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留给孩子什么样的世界,将取决于我们留给世界什么样的孩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如是说。是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孩子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它的成功与否,是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先决条件。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儿童数量也居世界首位。因此,我国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不仅对未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促进人类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也会产生巨大的深远影响。但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缘何发展为问题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农村外出人口不断增加,他们有的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有的是一方外出,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辈隔代抚养。据统计,在一些边远山区学校留守儿童占到84.5%,随着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进一步扩大,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扩大。他们由于隔代抚养的局限性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调查显示中,有58.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孤僻、内向等性格。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和隔代抚养的局限性使留守儿童在认知、情感、道德、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教育,从而造成学习心理发展上的诸多缺陷。
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智力的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由于隔代抚养的监护人为儿童的祖辈,他们年龄大多在60-75岁,他们中有相当多一部分未受过教育,现有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只能对孩子进行简单的、粗放式教育。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由于老人年龄和自身修养局限,往往对孩子采取一味的呵护和溺爱,把他们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养成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在情感道德上形成一个扭曲的价值观,容不得半点异议。一旦受到伤害便不知所措,就会采取极端行为。近年来不断上升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留守子女所占比例的逐年上升,说明了留守儿童的品德自制力、情感自律能力正不断下降。很多孩子在这种过度的保护、溺爱下养成了任性、冷漠、孤僻、粗暴,缺乏同情心,走上了一条极不健康、危险的人生之路。
二、留守儿童,请让我来关心你
隔代抚养这一特殊现象,在现今中国经济体制下,是难已消停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呢?透过迷雾的阳光何时才能照到那片阴影呢?
做为儿童教育的主体——学校,应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呵护一方纯洁的心灵。学校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温馨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学生所缺失的爱尽可能得到弥补,让他们幼小的心灵能少一些伤害。针对不同心理上、学习上、道德上有障碍、有缺陷的孩子,可采用各种形式进行修正、弥补,解除他们心灵的封冻。读一本有意义的书,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社会力量,可有目的、有针对性引导有缺陷的孩子读一些思想健康、积极,并有教育意义的好书。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事情无论是大是小,只要是有意义的能反映出孩子对自身问题的认识、改正即可。而且大加褒奖,让他们体会一种快乐,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快乐。学校还可利用不同科目的特点,对孩子的学习发展、心理发展、道德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尽量开足课程,开好课程。
老师,人们常把你比做灵魂的工程师。那么面对留守儿童那有缺陷的心理,你怎样来塑造呢?
1、老师应掌握好最关键的法宝——爱。爱的力量是无穷,太阳和北风的故事谁都知道,那我们何不做太阳呢?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虽然是一句朴素的话,但要有多少爱才能支撑,当我们上课时,被调皮孩子气得欲哭无泪;当我们被家长无端责难时,这一句话更显它的沉重,更显它的价值。往往这时,有的老师会产生消极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长都不管,我还管他干什么?但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无愧于我们“老师”这个称号。人孰无过,孩子有问题是正常的,他们缺少的是引导和认识,其实人生不就是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走过来的吗?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
把他们当做我们的亲人,你就会发觉他们的可爱之处,悄悄塞到手中的一颗糖果、讲台上一束怒放的野花。轻轻拉一下你的衣角,那怯怯的笑脸,不正是幼小心灵对爱的渴望吗?在实际行动中,老师应重视细微处,生病时,一句关心的话语;烦闷时,一个平凡的抚慰;系一颗钮扣、一次鞋带,整理一次衣领。每一个平凡都闪现爱的光芒,缺失的爱在这里重现。“老师妈妈”,多么亲切的呼喊,幼小的心灵得到爱的甘泉,它就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2、社会、家庭多方面着手,全方位开展“阳光行动”。关注、关爱留守儿童,是每个公民,是整个社会都应重视的,并确实努力行动起来的一件大事。政府应加大力度,把资金、师资的调配重点偏向边远山区的学校,让他们有精力、有财力支撑一方神圣的教育事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公平、公正的教育。而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与之背道而驰的做法,撤校、并校,什么整合教育资源,搞得不亦乐乎,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达不到师生比1:20的比例,撤!教师缺乏,撤!家境好一点的就到外地上高价学,不好的呢?其结果,失学率大大增加,农村孩子应该享受的平等教育就这样被无情剥夺。他们多么希望教育的阳光能洒遍山村的每个角落!
另外,也可利用社会闲散资源,组织各种帮扶小组,针对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
从家庭方面来看,希望家长在外多和学校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多从心理上、思想上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觉得,还有这一份伟大父爱、母爱在温暖着他们。父母可采用书信、电话等方式和孩子联系,应从物质关心转向精神关心,其实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家长们多付出一点爱,就能让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现象,它正在悄悄的蔓延,谁来关注?如何关注?它要靠我们大家,靠整个社会,携手起来,关心、呵护他们。
一、农村留守儿童缘何发展为问题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农村外出人口不断增加,他们有的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有的是一方外出,把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祖辈隔代抚养。据统计,在一些边远山区学校留守儿童占到84.5%,随着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进一步扩大,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扩大。他们由于隔代抚养的局限性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调查显示中,有58.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孤僻、内向等性格。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和隔代抚养的局限性使留守儿童在认知、情感、道德、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得不到正常的呵护和教育,从而造成学习心理发展上的诸多缺陷。
隔代抚养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智力的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由于隔代抚养的监护人为儿童的祖辈,他们年龄大多在60-75岁,他们中有相当多一部分未受过教育,现有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只能对孩子进行简单的、粗放式教育。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由于老人年龄和自身修养局限,往往对孩子采取一味的呵护和溺爱,把他们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养成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在情感道德上形成一个扭曲的价值观,容不得半点异议。一旦受到伤害便不知所措,就会采取极端行为。近年来不断上升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留守子女所占比例的逐年上升,说明了留守儿童的品德自制力、情感自律能力正不断下降。很多孩子在这种过度的保护、溺爱下养成了任性、冷漠、孤僻、粗暴,缺乏同情心,走上了一条极不健康、危险的人生之路。
二、留守儿童,请让我来关心你
隔代抚养这一特殊现象,在现今中国经济体制下,是难已消停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呢?透过迷雾的阳光何时才能照到那片阴影呢?
做为儿童教育的主体——学校,应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呵护一方纯洁的心灵。学校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温馨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学生所缺失的爱尽可能得到弥补,让他们幼小的心灵能少一些伤害。针对不同心理上、学习上、道德上有障碍、有缺陷的孩子,可采用各种形式进行修正、弥补,解除他们心灵的封冻。读一本有意义的书,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社会力量,可有目的、有针对性引导有缺陷的孩子读一些思想健康、积极,并有教育意义的好书。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事情无论是大是小,只要是有意义的能反映出孩子对自身问题的认识、改正即可。而且大加褒奖,让他们体会一种快乐,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快乐。学校还可利用不同科目的特点,对孩子的学习发展、心理发展、道德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尽量开足课程,开好课程。
老师,人们常把你比做灵魂的工程师。那么面对留守儿童那有缺陷的心理,你怎样来塑造呢?
1、老师应掌握好最关键的法宝——爱。爱的力量是无穷,太阳和北风的故事谁都知道,那我们何不做太阳呢?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虽然是一句朴素的话,但要有多少爱才能支撑,当我们上课时,被调皮孩子气得欲哭无泪;当我们被家长无端责难时,这一句话更显它的沉重,更显它的价值。往往这时,有的老师会产生消极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长都不管,我还管他干什么?但这是不行的,我们要无愧于我们“老师”这个称号。人孰无过,孩子有问题是正常的,他们缺少的是引导和认识,其实人生不就是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走过来的吗?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
把他们当做我们的亲人,你就会发觉他们的可爱之处,悄悄塞到手中的一颗糖果、讲台上一束怒放的野花。轻轻拉一下你的衣角,那怯怯的笑脸,不正是幼小心灵对爱的渴望吗?在实际行动中,老师应重视细微处,生病时,一句关心的话语;烦闷时,一个平凡的抚慰;系一颗钮扣、一次鞋带,整理一次衣领。每一个平凡都闪现爱的光芒,缺失的爱在这里重现。“老师妈妈”,多么亲切的呼喊,幼小的心灵得到爱的甘泉,它就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2、社会、家庭多方面着手,全方位开展“阳光行动”。关注、关爱留守儿童,是每个公民,是整个社会都应重视的,并确实努力行动起来的一件大事。政府应加大力度,把资金、师资的调配重点偏向边远山区的学校,让他们有精力、有财力支撑一方神圣的教育事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公平、公正的教育。而现在有些地方出现与之背道而驰的做法,撤校、并校,什么整合教育资源,搞得不亦乐乎,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达不到师生比1:20的比例,撤!教师缺乏,撤!家境好一点的就到外地上高价学,不好的呢?其结果,失学率大大增加,农村孩子应该享受的平等教育就这样被无情剥夺。他们多么希望教育的阳光能洒遍山村的每个角落!
另外,也可利用社会闲散资源,组织各种帮扶小组,针对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
从家庭方面来看,希望家长在外多和学校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多从心理上、思想上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觉得,还有这一份伟大父爱、母爱在温暖着他们。父母可采用书信、电话等方式和孩子联系,应从物质关心转向精神关心,其实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家长们多付出一点爱,就能让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现象,它正在悄悄的蔓延,谁来关注?如何关注?它要靠我们大家,靠整个社会,携手起来,关心、呵护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