都退休了,环境也改变了。她们都要与新结识的人交往,如果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习惯,怎么能成为受欢迎的人?只有在每个人身上都看出优点来,别人才会愿意跟你交往。不仅要看人长处,记得人家的好处,还要帮人难处,能帮多少帮多少,哪怕你就帮一句话呢,也会让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垂范之下,小儿子一边工作一边拿下本科文凭,大儿媳一边工作一边拿下研究生文凭,大孙女在日本工作,精通英、日两种外语,女儿帮出差在外的朋友照看孩子,为职工免费开办技术培训班,小孙女获“大连市学雷锋好少年”称号……
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李增普说,为人处世离不开个“德“字,学武要有武德,居家要有好家风。家里外头不管干什么,把德放在首位,世代传承,业必兴,家必旺!
在大连市中山区虎滩社区后面有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上面有片存在十几年的小平地,这就是李增普和老伴肖秀云建起来的“半山园”。每天早上,老两口都会来到这里锻炼身体,“我俩一起做武术健身操,我在沙袋上打打拳,做俯卧撑。” 李增普说,“刚开始我就是为了练功,平了一块山荒地,后来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地方不够用了,我自己平不过来,就花钱雇几个民工帮着干,然后每年扩大一点,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今年80岁的李增普身材矫健,一看就是功夫在身。1983年,他的“五方功夫馆”挂牌,弘扬中华武术。在散打擂台上,他的徒弟们多次拿下市、省、全国的冠军。
徒弟里也包括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外孙。李家是一个有着传奇故事的武术世家,至今已经传承了七代。李增普是第五代传人,其长子李铭晏是第六代传人,曾是65公斤级散打全国冠军,《大连武术简史》记载说,他“创造了散打擂台上36场比赛不败的纪录”。次子李铭昱,也曾是大连散打擂台上52公斤级的三连冠。第七代传人、正上初中的李俊熙,很小的时候已经两次在大连国际武术节上摘下少年组冠军。
李增普老家在山东临沂汤头镇,第一位在家族中传授武艺的是他的叔高祖。叔高祖是少林寺的和尚,后来少林寺遭难,他就回到老家,教本家弟子习武。
叔高祖在传武时立下诫训:艺传匪人罪孽如山,误传歹人自省十年;艺传贤良如造浮图,艺无传人欺师灭祖。“1957年,88岁的爷爷从山东老家赶到大连,把祖训交代给我,临终前还嘱咐我一定要艺传子孙、德育后代。”李增普说,他七岁跟爷爷习武,后来拜人称“鞭子手”的王耀庭为师学习通背拳17年,年逾五十还到北京找到人称“劈挑张”的张盛武老先生拜师学艺,此外他还拜邓根立等多位拳师学习武艺,博采众家之长。他当过工人,做过教师,开过汽车,干过经理,退休前是辽宁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研部主任。
习了一辈子武,李增普打算在晚年写一本关于武术的书。“我读过很多武术书籍,很少有谈武德的。我这本书就要专门讲讲武德。”李增普说,“武德戒律虽非法律,但应当成为武林人士的最高誓言和庄严承诺。现在外界很多人提起习武之人,就会扣上‘一介武夫’的帽子,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去逐渐改变这种印象。”
萌生写书念头还源于李增普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他心里,有一块伤疤永远抚平不了。
那是李增普开武馆不久,不少人寻到他家,想要让孩子拜师学艺,其中就有乔某。“乔某名字是我给他改的,有着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寓意。在我这习武的两年,他在我家吃住,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因为他家困难,我们还会攒粮票接济他家里。”
来习武前,乔某家贫受人欺凌,母亲自杀,父亲身残。为了不再过受人欺负的生活,乔父拖着残疾的身体从金州石河来找李增普替儿拜师。李增普没要一分钱学费收了这个徒弟,不到半年就培养他在大连市散打比赛中拿下冠军。之后,乔某陆续在全省以及全国多次拿下散打冠军,还拿过两次国际赛的冠军,并因成绩突出被武汉体育学院特招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被选入深圳警校当擒拿格斗教官。应该说,习武改变了乔某的命运,让他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然而,他没有珍惜武术带来的幸福,反而恃武跋扈,杀人抢劫,最后被执行枪决。李增普三天没吃下一口饭,不久关闭了武馆,“我们家是有祖训的,误传歹人自省十年。”他的这次自省到现在已经20余年,他再没对外收过徒弟。
制定家训
退休后,李增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老伴儿一起制定家训。“因为我们知道,家庭创造什么样的氛围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就像种庄稼,同样一颗种子,种在山坡地、河沟旁、平原上都不一样。”李增普说,“我们家的家训是:始于孝亲,行于益民,勤于读书,终于修身。这是我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立的家训。我是在自己60周岁生日那天颁布的,亲朋好友都在场,我和老伴还按了手印。”
大连市文明办曾拍过一部以李增普一家为原型的微电影,片中李增普有这样一段独白:“如果想让儿女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家长首先要做一个能发光的太阳,那样才能照亮儿女的前程。”
为了做一个能发光的太阳,李增普和肖秀云每天都在努力。“我家这个老太太从搬到这里的第一天开始,只要不生病,就要打扫楼道。一天接一天,一个月接一个月,一干就是十几年。当妈的这么做,儿女都看在眼里能没有想法吗?为了保护母亲的劳动成果,儿女就张罗给楼道安上纱窗。”李增普说。
一位邻居感冒了,打上吊瓶很快就能好,可老人手头有点紧,舍不得花这个钱。肖秀云直接把老人领到社区医院,代交了打吊瓶的钱。社区的会议室太闷,夏天组织活动时老人们都喊热,李增普就买个吊扇安上。儿童节时妇联组织居民给幼儿园的孩子捐书,李增普马上买了100本《弟子规》,带着外孙子一起送过去。
“家长怎么做,孩子肯定会受影响。”肖秀云说,“我们的小孙女上中学时,一个同学得了重病,她把自己积攒的5000元压岁钱全都拿去帮忙了。汶川地震时,我们的小外孙也嚷着要捐款,他姥爷就领着他到慈善总会捐款,拿个荣誉证书回来他可高兴了。”
最令人称道的是李家人和睦相处之道。“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小儿子结婚晚,大儿子一家三口和女儿一家三口跟我们住在一起,八口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和睦生活十多年,直到大儿子一家迁往广州。”李增普说。
祖孙三代的大家庭,和睦相处并不容易,李增普为此制定家规。他跟儿女们说:“一家人住在一起,虽然面对的都是吃饭穿衣之类的小事,但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产生矛盾也不可避免。为了咱家的和睦,为了全家人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大家就得相互谦让、相互包容。实在包容不了,也不许翻脸。脸这个东西不好翻,一旦翻过去就不好翻回来。只要不翻脸就沒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一家人能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
李增普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于孩子们的一些做法,确实看不惯。而且有些事我们看得很清楚,按孩子的想法去做一定会吃亏,但是他又不听你的。这时候就得包容,只有看得开,才能不上火。因为孩子也需要吃点亏,也需要摔几个跟头,这样才能成长、才能成熟。” 肖秀云说:“儿女不像别人,工作最难做。跟邻居处不好,你可以敬而远之,但是跟儿女,怎么能敬而远之啊?有时候他把你气得要死,你还要包容。一家人要做到相互包容,真是太不容易了。”
兴家法宝
儿媳妇这样评价两位老人:糊涂得让人感动,明白得让人敬重。
李增普每天上午像上课一样,从《蒙学全书》到《中华传统文化修身名句释文》再到《弟子规》……认真学习,记笔记,写心得,多年如一日。
为了更好地学习,他还报名参加大连老干部大学,五年学习下来,收获甚多。李增普不仅看中华传统书籍向先贤讨教,每天还要看时事新闻,家里订有5种报纸、3种杂志,一个大报架就摆在居室明显位置。正是这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让他有了做好家文化的基本功。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与时俱进,李增普有时也用点智谋。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出来后,李增普觉得报告内容太好了,儿女们都应该學学。刚好社区书记安排他给社区里的老党员宣讲十九大精神,他于是心生一计。
精心准备一周后,李增普在周末吃饭时向儿女们提出了要求:“社区书记让我给大伙讲讲十九大精神,我也是一个要脸面的人,上去讲也不能丢人啊,我列了一份提纲,现在念叨念叨,你们给提提意见,免得让人家笑话。”就这样,李增普认认真真地把十九大精神给家人宣讲了一遍。李增普说:“他们听得非常认真,还提了不少建议。”
过去几年,李增普家先后被评为大连市学习型家庭、大连市文明家庭、辽宁省“最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肖秀云还被大连市妇联评为“优秀母亲”,两人还曾被评为“模范党员夫妻”。对于这些荣誉,李增普看得很淡,他说:“获得这些荣誉,我们两个挺高兴,但我俩更看中的是这些荣誉带给后代的好影响。”
在李增普家的客厅里,有一块醒目的白板。李增普总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写在上面,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特别是每到年初时,他会写下自己对新一年的期望。
2017年,李增普在白板上写下了“三个储蓄”的新年寄语:希望全家人多看新闻、多写笔记——储蓄知识;科学有规律地安排饮食、睡眠、锻炼——储蓄健康;多与人交往、多结交周围的人——储蓄朋友。
2018年的寄语是:看人长处、记人好处、帮人难处;做好三种人——最受欢迎的人、最快乐的人、最健康的人。李增普说:“大孙女刚参加工作,到了一个新的单位;小孙女考上大学,也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女儿和儿媳妇都退休了,环境也改变了。她们都要与新结识的人交往,如果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习惯,怎么能成为受欢迎的人?只有在每个人身上都看出优点来,别人才会愿意跟你交往。不仅要看人长处,记得人家的好处,还要帮人难处,能帮多少帮多少,哪怕你就帮一句话呢,也会让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垂范之下,小儿子一边工作一边拿下本科文凭,大儿媳一边工作一边拿下研究生文凭,大孙女在日本工作,精通英、日两种外语,女儿帮出差在外的朋友照看孩子,为职工免费开办技术培训班,小孙女获“大连市学雷锋好少年”称号……
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李增普说,为人处世离不开个“德“字,学武要有武德,居家要有好家风。家里外头不管干什么,把德放在首位,世代传承,业必兴,家必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