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表,为下阶段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但是,目前学校中主力教师却是在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很难一下子扭转思路,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可以说,十年的新课程改革真正的成效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显著。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的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开发、共同创造课程的过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应及时地认识到这一点,做好自己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的工作目标有了根本性质的转变,不仅仅体现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新课程则强调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当今社会,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聪明选择。
2.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的过程。
21世纪已经过去十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是为追求一张文凭,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帮助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3.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砾;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绝对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所以,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的人。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和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培养。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教学质量的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
课堂教学不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不能让人围着教材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既定的要求。
二、教师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在课程教学层面上也有很多较大的转变。
有效的教学方式必然是围绕学习主体的发展而展开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有效教学的契机,新课标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实践和实施。教师角色在教学层面的转变具体表现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的实施者,课程的评价者。
(1)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的教学需要学校和教师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教科书将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那种单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就想站稳讲台的教师最终会被淘汰出局。所以教师得学会根据自己教学实际,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教师就要成为有心人,广泛涉猎,合理利用资源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发挥作用。
(2)课程的实施者。
新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跑道。在这条跑道上,师生都要参与到开发与建设课程当中去,这促使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的每一次发现都是学生成长的机会,而每一次发现都离不开教师的察言观色,在老师的目光中,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3)课程的评价者。
教师不仅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还应该承担起课程评价者的角色。课程评价是指对已经设计并实施的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出判断,并提出改正意见。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被淡化了,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出来了。讲台是神圣的,因为它担当着培养人的重任。每一个走上讲台的人,就都肩负着这样的重任。如果每个教师都有了这样的一份厚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那么,神圣的讲台就属于每一位教师,而这正是教育的春天。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想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需要一代代教育者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基础教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更需要我们全身心的研究和投入,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必须实现由传统角色向新角色的转变,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和教育的价值。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的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开发、共同创造课程的过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应及时地认识到这一点,做好自己角色的转变。
一、教师的工作目标有了根本性质的转变,不仅仅体现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新课程则强调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当今社会,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聪明选择。
2.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的过程。
21世纪已经过去十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是为追求一张文凭,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帮助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3. 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砾;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绝对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所以,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的人。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和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培养。目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教学质量的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
课堂教学不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不能让人围着教材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既定的要求。
二、教师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在课程教学层面上也有很多较大的转变。
有效的教学方式必然是围绕学习主体的发展而展开的,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有效教学的契机,新课标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实践和实施。教师角色在教学层面的转变具体表现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的实施者,课程的评价者。
(1)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的教学需要学校和教师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教科书将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那种单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就想站稳讲台的教师最终会被淘汰出局。所以教师得学会根据自己教学实际,合理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教师就要成为有心人,广泛涉猎,合理利用资源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发挥作用。
(2)课程的实施者。
新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跑道。在这条跑道上,师生都要参与到开发与建设课程当中去,这促使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的每一次发现都是学生成长的机会,而每一次发现都离不开教师的察言观色,在老师的目光中,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3)课程的评价者。
教师不仅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还应该承担起课程评价者的角色。课程评价是指对已经设计并实施的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出判断,并提出改正意见。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被淡化了,而是以另一种形式体现出来了。讲台是神圣的,因为它担当着培养人的重任。每一个走上讲台的人,就都肩负着这样的重任。如果每个教师都有了这样的一份厚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那么,神圣的讲台就属于每一位教师,而这正是教育的春天。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想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需要一代代教育者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基础教育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更需要我们全身心的研究和投入,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必须实现由传统角色向新角色的转变,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和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