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委书记、县长们的电话号码和每天的行踪,陕西省志丹县的任何人都能轻易获得,其渠道是县委大院的党务公开栏和公示牌—一切都是公开和透明的
在陕西志丹县城,任何人打听县委、县政府在哪条街道上,都会得到准确的回答。并且,被问者在给你指路的同时,可能还会“顺便”告诉你:县委书记祁玉江上午下乡去了,下午在;县长白小平去延安开会了。
县级政府要员的电话和去向,一个普通人可以了如指掌,这在今天的志丹县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但是,在志丹,官民之间的沟通方式,却不仅仅表现在县级官员们对外公开的电话和行踪上。
香烟盒上的官员公开电话
志丹县委大院右侧的党务公开栏,几乎会吸引所有到访者的目光。
一眼望去,20多个公开栏张贴着常委会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决定情况、干部选拔任用办法、人事任用情况、县委常委办公地址和办公电话、县委常委会十条廉政承诺及常委个人承诺等。
一位在香烟盒纸上抄写县级领导电话号码的群众说:“现在,我们找县委领导、向他们反映问题很方便,所有县委领导的办公室房间号、办公电话、分工情况都在这里公布得清清楚楚,再也用不着到处找了。”
县委办公楼的大厅里,公示牌上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其他县委领导的当日工作安排也同样引人注目。
一位来找县委主要领导的群众看到公示牌后,立即转身向外走去。他明白,县上的这一做法不仅让前来办事的人知道书记、县长们当天去向,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来人不白跑、不白等。
“我们这么做,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县委书记祁玉江说:“要真正把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要让群众知道我们每天都在干什么;还要给前来办事的群众开启方便之门,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在不在,什么时候、在哪儿能找到我们。”
“这只是县委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推行事务公开工作的一个部分。不光在县委,县政府办公楼的大厅内,也立有这样一块公示牌,上面公示每位县长当日的工作安排。”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柴志应说,除了党务公开外,志丹县委、县政府还全面推行了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并把“四公开”作为源头治腐和解决信访问题的重要举措,认真接受群众监督。
为了真正把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推动党群、干群关系的进一步融洽,进而实现全县发展环境的大和谐,志丹县不仅公开了县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就连县上的一些决策活动也让普通群众参与进来。
在志丹,来自基层的民意诉求,可以直达县级最高决策层。
对外开放的县委常委会
按照惯例,县委常委会内容一直都是保密的,但自2008年以来,除了党内需要保密的事项以外,志丹县的县委常委会议对新闻单位实行开放,使得县上的决策动态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给全县的广大群众。
该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参会代表和列席人员共300多名,但他们把会场设在了有1000余个席位的宣传文化中心,并把会场向群众开放,使得会场内座无虚席。
同时,通过县城南、北两个广场的大屏幕电视对会议进行实况直播,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了会议当中。
“大事让群众参与,倾听群众意见,再大的难事也能办成。”县长白小平说。
志丹县三马路防洪建设工程全长4.2公里,涉及拆迁户166户,房屋承租人和承包经营人219户,拆迁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难度的确很大。可不办又不行,那可是关系全县安全的大事。
为了确保把好事办好,县上在制订方案时反复调研,最大限度地掌握情况,尽可能兼顾全面,制定拆迁方案。
一部分群众不愿意搬迁,纷纷找领导“说理”。县上领导主动到群众家里了解情况,并进行积极动员。同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又邀请群众到宾馆大会议室进行座谈,现场听取他们的意见。
县上领导从群众的发言中共整理出了九个方面的问题,现场一一向拆迁户做了答复,拆迁户听了非常满意,座谈会后纷纷与县委书记拥抱告别。
由此,志丹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拆迁工程仅用了15天就完成全部任务,166户拆迁户全部主动搬迁,无一人上访,无一人闹事,堪称奇迹。
在采访中,《市民》记者了解到,凡是群众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志丹县各级领导都本着从根本抓矛盾的考虑,想方设法给予彻底解决。他们处理问题的宗旨是“大的方面讲政策,小的方面讲道理,既考虑政策,又照顾情理”。
“当领导的不能怕见百姓”
志丹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
在城镇,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因建设拆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下岗失业等引起的上访人数急剧增加;在农村,由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石油开发征地补偿、外出务工人员承包地划分、村级集体财务管理等方面引发的上访问题也较为突出。
面对信访的群众,县委书记祁玉江说:“我们能坐在办公室里接待群众,那为什么不能下到基层去接待群众呢?群众来一趟县里不容易,领导干部多下基层,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
“当领导的不能怕见老百姓,各级领导的职责就是为群众办事!只要是点名要见我的,工作人员一律不得阻挡,不能让群众吃闭门羹。县上四套班子领导要率先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凡是符合政策的,一定要给老百姓办好。”
2006年8月21日,是志丹县第一个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县委书记祁玉江带头坐镇。此后,每个星期一都有县级领导在信访局接待群众来访,办理时坚持“三个不”原则,即不以“请示”来回避,不用“报告”来敷衍,不拿“研究”来推诿,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问题。几年来,这种县级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
祁玉江有个习惯,每天工作劳累之余,总喜欢到街上散步转转,一些老汉、婆姨、后生、娃娃,都认得这个县委书记,有打招呼的、有过来拉话的、也有上访反映问题的。
如有上访材料,他就接下;没有材料的,他让秘书在本子上记下,并约好时间回话。回到办公室,不管多晚,他都要把材料看了,请来部门负责同志,限时解决问题。
作秀的过不了信访关
书记、县长敞开大门,坐等群众来访,一时被议论纷纷,有人拍手称赞为民办实事,有人怀疑作秀。
有一天,保安镇沙道子村一位名叫王应军的“缠访户”闯进了祁玉江的办公室。
“我来看看,新来的县委书记究竟是不是为民办事的好书记?”祁玉江为他递上一杯热茶,点了一根烟,请他坐下来慢慢说。
看着面带笑容、一点官架子也没有的县委书记,王应军放胆扯开了话题,从干部对他与邻居窑背水道纠纷处理不公,到多年来上市到省进京上访路上的艰难,再到家中的困难一股脑全道了出来。
听完王应军的诉说,祁玉江立即与王应军一同赶到村里,走进王家的窑洞察看情况。八月骄阳似火,祁玉江虽满头大汗,他顾不上这些,立即叫来县乡两级国土、民政、信访等部门干部,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当场重新划定了纠纷双方的庄基地问题。
在具体接访中,他还有个拿手的“绝招”:不管来访群众有多少,不论来访者是喊叫吵闹的、满地打滚儿的,还是哭天喊地的,他总能三言两语打动人心,让来访者露出笑容,不再对立偏激。而更多时候,他总是以真诚待人,哪怕你是个老农民伸出务农后脏兮兮的手来,他都会上前握住和你拉家常,没有一点官架子,真情实意了解情况,认真诚恳解决问题。
他常对县乡各级干部说:“不到万不得已,老百姓谁也不愿意去上访,我们当干部的要主动关心他们,尤其是对有困难的群众。”
“县委书记工作在党的事业最前沿,过不了信访关,如何能做好群众工作?老百姓找你上访是件好事,说明信任你。如果不找你,把矛盾隐患压下来,那时问题就大了。”祁玉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