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后俄罗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综述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xd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主要论述苏联解体后,1990年代至今俄罗斯汉学领域关于中国哲学传统问题的研究。具有欧亚思想意识倾向的后苏联俄罗斯汉学研究,自1990年代起形成了中国文明研究热潮.注重传统遗产的现代意义、中西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与东亚整体发展中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文明形成要素,中国哲学在充满各种思想和潮流对话的世界精神文明进程中,
其他文献
《丝路文明》由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刘进宝教授主编。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位于今天伊朗法尔斯省省会设拉子东北,它被誉为“波斯民族精神的象征”,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大流士一世时代,是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es)举行帝国庆典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波斯坡利斯”源自希腊语,伊朗人称它为“塔赫特·贾姆希德”(Takht-e Jamshid),意思是贾姆希德(古代波斯王)的宫殿波斯波利斯是古代西亚最宏伟奢华的大型宫殿群,虽遭希腊人焚毁,但建筑上仍遗存大量精美的浮雕,尤其是气派宏大的朝贡图像,见证了阿契美尼德王朝曾经四方来朝的帝国气象。
“创新驱动发展”是“一种发展状态(主要驱动力),一种发展方式”。本质上是充分依靠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求发展,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创新”与“包容性创新”是新兴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种形式。处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落后地位的西部农牧区.因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以及绿色发展的系统性,必须在中央政府的统筹下走包容性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以包容性创新推进西部农牧区绿色发展,要把握和处理好当代科技进步提供的发展机遇.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经济和就业增长有效地联系起来。建议中央政府把“西
期刊
期刊
当代文化理论的兴起和流变,不仅是对发达工业社会转型问题的批判回应,而且也是对既有人文社会科学格局的翻新改造.针对西方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向”。当代文化理论提出了颇具整合性和创新性的文化阐释逻辑。围绕着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新社会运动的文化政治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主义,当代文化理论不断地更新社会研究的问题视阀和方法原则。并且呈现出一种跨学科和后学科的理论样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认识范式,当代文化理论尚处在概念方法的资源融合阶段,其自身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之处,其追求的解释力和批判力也有待社会实践的证明
方法论层面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质乃至理论命运的大问题。从19世纪到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方法论变革,由此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每个时期所面临的主要理论困难,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这三次方法论变革,分别是指由马克思所策动的辫证法对经验主义的变革、由卢卡奇所策动的总体性对实证主义的变革以及由柯亨所策动的分析的方法对人本主义的变革。
文章利用中国2009--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了动态空间面板SAR模型和SDM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金融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别研究了传统信贷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对彼此发展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作用。结果表明,传统信贷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具有不同的空间聚集特征。传统信贷业对本地经济和周边经济发展均具有正面促进作用;金融就业聚集本身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作用;传统信贷业可以为其他金融行业发展产生正面的空间溢出作用;证券业和保险业属于竞争关系。
中国古代学术有自己独特的话语形态,其背后隐含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哲学那种主客体二分模式的、对象性和概念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古代学术呈现为一种心物交融、物我一体的,具有直觉性、类比性的被称为“关联性思维”的运思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常常用“体”或“体认”来标示,可以说与西方传统哲学的“认识”或“认知”大异其趣,我们有理由把中国古代学术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称之为“体认认知”。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哲学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反思着自己的传统,对那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新闻学理论创新是时代赋予一代学人的重任。为了顺利地推进创新,有必要在创新的动力牵引、价值目标、路径方法设定等一些基本问题上进一步明确认识。要在实践关怀与理论建构的互动中获得并保持创新的动力,要在基础理论与实务理论的互动中谋求创新的整体性推进,要在引进概念的改造转化与自创内生概念的互动中进行“术语的革命”,要在中国本土价值与全球共同价值的互动中提升创新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