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曾说,万事万物犹如过眼烟云,都会逝去,世间一切,包括人类本身,就像河中的水滴,它们紧密相连,组成了无名的水流,涌向大海。但或许,无名水流的终点,就是我们脑海里那片储满记忆的瀚海。
小时候,每到彝族年时,对于我们而言,最高兴的事莫过于采摘松针了。
采松针虽是个简单的活,但在彝族年中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彝族年的第一天,便要在院里和屋里铺上一层松针,尤其是火塘两旁要铺得厚一些。铺上后,一家老小、亲戚朋友可以在上面屈腿而坐。可以说,松针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年货,大都由小孩一手置办。在彝家,过年若少了松针,就会少了许多过年的气氛,甚至还会被冠以大不敬的头衔。
在彝族人眼里,松树青幽幽,象征着对生命的敬畏;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皮粗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像青松那样有善心。
那时,我家住在海拔三千米的农村,对面的山上就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林。一年四季,松叶常青,即使是寒冬腊月银装素裹,它也不曾凋零。这或许就是彝人选择它的一大原因吧!
如丝的雪花从空中降落,如此小,却又如此得密,给群山披上蝉翼般的白纱。雪丝很细,很绵,像春天飘浮的柳絮,像雾似的雪,像雪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静谧的早晨,望着新年的第一场雪,便满心都会充满了喜悦。彝族年的第一天,一大清早,同村的小伙伴们成群结伴,背上背篼,兴高采烈地朝松树林出发。踩着厚重的雪霜,一股寒意瞬间席卷全身,但这也阻挡不了小伙伴们的热情。如果实在冷得不行了,就望一眼对面葱郁的松树林,一下子好像全身都注满了无限的能量。
好不容易到达了松树林,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小伙伴,趁着大家不注意,猛地一摇晃松树枝,上面那层厚厚的雪霜摆脱了松针的禁锢,在漫天中翩翩起舞,一会儿的工夫,就降临到了我们的脖子上。
“啊……好凉!”我们的叫声震彻山谷,那叫声好似又将松针上面的雪抖落下来了,接踵而来的又是一顿惨叫。
嬉戏结束,紧接着便是采摘松针了。彝族人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在我们眼中,万物皆有生命,都不可践踏。小孩子们出门前,大人们都会再三叮嘱我们不许折断松枝,更不可以用大砍刀砍松树,只可以采摘松针,并且一棵松树上面不许采摘太多,因为大人们觉得要是在每棵松树上面采摘太多的话,松树会枯萎的。
采摘松针时,用事先备好的挂钩轻轻地将松枝勾下来,一个小伙伴负责压低枝条,一个小伙伴负责采摘。就这样两两一组,分成了四五个小组。一会儿的功夫,小伙伴们就都采摘了满满的一背篼松针了。
返程的途中,年纪大点的走在后面,年纪小的自觉地走在前面。但几个调皮鬼老是不肯走在前面,趁大家不注意,一会儿又溜到后面去了。他们溜到后面去,可不是图什么新奇,而是为了干“坏事”。他们总是趁你不注意时,一把抓走你辛辛苦苦采摘的松针,用来互相打闹,或是学着往年大人们在院里铺洒松针的样子,轻轻地将抓来的松针摊敷在路上,玩得不亦乐乎。
回到家中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将满满的一背篼松针倾倒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铺洒摊开,等着大人们来验收我们的战利品。每每这时,我们最渴望得到大人们的鼓励了,即使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你们好棒”也会令我们开心大半天。
还记得有一年,隔壁家小花的母亲随口说了句摘得好少,导致在新年的第一天小花离家出走了。质朴善良的村民们哪里还顾得上过年,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出动了。山谷里,弥漫着大家的喊声。家里的每个角落、村东头的草垛里、荒弃的土坯房里都被寻遍了,但还是没有发现小花的任何踪迹,仿佛人间蒸发了似的。
“姐姐会不会去采松针了?”最后,小花的妹妹不经意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村里跑得最快的几个小伙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径直向对面的松树林跑去。如大家所愿一般,果真在松树林里找到了小花。只见小花的衣兜里、裤兜里塞满了松针,时不时被尖尖的松针刺得蹿跳起来。记得那天,小花的母亲不断地抚摸着小花那双被松针刺满了一个个如针眼般小孔的小手,任由泪水沾满了双颊。
长大后,在家乡,屋前老树叶落成单,从脑海里曾经肉嘟嘟的小脚丫到如今的青丝渐疏。我们背井离乡,独自在异乡追梦。多少年了,都不曾回去过一次年,更别提一起邀约着去村对面的大山里采摘松针了。
在外的这些年,每每一到彝族年时,心里莫名地好想回到彝乡,冲上一杯淡淡苦蕎,听一曲悠悠小曲,缓缓抬头仰望彝乡的蓝天,共奏朝阳初升一曲,共谱其乐融融一章。借日出东方之际,目上一览采摘松针的那群孩子,尽情地感受一把年的味道。
年是什么?
有人说,年就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有人说,年就是一家人围在桌前吃顿团圆饭;也有人说,年就像洋葱,你一片一片将其剥开,终有一片会让你落泪。而于我,年就是采松!
作者简介:肖茂果(1992-),彝族,四川省凉山州人,笔名芒果叔叔。系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南边文化艺术馆小说委员会委员,新华访谈网签约作家,蜀江文学网第三届签约作家,文学小溪签约作家,经典文学网、中华文艺微刊签约诗人,攀枝花文学院刊授学堂学员。作品散见于《攀枝花文学》《情感文学》《作家世界》《蜀江文学报》《硕士博士俱乐部》《四川华西手机报》《南边文艺》《博海书香》《诗歌网》《中国诗歌网》等报刊。
(责任编辑 王瑞锋)
小时候,每到彝族年时,对于我们而言,最高兴的事莫过于采摘松针了。
采松针虽是个简单的活,但在彝族年中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彝族年的第一天,便要在院里和屋里铺上一层松针,尤其是火塘两旁要铺得厚一些。铺上后,一家老小、亲戚朋友可以在上面屈腿而坐。可以说,松针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年货,大都由小孩一手置办。在彝家,过年若少了松针,就会少了许多过年的气氛,甚至还会被冠以大不敬的头衔。
在彝族人眼里,松树青幽幽,象征着对生命的敬畏;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皮粗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像青松那样有善心。
那时,我家住在海拔三千米的农村,对面的山上就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林。一年四季,松叶常青,即使是寒冬腊月银装素裹,它也不曾凋零。这或许就是彝人选择它的一大原因吧!
如丝的雪花从空中降落,如此小,却又如此得密,给群山披上蝉翼般的白纱。雪丝很细,很绵,像春天飘浮的柳絮,像雾似的雪,像雪似的雾,丝丝缕缕缠绵不断。静谧的早晨,望着新年的第一场雪,便满心都会充满了喜悦。彝族年的第一天,一大清早,同村的小伙伴们成群结伴,背上背篼,兴高采烈地朝松树林出发。踩着厚重的雪霜,一股寒意瞬间席卷全身,但这也阻挡不了小伙伴们的热情。如果实在冷得不行了,就望一眼对面葱郁的松树林,一下子好像全身都注满了无限的能量。
好不容易到达了松树林,不知是哪个调皮的小伙伴,趁着大家不注意,猛地一摇晃松树枝,上面那层厚厚的雪霜摆脱了松针的禁锢,在漫天中翩翩起舞,一会儿的工夫,就降临到了我们的脖子上。
“啊……好凉!”我们的叫声震彻山谷,那叫声好似又将松针上面的雪抖落下来了,接踵而来的又是一顿惨叫。
嬉戏结束,紧接着便是采摘松针了。彝族人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在我们眼中,万物皆有生命,都不可践踏。小孩子们出门前,大人们都会再三叮嘱我们不许折断松枝,更不可以用大砍刀砍松树,只可以采摘松针,并且一棵松树上面不许采摘太多,因为大人们觉得要是在每棵松树上面采摘太多的话,松树会枯萎的。
采摘松针时,用事先备好的挂钩轻轻地将松枝勾下来,一个小伙伴负责压低枝条,一个小伙伴负责采摘。就这样两两一组,分成了四五个小组。一会儿的功夫,小伙伴们就都采摘了满满的一背篼松针了。
返程的途中,年纪大点的走在后面,年纪小的自觉地走在前面。但几个调皮鬼老是不肯走在前面,趁大家不注意,一会儿又溜到后面去了。他们溜到后面去,可不是图什么新奇,而是为了干“坏事”。他们总是趁你不注意时,一把抓走你辛辛苦苦采摘的松针,用来互相打闹,或是学着往年大人们在院里铺洒松针的样子,轻轻地将抓来的松针摊敷在路上,玩得不亦乐乎。
回到家中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将满满的一背篼松针倾倒在院子里,小心翼翼地铺洒摊开,等着大人们来验收我们的战利品。每每这时,我们最渴望得到大人们的鼓励了,即使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你们好棒”也会令我们开心大半天。
还记得有一年,隔壁家小花的母亲随口说了句摘得好少,导致在新年的第一天小花离家出走了。质朴善良的村民们哪里还顾得上过年,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出动了。山谷里,弥漫着大家的喊声。家里的每个角落、村东头的草垛里、荒弃的土坯房里都被寻遍了,但还是没有发现小花的任何踪迹,仿佛人间蒸发了似的。
“姐姐会不会去采松针了?”最后,小花的妹妹不经意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村里跑得最快的几个小伙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径直向对面的松树林跑去。如大家所愿一般,果真在松树林里找到了小花。只见小花的衣兜里、裤兜里塞满了松针,时不时被尖尖的松针刺得蹿跳起来。记得那天,小花的母亲不断地抚摸着小花那双被松针刺满了一个个如针眼般小孔的小手,任由泪水沾满了双颊。
长大后,在家乡,屋前老树叶落成单,从脑海里曾经肉嘟嘟的小脚丫到如今的青丝渐疏。我们背井离乡,独自在异乡追梦。多少年了,都不曾回去过一次年,更别提一起邀约着去村对面的大山里采摘松针了。
在外的这些年,每每一到彝族年时,心里莫名地好想回到彝乡,冲上一杯淡淡苦蕎,听一曲悠悠小曲,缓缓抬头仰望彝乡的蓝天,共奏朝阳初升一曲,共谱其乐融融一章。借日出东方之际,目上一览采摘松针的那群孩子,尽情地感受一把年的味道。
年是什么?
有人说,年就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有人说,年就是一家人围在桌前吃顿团圆饭;也有人说,年就像洋葱,你一片一片将其剥开,终有一片会让你落泪。而于我,年就是采松!
作者简介:肖茂果(1992-),彝族,四川省凉山州人,笔名芒果叔叔。系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南边文化艺术馆小说委员会委员,新华访谈网签约作家,蜀江文学网第三届签约作家,文学小溪签约作家,经典文学网、中华文艺微刊签约诗人,攀枝花文学院刊授学堂学员。作品散见于《攀枝花文学》《情感文学》《作家世界》《蜀江文学报》《硕士博士俱乐部》《四川华西手机报》《南边文艺》《博海书香》《诗歌网》《中国诗歌网》等报刊。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