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龙村吊脚楼最大的特色就是“走马转角楼”,它们因势就形,造型美观,坐落在古木绿竹之间,构成土家村寨最为耀眼的风景。
万胜坝村回面坡拥有巴盐古道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如今,一些年老的山民仍然习惯沿着这条古道缓缓前往附近的场镇……
这里虽不是江南,却比江南更盛产莼菜这种纯正的鲜嫩美味食材。所以,当地人说起自己种的莼菜,都会自豪地提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来到八龙村,首先不可错过的就是这里的风味美食,而在吃饱喝足之后,再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土家歌舞,那感觉实在妙不可言。村子里最流行的是传统狮子舞,下至孩童,上至老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跳上一段。不过最精彩的狮子舞,可不是随时都能看到的,大型表演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土家人认为舞狮子能驱逐邪魔、带来吉祥,使村寨兴旺发达。在表演时,人们主要以面具、狮子头和狮皮为道具,以喷火花开场,在欢乐的锣鼓声中,一个“武士”手执绣球逗出一头五彩斑斓的“狮子”,后面跟着一个笑呵呵的“大头佛”。“狮子”踏着鼓点或翻或仰,或趴或跌,不时龇牙瞪眼、抓耳挠腮,憨态可掬;后边的“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不断赢得观众的热烈喝彩。舞狮过程中的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动作,都与“武士”的动作相配合,既有“文狮”的温顺可爱,又有“武狮”的勇猛可敬,因此狮子舞可谓寓娱乐和健身为一体,融杂技、舞蹈和体育于一炉,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自然长盛不衰。
“长袖善舞”是土家族的天赋,除了狮子舞,当地的土家人对其他一些传统舞蹈也信手拈来,只要有闲暇时间,生活中到处都是舞台。而且,土家人不仅会跳舞,更会唱歌,悠扬的山歌从这头飘到那头,生活中有薅秧歌、锄草锣鼓、放牛歌,还有各种情歌、哭嫁歌,就连石工、打工、土工也有号子相伴。
穿行在村寨之中,沉醉于歌舞的同时,还有一个名字会在耳边不断响起——巴蔓子。在八龙村人们的心中,这里是古巴国将军长眠的地方。
巴蔓子自刎救国之举,实为忠义,在巴楚大地千古传诵。当时楚国以上卿之礼,将巴蔓子那颗高贵的头颅安葬在荆山之阳,巴国同样用上卿之礼,将巴蔓子的无头之躯安葬于清江源头——都亭山。
位于渝鄂交界之地的八龙村,正是都亭山的起点,也因此成为传说中埋藏巴将军身躯的地点之一。众多学者试图寻找巴将军陵墓,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具体位置无从考证,只能圈出五处大致范围,其中三处都位于八龙村:回龙寺周围、八龙村与百羊塘交界处七曜山上的石门坎一带、都亭山上向着西边的巴国方向。
如今,虽然依旧无法探寻到具体位置,但八龙村紧邻都亭山,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有一座古老的回龙寺——世世代代生活在八龙村的人都知道这座寺庙:那不是一个祈福许愿之地,而是巴将军忠魂的纪念碑之所在……
清凉的小河温柔地拥抱着吊脚楼,静静地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五彩斑斓的鹅卵石随意散布,异彩缤纷。这是长江支流油草河的源头,浅浅的像一匹绿绢,夹着山野原始古朴的气息,从七曜山摩天坡山谷中飘出,在万胜坝村洒脱地一抖,摇头摆尾而去。
溪流潺潺声中,还隐藏着关于巴盐古道的些许记忆。巴盐古道是一条由川入鄂的青石板古蜀道,经黄水坝、锅厂口、青冈坪、石檐凳、坡老巷、回面坡、板桥沟、万胜坝村通往鄂西,弯弯曲曲,穿过无数村寨。
万胜坝村是巴盐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这里山高林密,地势偏僻,为确保安全,过去的背盐力夫和商贩结伴同行,经常选择在万胜坝场休息,久而久之,这处“巴盐销楚”的必经之地逐渐繁华起来。据说在鼎盛时期,小小的河谷里竟有大大小小20多家客栈,所以它还有一个别名叫“住店子”。
万胜坝村有一个叫“回面坡”的地方,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一段巴盐古道的青石板路。回面坡海拔1508米,道路曲折回环,蜿蜒如长龙盘山,前后回面可顾盼,因此得名“回面坡”。进入回面坡,在三尺多宽的青石板路上,还可以见到许多深陷的打杵足印,那就是当初无数“先行者”艰苦创业的鲜活记录。
这里虽不是江南,却比江南更盛产这种纯正的美味食材——世界上除了日本尚有少量栽培之外,就只有重庆石柱、杭州西湖、利川佛宝三大莼菜基地,而重庆石柱的莼菜基地面积最大,其最核心的区域,便是八龙村和万胜坝村的数千亩莼菜田。所以,许多当地人和我说起自己种的莼菜,都会自豪地提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从八龙村到万胜坝村一带,随便登上一个高处放眼望去,经常可以望见一片片莼菜田泛着微微的波光,青翠欲滴,一次深呼吸便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历史上不少文人也为莼菜倾倒,写下赞美的篇章,如杜甫的“鼓化莼丝熟,刀鸣缕飞”,苏东坡的“未肯将盐下莼菜”,岑参的“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来”……
当地的土家人,还以此制作出芳香、嫩滑的“莼菜宴”,让人嘴馋不已。如莼菜与冬笋、榨菜配料做成的“莼菜汤”,以莼菜为辅料慢炖的“莼菜黄鱼汤”、“鸡丝莼菜汤”,以及更直接的吃法“凉拌莼菜”等,风味独特,令人百吃不厌。
在这片土地上,莼菜并不是土家人唯一的骄傲。莼菜田两侧,莽莽的原始森林之中,曾被植物学家断定已经灭绝的珍稀植物——水杉成片分布,更有树龄数百年的“中国一号水杉母树”生机勃勃,直插云天;一入深秋,村寨周边的野板栗、野梨子、野榛子等各种野果迎来了成熟的季节,秋果香气直入心底;密林下方,各类野生菌类也在蓬勃生长,大脚菌、千夫头、牛肝菌、九月香等野生山菌,经过炒、煮、炖,变成了一道道美味菜肴;丛林深处,还有黄连、杜仲等数百种药材植物恣意生长,据说是因为在远古时代,神农的药典遗失在这里……
万胜坝村回面坡拥有巴盐古道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如今,一些年老的山民仍然习惯沿着这条古道缓缓前往附近的场镇……
这里虽不是江南,却比江南更盛产莼菜这种纯正的鲜嫩美味食材。所以,当地人说起自己种的莼菜,都会自豪地提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来到八龙村,首先不可错过的就是这里的风味美食,而在吃饱喝足之后,再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土家歌舞,那感觉实在妙不可言。村子里最流行的是传统狮子舞,下至孩童,上至老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跳上一段。不过最精彩的狮子舞,可不是随时都能看到的,大型表演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土家人认为舞狮子能驱逐邪魔、带来吉祥,使村寨兴旺发达。在表演时,人们主要以面具、狮子头和狮皮为道具,以喷火花开场,在欢乐的锣鼓声中,一个“武士”手执绣球逗出一头五彩斑斓的“狮子”,后面跟着一个笑呵呵的“大头佛”。“狮子”踏着鼓点或翻或仰,或趴或跌,不时龇牙瞪眼、抓耳挠腮,憨态可掬;后边的“大头佛”一步一摇,滑稽可笑,不断赢得观众的热烈喝彩。舞狮过程中的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动作,都与“武士”的动作相配合,既有“文狮”的温顺可爱,又有“武狮”的勇猛可敬,因此狮子舞可谓寓娱乐和健身为一体,融杂技、舞蹈和体育于一炉,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自然长盛不衰。
“长袖善舞”是土家族的天赋,除了狮子舞,当地的土家人对其他一些传统舞蹈也信手拈来,只要有闲暇时间,生活中到处都是舞台。而且,土家人不仅会跳舞,更会唱歌,悠扬的山歌从这头飘到那头,生活中有薅秧歌、锄草锣鼓、放牛歌,还有各种情歌、哭嫁歌,就连石工、打工、土工也有号子相伴。

穿行在村寨之中,沉醉于歌舞的同时,还有一个名字会在耳边不断响起——巴蔓子。在八龙村人们的心中,这里是古巴国将军长眠的地方。
巴蔓子自刎救国之举,实为忠义,在巴楚大地千古传诵。当时楚国以上卿之礼,将巴蔓子那颗高贵的头颅安葬在荆山之阳,巴国同样用上卿之礼,将巴蔓子的无头之躯安葬于清江源头——都亭山。
位于渝鄂交界之地的八龙村,正是都亭山的起点,也因此成为传说中埋藏巴将军身躯的地点之一。众多学者试图寻找巴将军陵墓,但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具体位置无从考证,只能圈出五处大致范围,其中三处都位于八龙村:回龙寺周围、八龙村与百羊塘交界处七曜山上的石门坎一带、都亭山上向着西边的巴国方向。
如今,虽然依旧无法探寻到具体位置,但八龙村紧邻都亭山,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有一座古老的回龙寺——世世代代生活在八龙村的人都知道这座寺庙:那不是一个祈福许愿之地,而是巴将军忠魂的纪念碑之所在……

清凉的小河温柔地拥抱着吊脚楼,静静地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五彩斑斓的鹅卵石随意散布,异彩缤纷。这是长江支流油草河的源头,浅浅的像一匹绿绢,夹着山野原始古朴的气息,从七曜山摩天坡山谷中飘出,在万胜坝村洒脱地一抖,摇头摆尾而去。
溪流潺潺声中,还隐藏着关于巴盐古道的些许记忆。巴盐古道是一条由川入鄂的青石板古蜀道,经黄水坝、锅厂口、青冈坪、石檐凳、坡老巷、回面坡、板桥沟、万胜坝村通往鄂西,弯弯曲曲,穿过无数村寨。
万胜坝村是巴盐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这里山高林密,地势偏僻,为确保安全,过去的背盐力夫和商贩结伴同行,经常选择在万胜坝场休息,久而久之,这处“巴盐销楚”的必经之地逐渐繁华起来。据说在鼎盛时期,小小的河谷里竟有大大小小20多家客栈,所以它还有一个别名叫“住店子”。
万胜坝村有一个叫“回面坡”的地方,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一段巴盐古道的青石板路。回面坡海拔1508米,道路曲折回环,蜿蜒如长龙盘山,前后回面可顾盼,因此得名“回面坡”。进入回面坡,在三尺多宽的青石板路上,还可以见到许多深陷的打杵足印,那就是当初无数“先行者”艰苦创业的鲜活记录。

这里虽不是江南,却比江南更盛产这种纯正的美味食材——世界上除了日本尚有少量栽培之外,就只有重庆石柱、杭州西湖、利川佛宝三大莼菜基地,而重庆石柱的莼菜基地面积最大,其最核心的区域,便是八龙村和万胜坝村的数千亩莼菜田。所以,许多当地人和我说起自己种的莼菜,都会自豪地提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从八龙村到万胜坝村一带,随便登上一个高处放眼望去,经常可以望见一片片莼菜田泛着微微的波光,青翠欲滴,一次深呼吸便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历史上不少文人也为莼菜倾倒,写下赞美的篇章,如杜甫的“鼓化莼丝熟,刀鸣缕飞”,苏东坡的“未肯将盐下莼菜”,岑参的“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来”……
当地的土家人,还以此制作出芳香、嫩滑的“莼菜宴”,让人嘴馋不已。如莼菜与冬笋、榨菜配料做成的“莼菜汤”,以莼菜为辅料慢炖的“莼菜黄鱼汤”、“鸡丝莼菜汤”,以及更直接的吃法“凉拌莼菜”等,风味独特,令人百吃不厌。
在这片土地上,莼菜并不是土家人唯一的骄傲。莼菜田两侧,莽莽的原始森林之中,曾被植物学家断定已经灭绝的珍稀植物——水杉成片分布,更有树龄数百年的“中国一号水杉母树”生机勃勃,直插云天;一入深秋,村寨周边的野板栗、野梨子、野榛子等各种野果迎来了成熟的季节,秋果香气直入心底;密林下方,各类野生菌类也在蓬勃生长,大脚菌、千夫头、牛肝菌、九月香等野生山菌,经过炒、煮、炖,变成了一道道美味菜肴;丛林深处,还有黄连、杜仲等数百种药材植物恣意生长,据说是因为在远古时代,神农的药典遗失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