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环境变暖的趋势下,各种极端天气发生增加,暴雨就是其中一种灾害性天气。本文通过对桐庐县气候概况的介绍以及建站以来暴雨资料的分析,揭示了桐庐县暴雨出现的时空变化规律,暴雨灾害的特点及分布,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桐庐县防洪抗灾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暴雨;灾害;分析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理位置界于北纬29?35?~30?05?,东经119?10?~119?58?,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区,呈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特征。地势以东南部最高,西北部居次,中部富春江与分水江两侧为沿江冲积平原。富春江横贯于东南,分水江流经西北,于桐庐镇北汇入钱塘江。两江呈“丁”字形,把全县一分为三。
一、气候概况简介
桐庐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一年四季光、温、水基本同步增减,配合良好,气候资源丰富。影响我县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梅汛期暴雨、短时强对流、大雪、大雾、雷暴等,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占自然灾害90%以上。历年平均气温16.8℃,极端最低气温-10.0℃,极端最高气温41.9℃。平均降水量为1506.7毫米、平均日照总数为1682.0小时。常年6月为梅雨期,降水集中,为一年雨量最多的月份。10月至翌年2月为少雨季节,以12月最少。
二、暴雨的时间分布特征
1.暴雨的特点
暴雨是桐庐县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在我国,很多气象工作者和科学研究者之前都对暴雨的灾害分析有过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暴雨的天气成因和时空分布的研究上,使近几年对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2.降雨等级划分
暴雨一般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属于极端气候事件的一种,并且能够伴随一系列自然灾害,例如: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中国气象上有规定,24小时期间降水量达到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按照降水强度的不同,降水分为以下几种等级:
小雨:1天(或24小时)降雨量小于10mm;中雨:1天(或24小时)降雨量10~25mm; 大雨: 1天(或24小时)降雨量25~50mm;暴雨: 1天(或24小时)降雨量50~100mm;大暴雨: 1天(或24小时)降雨量100~250mm;特大暴雨: 1天(或24小时)降雨量在250mm以上。
3.暴雨时期集中
资料显示,桐庐县暴雨出现最早的月份是在2012年2月6日,日雨量为59.5毫米;最迟出现在2013年12月16日,雨量为50.2毫米,暴雨最集中的时段是在6月~ 9月,大暴雨集中出现在6月梅雨期。
从表1可以看出,1959年~2018年这60年中桐庐县共出现了228次暴雨,年平均暴雨次数为3.8次。其中6月是桐庐县暴雨出现最多的时段,也是大暴雨出现几率最高的,建站以来,6月份大暴雨共出现12次,月降水分布不均匀。
4.暴雨的年际变化特征
桐庐县每年都有暴雨出现,特别是梅汛期,但年际分布极不均匀。从历史资料分析可知,在60年中暴雨出现最多的是1994年,全年共出现了8次,而1976年和2005年则没有出现暴雨。从图1中可以看出,暴雨出现的阶段性也很明显,暴雨多、强度大的年份往往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而暴雨少的年份则易形成干旱。
5.暴雨的持续时间及地域分布特点
桐庐县的暴雨特点是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灾害。暴雨的形成和地形及其有关,桐庐县属浙西北的低山丘陵区,地形非常复杂。主要有两条大的河流,富春江自南向东北穿流过境,分水江由西北向东南曲折径流,于桐庐镇北汇入富春江,两江呈“丁”字形,将全县一分为三。地势以東南部最高,西北部居次,分别由县界向中部富春江和分水江倾斜。
三、暴雨灾害分析及成因分析
以上数据统计表明,桐庐县暴雨或连续暴雨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月和7月(梅汛期)。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降水范围广的连续暴雨和大暴雨,这是引起暴雨洪涝的根本原因。桐庐县历史上有几次大的暴雨过程;1969年的7月5日,由于连续出现强降水(5日109.0毫米,6日66.6毫米),造成洪水泛滥,特别是分水江沿岸山洪暴发,损失惨重。1996年6月30日的“6.30”洪灾,由于连续2天出现大暴雨(30日110.7毫米、7月1日127.6毫米),造成分水江沿岸自“7.5”洪灾以来的又一特大灾害。
一定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下会产生暴雨。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桐庐县暴雨的集中期正是梅汛期和秋汛期。从大暴雨和连续暴雨的情况得出,主要成因有2个:一种是受梅雨风系的影响,这类大暴雨主要出现在梅汛期,占大暴雨和连续暴雨的70%。副热带高压脊在梅汛期稳定在22°N附近,中纬度西风带低值系统移入110°E以东区域而直接造成的。水汽一般自南海或孟加拉湾由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输送至本地。影响桐庐县的暴雨还有台风暴雨,虽然次数少,年际间变率也很大,但台风影响时往往雨量大、并伴有大风等,极易形成山洪暴发,从而造成灾害。从历史资料分析,桐庐县66%的影响台风是有利的,对缓解夏季高温天气旱情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台风影响少,过程时间短,因此灾情也小。
四、结语
桐庐县暴雨发生相对集中,年际变率较大,主要出现在梅汛期,梅汛期由于梅雨锋系影响,易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同时和地理位置也有密切关系。夏秋季台风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暴雨的频繁出现,在防灾减灾工作上应当得到更高的重视。例如加强分水江和富春江两江的综合治理,保护上游和沿岸的植被,畅通河道,做水土保护工作。以提高流域的综合防洪抗灾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文金,郝玲.淮河流域暴雨灾害时空分布及趋势规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
[2]祝启桓,张淑云,顾强民,邬宗汉等.浙江省灾害性天气预报[M].气象出版社,1992.
[3]李春虎.西北干旱暴雨研究综述[J].甘肃气象,2003,21(1):1-7.
关键词:暴雨;灾害;分析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理位置界于北纬29?35?~30?05?,东经119?10?~119?58?,全境东西长约77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区,呈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特征。地势以东南部最高,西北部居次,中部富春江与分水江两侧为沿江冲积平原。富春江横贯于东南,分水江流经西北,于桐庐镇北汇入钱塘江。两江呈“丁”字形,把全县一分为三。
一、气候概况简介
桐庐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一年四季光、温、水基本同步增减,配合良好,气候资源丰富。影响我县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梅汛期暴雨、短时强对流、大雪、大雾、雷暴等,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占自然灾害90%以上。历年平均气温16.8℃,极端最低气温-10.0℃,极端最高气温41.9℃。平均降水量为1506.7毫米、平均日照总数为1682.0小时。常年6月为梅雨期,降水集中,为一年雨量最多的月份。10月至翌年2月为少雨季节,以12月最少。
二、暴雨的时间分布特征
1.暴雨的特点
暴雨是桐庐县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在我国,很多气象工作者和科学研究者之前都对暴雨的灾害分析有过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暴雨的天气成因和时空分布的研究上,使近几年对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
2.降雨等级划分
暴雨一般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属于极端气候事件的一种,并且能够伴随一系列自然灾害,例如: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中国气象上有规定,24小时期间降水量达到50毫米或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按照降水强度的不同,降水分为以下几种等级:
小雨:1天(或24小时)降雨量小于10mm;中雨:1天(或24小时)降雨量10~25mm; 大雨: 1天(或24小时)降雨量25~50mm;暴雨: 1天(或24小时)降雨量50~100mm;大暴雨: 1天(或24小时)降雨量100~250mm;特大暴雨: 1天(或24小时)降雨量在250mm以上。
3.暴雨时期集中
资料显示,桐庐县暴雨出现最早的月份是在2012年2月6日,日雨量为59.5毫米;最迟出现在2013年12月16日,雨量为50.2毫米,暴雨最集中的时段是在6月~ 9月,大暴雨集中出现在6月梅雨期。
从表1可以看出,1959年~2018年这60年中桐庐县共出现了228次暴雨,年平均暴雨次数为3.8次。其中6月是桐庐县暴雨出现最多的时段,也是大暴雨出现几率最高的,建站以来,6月份大暴雨共出现12次,月降水分布不均匀。
4.暴雨的年际变化特征
桐庐县每年都有暴雨出现,特别是梅汛期,但年际分布极不均匀。从历史资料分析可知,在60年中暴雨出现最多的是1994年,全年共出现了8次,而1976年和2005年则没有出现暴雨。从图1中可以看出,暴雨出现的阶段性也很明显,暴雨多、强度大的年份往往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而暴雨少的年份则易形成干旱。
5.暴雨的持续时间及地域分布特点
桐庐县的暴雨特点是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灾害。暴雨的形成和地形及其有关,桐庐县属浙西北的低山丘陵区,地形非常复杂。主要有两条大的河流,富春江自南向东北穿流过境,分水江由西北向东南曲折径流,于桐庐镇北汇入富春江,两江呈“丁”字形,将全县一分为三。地势以東南部最高,西北部居次,分别由县界向中部富春江和分水江倾斜。
三、暴雨灾害分析及成因分析
以上数据统计表明,桐庐县暴雨或连续暴雨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月和7月(梅汛期)。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降水范围广的连续暴雨和大暴雨,这是引起暴雨洪涝的根本原因。桐庐县历史上有几次大的暴雨过程;1969年的7月5日,由于连续出现强降水(5日109.0毫米,6日66.6毫米),造成洪水泛滥,特别是分水江沿岸山洪暴发,损失惨重。1996年6月30日的“6.30”洪灾,由于连续2天出现大暴雨(30日110.7毫米、7月1日127.6毫米),造成分水江沿岸自“7.5”洪灾以来的又一特大灾害。
一定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下会产生暴雨。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桐庐县暴雨的集中期正是梅汛期和秋汛期。从大暴雨和连续暴雨的情况得出,主要成因有2个:一种是受梅雨风系的影响,这类大暴雨主要出现在梅汛期,占大暴雨和连续暴雨的70%。副热带高压脊在梅汛期稳定在22°N附近,中纬度西风带低值系统移入110°E以东区域而直接造成的。水汽一般自南海或孟加拉湾由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输送至本地。影响桐庐县的暴雨还有台风暴雨,虽然次数少,年际间变率也很大,但台风影响时往往雨量大、并伴有大风等,极易形成山洪暴发,从而造成灾害。从历史资料分析,桐庐县66%的影响台风是有利的,对缓解夏季高温天气旱情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台风影响少,过程时间短,因此灾情也小。
四、结语
桐庐县暴雨发生相对集中,年际变率较大,主要出现在梅汛期,梅汛期由于梅雨锋系影响,易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同时和地理位置也有密切关系。夏秋季台风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暴雨的频繁出现,在防灾减灾工作上应当得到更高的重视。例如加强分水江和富春江两江的综合治理,保护上游和沿岸的植被,畅通河道,做水土保护工作。以提高流域的综合防洪抗灾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文金,郝玲.淮河流域暴雨灾害时空分布及趋势规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
[2]祝启桓,张淑云,顾强民,邬宗汉等.浙江省灾害性天气预报[M].气象出版社,1992.
[3]李春虎.西北干旱暴雨研究综述[J].甘肃气象,2003,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