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的记忆容量非常高,甚至比大学生的记忆容量都高。研究表明:初中生可以自觉运用有意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间;形象记忆最佳,抽象记忆开始达到高水平;可以熟练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但是,由于初中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毕竟有限,因此,高效的学习方法便成了关键,思维导图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凸显。
一、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可以让数学不再那么抽象,不再那么艰涩难懂。思维导图是一种呈现思维过程的方法,也是对发散思维的表达,是有效利用大脑的一种方法。思维导图一般又叫心智图,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工具,是用图文并重的方式将各级主体之间的从属关系直观表达出来,形成链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最重要的就是其能够整合知识点,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所主管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左脑利用语言进行逻辑思考,右脑则是凭直觉了解世界。右脑控制着人的空间思维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左脑的逻辑思维,将右脑的成像能力和计算能力用起来,提升大脑的利用率。思维导图的形态以及处理问题的形式与大脑信息处理的机制非常相似。
一般来说,人的记忆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分。其中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短而且记忆容量有限,容易被干扰而遗忘。不过短时记忆可以通过不断的重复记忆来实现长时记忆。长时记忆通常持续的时间长,而且记忆的内容无限。长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种,一种是语义,一种是形象。从记忆特点看,需要在学习当中有意识地对记忆信息使用图像或者其他形式的信息来组合并进行编码。从心理学上来看,记忆是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并不能被肉眼看到,但学生却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把记忆这种心理现象的结构真实地描绘出来,通过思维导图的呈现将外在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的认知结构。
3.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思维导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出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十分有效。对于初中生而言,因为尚处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转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容易陷入记忆误区,而造成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实际上更加偏重记忆,因为初中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且暂时还不能顺畅地进行逻辑思考。但是,学生可以通过记忆来梳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记忆来训练逻辑思维。思维导图能够将数学上的抽象概念和定义包括公式进行整合,直观地展现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价值。当然,思维导图更加突出的价值在于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初中生在学习数学上的能力相对来说是很强的,但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通常都偏向于记忆而不是思维。在教学当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在认真地进行复习,看例题、背定理、分析研究错题集,但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上不下,特别是那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往往是犯错的重灾区。随着学习时间的推进,学生应当不断地将零碎的知识进行重建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对数学有更好的感悟和理解。只有串成线、连成网的知识结构才能保证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变得系统化和结构化,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地去解决。
二、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
1.实践思路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数学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促进有效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只需要提供学习问题和材料并给予一定指导,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完成有意义的学习。初中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是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如果遇到综合性的题目,由于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点缺少联系,因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所以,学生必须要在情境脉络下,在问题的互动当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基于这些理念,教学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预习、复习时学会使用思维导图来归纳知识,在课堂上展示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来解题,提高学习的效率。单向的知识传输与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不相符,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要在一定情境下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利用有效的资源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所以,在开展思维导图实践初期,应当先示范然后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探究的方式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当学生逐步习惯于用思维导图时,就可以让学生开始独立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因为思维导图可以呈现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做的思维导图更能看出学生自己哪些地方有不足,哪些地方有优势,教师根据思维导图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
2.应用准备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思维过程。制作思维导图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有一定道理。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工具,教师实际上还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突出教师的执教水平、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等。为此,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将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水平。为此,要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以及有关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案,再通过研究学生,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情况等,制定出思维导图的使用策略。
3.应用方案
在思维导图的运用当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不习惯的问题,在初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绘制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预习。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学生的自主预习往往不盡人意,这样的预习只是在做无用功。利用思维导图来制作成导学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而明确学习的重点,这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逐步习惯于思维导图后可以开始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归纳,强化理解。先期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来引导学生,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展示,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评价,找漏洞补缺点,持续完善,最终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为此,要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思维导图的绘制实际上难度不高,关键是要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整合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一个章节结束后,专门开一堂复习课来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先利用板书作一个示范,学生根据示范手绘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当中要突出思维导图在梳理知识点和明晰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思维导图如何做,可以手绘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做。手绘,直接利用学生的笔记本和笔就可以做。先明确一个主题,在纸张的中间位置画出来,然后开始回顾这个主题当中有哪些分支主题并找到主题的关键词,这就从主要主题发散到分支主题,然后进一步梳理细节上的知识点。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这是出于对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层面的考量。思维导图可以明晰知识脉络,打造完整的知识结构,明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方便学生记忆。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责任编辑 晓寒)
一、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可以让数学不再那么抽象,不再那么艰涩难懂。思维导图是一种呈现思维过程的方法,也是对发散思维的表达,是有效利用大脑的一种方法。思维导图一般又叫心智图,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工具,是用图文并重的方式将各级主体之间的从属关系直观表达出来,形成链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最重要的就是其能够整合知识点,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所主管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左脑利用语言进行逻辑思考,右脑则是凭直觉了解世界。右脑控制着人的空间思维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左脑的逻辑思维,将右脑的成像能力和计算能力用起来,提升大脑的利用率。思维导图的形态以及处理问题的形式与大脑信息处理的机制非常相似。
一般来说,人的记忆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分。其中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短而且记忆容量有限,容易被干扰而遗忘。不过短时记忆可以通过不断的重复记忆来实现长时记忆。长时记忆通常持续的时间长,而且记忆的内容无限。长时记忆的编码有两种,一种是语义,一种是形象。从记忆特点看,需要在学习当中有意识地对记忆信息使用图像或者其他形式的信息来组合并进行编码。从心理学上来看,记忆是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并不能被肉眼看到,但学生却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把记忆这种心理现象的结构真实地描绘出来,通过思维导图的呈现将外在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的认知结构。
3.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思维导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出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十分有效。对于初中生而言,因为尚处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转变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容易陷入记忆误区,而造成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实际上更加偏重记忆,因为初中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且暂时还不能顺畅地进行逻辑思考。但是,学生可以通过记忆来梳理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记忆来训练逻辑思维。思维导图能够将数学上的抽象概念和定义包括公式进行整合,直观地展现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价值。当然,思维导图更加突出的价值在于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初中生在学习数学上的能力相对来说是很强的,但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通常都偏向于记忆而不是思维。在教学当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在认真地进行复习,看例题、背定理、分析研究错题集,但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上不下,特别是那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往往是犯错的重灾区。随着学习时间的推进,学生应当不断地将零碎的知识进行重建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对数学有更好的感悟和理解。只有串成线、连成网的知识结构才能保证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变得系统化和结构化,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地去解决。
二、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
1.实践思路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数学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促进有效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只需要提供学习问题和材料并给予一定指导,让学生自主自觉地完成有意义的学习。初中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是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如果遇到综合性的题目,由于死记硬背下来的知识点缺少联系,因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所以,学生必须要在情境脉络下,在问题的互动当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基于这些理念,教学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预习、复习时学会使用思维导图来归纳知识,在课堂上展示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来解题,提高学习的效率。单向的知识传输与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不相符,建构主义提倡学生要在一定情境下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利用有效的资源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所以,在开展思维导图实践初期,应当先示范然后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探究的方式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当学生逐步习惯于用思维导图时,就可以让学生开始独立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因为思维导图可以呈现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做的思维导图更能看出学生自己哪些地方有不足,哪些地方有优势,教师根据思维导图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教学方向。
2.应用准备
思维导图呈现的是思维过程。制作思维导图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有一定道理。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工具,教师实际上还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突出教师的执教水平、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等。为此,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将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水平。为此,要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以及有关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案,再通过研究学生,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情况等,制定出思维导图的使用策略。
3.应用方案
在思维导图的运用当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不习惯的问题,在初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绘制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预习。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学生的自主预习往往不盡人意,这样的预习只是在做无用功。利用思维导图来制作成导学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而明确学习的重点,这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逐步习惯于思维导图后可以开始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归纳,强化理解。先期可以通过教师示范来引导学生,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展示,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评价,找漏洞补缺点,持续完善,最终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为此,要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思维导图的绘制实际上难度不高,关键是要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整合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一个章节结束后,专门开一堂复习课来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先利用板书作一个示范,学生根据示范手绘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当中要突出思维导图在梳理知识点和明晰思维发展方面的作用。思维导图如何做,可以手绘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做。手绘,直接利用学生的笔记本和笔就可以做。先明确一个主题,在纸张的中间位置画出来,然后开始回顾这个主题当中有哪些分支主题并找到主题的关键词,这就从主要主题发散到分支主题,然后进一步梳理细节上的知识点。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当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这是出于对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层面的考量。思维导图可以明晰知识脉络,打造完整的知识结构,明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方便学生记忆。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