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中产阶层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困境分析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社会,女性逐渐在公共领域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创造更大的价值,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角色分工模式似乎在消解。但事实上,对于大部分中产阶层双薪家庭而言,模式更多变成了已婚职业女性既要在工作中有所成就,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又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庭劳务和精神负担,即陷入了工作——家庭的冲突困境。而冲突的原因则是:传统性别分工观念的影响、当代社会宣传(影视剧对女性家庭社会角色定位)的强化等。工作——家庭冲突产生的后果是:夫妻矛盾激化进而导致婚姻的破裂;76%的适婚青年有恐婚心理;对社会的人口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产生消极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快性别观念的转型,强调男性和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平衡和平等,解决或缓解职业女性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困境。
  关键词:工作——家庭冲突;性别角色;性别分工;中产阶级;职业女性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6-0032-04
  新冠疫情期间,有很多医护人员选择奔赴抗疫一线,而其中援鄂的女性工作者达到了70%以上。在一个流传度较广的视频中,丈夫在送别妻子时,许下“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承诺的场景,引发了一定的社会讨论。在前路未卜的分别中,这种承诺显然具有重要意义,它可能让很多人动容,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位丈夫的认知中,他包揽家务似乎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补偿或“奖励”,换言之,做家务本身不是他的本职工作,而是他妻子的。在更多的视频中,还可以看到援鄂母亲面对孩子和其他家人流泪、表达愧疚的画面。这些女性医护工作者奋战在工作岗位的时候,还要承担自己无法履行“母职”或“妻职”的痛苦和焦虑。这只是女性在面临工作家庭,或者说是工作角色身份和家庭赋予其角色身份矛盾的一个缩影。疫情期间,大部分人居家隔离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
  到了家庭生活中,而通过媒体报道和相关统计以及大众在社公共社交平台的倾诉,可以明显地看出,女性总体而言还是承担了更多的家庭劳务。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下中国,职业女性面临的困境除了在招聘、竞争中可能存在的行业性别歧视,很大一部分还来自对于调和家庭和工作冲突的困难。而这种困境可能对女性工作家庭以及女性自身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将通过使用相关概念,考察当代中国中产阶级职业女性工作——家庭紧张的基本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当代女性青年恐婚恐育者增多这一趋势来阐述其影响。
  一、当代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现状
  在进行现状考察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对象以及相关概念。本文选择的考察对象为中产阶级双职工家庭中的职业女性。在一般意义上,属于中产阶层的公民多指从事脑力劳动或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的公民。很多性别家庭研究着眼于低收入群体或者社会低层群体,如农村女性或农民工女性,在当代中国这一群体中的性别不平等是显性的,女性受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影响和约束也是明显的,因为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引人注目的。而中产阶层的女性一般被认为接受了先进的性别观念和相关教育,因而自主性较强,婚姻家庭生活中与男性地位更加相近且较少受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约束。事实上,这一个阶层的女性以及其配偶、其他家庭成员并不能保证都持有所谓先进的性别观念和家庭观念,同时女性争取独立的资本——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和收入(为家庭进行物质价值贡献)实际上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其履行被期望的母职或妻职,这就导致了这一部分女性的痛苦。而职业女性(Career Women)这个词从定义上即可看出,她们被要求既在职场上要承受和男同事同等的压力并展开竞争,回家后又要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这种生活其实是女性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和途径,不可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给女性带来了满足,而同时又不可避免地构成了对女性生活的限制。这就导致了工作——家庭冲突的存在。这个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开始被西方学者关注,KAHN,WOLEF和ROSENTHAL等人对工作——家庭冲突进行了初步定义和解释,认为这种冲突来自工作——家庭不相容而形成的角色间压力。之后有学者提出了工作——家庭冲突的发展理论,基于两性不同的成长模式和环境、社会对于两性的不同期望以及不同生命阶段中的工作——家庭角色对冲突进行了动态分析。GREENHAUS和BEUTELL提出一般存在三种形式的冲突,即时间冲突、压力冲突和行为冲突。与此相关的、类似的概念还有工作——家庭角色紧张、工作——家庭不兼容,等等。
  在传统的观念中,男性被期待物质上的成功,女性更多被期待扮演好照顾者的角色。这出现了性别分工的概念。布迪厄在《男性统治》中提出,性别分工被纳入维持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的生产活动分工中,这种分工渗透着男性的统治,女性被安排接受这种分工。而在当代社会,人们在社会性别角色中进行跨界和流动是常态,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一个具体的表现是,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女性也被期待为家庭带来较大的物质收获,而同时其“照顾者”的角色期望并没有因此而大幅下降。这通常是女性在工作——家庭冲突中更加举步维艰的原因,即当代已经组建家庭的职业女性事实上是在承担两种在从前分别作为两种不相重合的社会分工责任。女性一方面被要求在公共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一方面家庭对其的需要程度总的来说要大于男性,当代虽然“丧偶式育儿”等现象也逐渐被人重视,男性也更多地被要求在履行物质提供者责任后的家庭角色的回归。但是男性事实上还没达到与女性承担的家庭责任相平衡的地步。男性的价值总的来说更倾向于表现在其在公共领域的成功,一个家庭中女性经常被丈夫、孩子等理所当然地看作维系家庭的纽带,因此当女人的價值退回于家庭时,才被认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女性,当其因为将更多精力投放在事业中而忽视了家庭生活时,其受到的指责要比男性更多。
  联合国妇女署发布的《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性别平等》报告显示,对无酬劳照料劳动的低估加剧了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笔者认为,女性在家庭中的劳作事实上可分为两种,即显性操劳以及隐性操劳。笔者将自己做家务,如洗衣服、做饭、洗碗等划为显性操劳,这些主要属于身体上的操劳,需要时间和体力去完成。这可能挤占了妻子或母亲在家中的大部分自由时间。而另一部分,比如担心孩子作业是否完成、交代给丈夫的家务是否完成、晚饭如何做才能做到营养均衡和家人爱吃,等等,主要是精神上的操劳。所以对于大部分女性而言,除了出力之外,还承担着巨大的精神负荷。并不是说中产阶层的男性对于家务完全不负责任,通过观察以及一定的资料分析,可以发现这个阶层的男性因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而且并非完全处于传统的两性分工观念的影响下,因而也会承担家务。但总的来讲,女性依旧为主力。而在隐性操劳模块,很多中产阶层家庭根据所谓的性别特征所采取的“大事男性决定,小事女性决定”的模式将生活琐事推给了女性,女性需要进行日常决策和操劳,并被认为是合理的,这导致了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任务的碎片化和零散化,具有占用时间长和日常性的特点。而隐性操劳是经常被忽视的,即会出现看起来男性做的家务更多而女性依旧觉得比男性更加操劳的情况,女性更多会出现分身乏术的情况。   除了日常的操劳导致的工作——家庭冲突外,女性作为能生育的性别还面临着怀孕、生产等导致的冲突。拥有孩子现在仍是大部分中产阶层家庭的普遍需求,而女性生理决定其生育的黄金年龄事实上常与工作的黄金年龄相冲突,而不可抗拒的生理原因使得职业女性无法做到二者兼顾,生育即意味着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而这对其本身以及其工作单位的聘用者而言都是一个影响较大的事情。这导致了很多工作单位在招聘时会注重女性应聘者的年龄、婚姻状态以及生育状态,虽然现在工作领域的性别歧视是被明确禁止的,但是事实上这种因生育带来的问题依旧在考虑范围内。女性因为怀孕与生产被迫离开工作岗位一段时间,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这一段时间的缺席可能给其今后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当代中国的中产阶层职业女性而言,工作——家庭冲突是很难避免的。下文中笔者将简要分析这种冲突的产生和在当代一定程度上被加强的原因。
  二、当下存在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性别分工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两性关系认知中,由小农经济基础构建的社会性别观念多为主从型,男女在爱情和婚姻中长期处于不平等地位,男性倾向于扮演主导者角色,女性多扮演附属角色,男性为家庭的供养人,女性扮演家庭主妇和家庭照料者的角色。女性对于关怀和私人关系的取向被认为是女性的先天特征。如CINAMON,RICH.Y针对工作——家庭冲突的性别差异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符合家庭类型,男性比女性更符合工作类型。这也是最初男女社会分工不同之所以出现的原因,即男性和女性有性别固有差异。但不可忽视,性别的社会性构建在女性被要求家庭回归的角色期望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两性在就业领域以及职位等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尤其是中产阶层女性的充分就业为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分工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前提。但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并未得到彻底扬弃,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中国大多数家庭处在传统型家庭和平等型家庭之间的状态。
  传统的性别分工对女性的要求主要在于“宜室宜家”,女性作为一个家庭中的妻子和母亲,其家庭角色和价值往往超过了其个人本身作为个体的价值。处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母子关系甚至父子关系等都被划归为女性需要关注和维持的范畴之内,女性需要按照文化“规定”的妻子或母亲的形象去进行角色扮演,其除了工作以外的生活重心似乎就是家庭,只有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关系,才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女性。很多职业女性尝试打破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经常会受到来自长辈,尤其是男方长辈以及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每個成功男人身后有一个女人”是被广泛认可的,而反过来成功女性身后的男性却被定义为无能。同时,双职工家庭中男性比女性收入高被认为是正常的模式,而男性如果是家务的承包者则会被评价为没有男性气概。因此,出于男性自尊以及对社会性别分工观念的迎合,男性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保持其地位和所谓的男性气质,而女性因而又实际上陷入了类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中。
  (二)当代社会宣传的强化
  当代虽然在整体上倡导男女平等,提倡新型的家庭分工模式,但是在对社会文化宣传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在媒体、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广告中,其赋予两性的角色还是更多地迎合了传统的角色期望。在大多数洗衣粉、晾衣架、奶粉、儿童玩具等广告中,代言人多为女性,且以母亲和妻子的形象出现,即使用上述家庭产品的群体被自然规定为女性。这无疑默认了女性在管理家庭方面是主要的责任承担者,同时通过广告传播在潜移默化中为广告受众强调这种性别分工。受众可能不会去特别注意或者将其作为论据与配偶争辩,但是不可否认较多的人会受到影响。
  在当代流行的影视作品中,描述年轻一代青年男女恋爱状态的作品对于青年爱情的刻画较多采用平等的性别观念,但是经常被观众忽视的是男主或女主的家庭,即其父母的存在模式。一般而言,在大多数的青春剧中,母亲依旧扮演传统的角色,相夫教子,且经常以戴着围裙、为主角做饭、操心主角情感发展以及生活的形象出现。而观众常常是默认了这种母亲形象,而不去考虑母亲的工作或者其个人生活,等等。但是并非不存在切入痛点的影视作品,笔者所知道的2018年上映的讲述在家庭与事业中艰难维持平衡的现代女性的电影——《找到你》,即向观众展示了职业女性面对家庭和生活双方面的压力时难以平衡进而走向几近崩溃的过程。影片中主要男性亦为中产阶层,符合接受高等教育、有较高收入工作的标准,但是对家庭责任一直处于放手和逃避的状态下,而女性不想放弃家庭和孩子,只好苦苦维持。然而这部影片上映后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反响,与其同期的喜剧电影、动作电影等相比,几乎鲜为人知。
  除此之外,儿童教育中也常常出现性别刻板印象,以及传统的性别分工,如儿童在识字或者认知社会的初级阶段,辅助学习的图画、故事或视频中,警察、医生等通常表现为男性,家庭成员中父亲的角色很多为西装革履的职业男性,而母亲、祖母等的角色多与做家务、买菜等关联。这些都会影响儿童性别分工观念的形成,加强刻板印象,加剧未来其家庭中女性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
  三、工作——家庭冲突产生的影响
  之所以要考察当代女性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主要在于其产生的后果或影响。男性对女性面临冲突困境的低估和不理解以及性别交流普遍存在的障碍容易导致夫妻矛盾的产生,这种矛盾可能从日常琐事的冲突激化为针对个人的批判和厌恶,进而导致婚姻的破裂。一方面,女性可能因为无法同时顾及工作和生活导致两方面都出现问题,女性会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可能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女性会指责男性不参与家庭生活中或者没有对其进行体谅,对伴侣产生意见,危及夫妻情感;另一方面,也不乏这种情况存在:女性因为忙于工作和生活而忽略了自身的形象或者生活,且倾向于在公共领域展示优秀的自我而在私人领域以“黄脸婆”的形象出现,而其配偶可能因此对其产生厌倦,乃至发生出轨行为,等等。可以看出,在女性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中,女性本身都是直接受害者。而随着这种问题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冲突不缓解还会对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013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33.2%的单身人士承认自己恐婚,2015年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76%的适婚青年有恐婚心理。当然,婚姻中的暴力问题、出轨问题以及生育问题等也是部分青年产生恐婚心理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存在男性对婚姻产生恐惧。恐婚恐育现象虽然在社会发展中一直存在,但是近年来,具有此观念的适龄年轻女性,尤其是素质较高的职业女性以及潜在的职业女性——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等数量不断增多,已经可以被定性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观念。而这种观念的泛化很大程度上是上文中所考察的这一部分女性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导致的。高素质未婚青年职业女性多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通过了解女性走入婚姻后从女孩到妇女的转变以及女性面临的压力,进而对未来产生恐惧心理,为了不让自己称为被定性的、被性别刻板分工约束的人,索性选择不婚或不育,或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对婚姻有较强的抵触情绪。这对社会的人口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批判持不婚主义观点的女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源头着手,即加快性别观念的转型,强调男性和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平衡和平等,解决或缓解职业女性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困境。
  当然,这种转变并非能一蹴而就,在转型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夫妻雙方的意识,即男性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妻子面临的困难,并主动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共同维系家庭发展,寻找二人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其次是一些家庭开始寻求外部的支持,尤其是在育儿方面,如请家政承担家务、建设社区共同育儿机构等。这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女性从家庭劳作的泥潭中解救出来,但也带来了新的阶层问题。
  参考文献:
  [1] 蔡思茹.社会分层视角下性别角色与工作家庭冲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9.
  [2]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婚姻家庭咨询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 蔡玉萍,彭锢旎.男性妥协——中国的城乡迁移、家庭和性别[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4] 艾华.中国的女性与性相[M].施展,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 米兰达·弗里克,詹妮弗·霍恩斯比.女性主义哲学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7] 晓雪.“80后”“90后”婚恋观调查显示:逾七成青年“恐婚”[N].中国妇女报,2015-05-26.
  [8] 刘志永.李冠文.《婚姻法》视阈下的青年“恐婚”原因与对策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院学报,2016(2).
  作者简介:王诗语(1999—),女,汉族,山东招远人,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女性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其他文献
新冠疫情事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冲击,对于高校而言,虽然借助网络平台仍然能对学生进行课业传授,但学生缺乏实际交流学习的真实感,学生也不便向教师提出课程疑惑,学习难度增加。以贵州财经大学1000名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结合文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收集数据、案例,并根据实际数据和案例,探讨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校存在不重视学生情感教育等问题,诸多心理影响因素中,就业压力最大。应对措施:(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规划职业生涯;(二)尽快开展心理普查工作;(三
摘要: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3年中共中央迁至苏维埃地区,中央领导机构曾长期驻沪,见证了无数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前赴后继的发展历程。发达的内外贸易、强大的工人阶级力量、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完备的城市设施、便利的交通网络等优势,使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共产国际代表把目光聚焦到上海,党中央长期驻扎于上海,正是上海发展过程中种种合力的结果。  关键词:上海;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阿甘本针对意大利政府想象“例外状态”造成“赤裸生命”的现象展开批判。但是,从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不同人群的生命关系和状态可以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例外状态不仅不具备“常态化”的必然性,而且例外状态中的生命也不必然沦为“赤裸生命”,反而从生命类型、生命关系和生命状态三个维度中展现出生命的丰富意涵。尤其是例外状态下的抗疫勇士既不单纯展现为生物性生命,也不呈现出单一的政治性生命,而是一种超越了生物性生命与政治性生命的对立框架,升华为一种精神性价值性生命状态。
摘要:聚焦宁夏脱贫攻坚,已实现深度贫困到消除绝对贫困、苦甲天下到全面小康、贫困样本到典型示范的“三个根本性转变”。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宁夏仍旧面临巩固脱贫攻坚质量,提升脱贫攻坚实效,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也迫切需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手段加以回应。宁夏践行脱贫攻坚,应当把握地方立法护航脱贫攻坚的价值选择、功能定位与动力机制,应当在立法建构与权益维护中发挥法律规范的实效价值,
摘要: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经历了单位制、街居制、社区制的历史沿革。新时代条件下,城市社区治理仍然面临社区治理资源不足、党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的现实问题。完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需要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三社联动”运行机制、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以及法治保障和信息技术支撑机制,从而为规范和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重要制度支撑。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党建引领;制度化  中图
摘要:“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多点发力,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矿区经济发展方式落后、转型困难,污染问题执法不严、监管缺位的情况较为常见,生态文明教育不到位。“十四五”期间,要以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矿区循环经济,完善生态政绩考评激励和自然资源监管制度,以及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等,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
摘要: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虽然面对公安司法机关常态化的严厉打击,但是总体形势依旧不容乐观。这说明片面强调打击和遏制不足以从根源上遏制毒品犯罪的发生。而借助经济学的供需分析和成本——收益模型,在证明这一局限性的同时,也发现了在需求侧遏制毒品犯罪,减少需求以及提高机会成本等思路在应对毒品犯罪时可以起到釜底抽薪之效。  关键词:供需定理;毒品犯罪;机会成本  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着支部班子队伍缺乏专业性,考评机制不健全;组织生活开展形式化,缺乏实效性;支部保障力度不强等问题。而高校学生党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的内涵是:明确建设标准和要点,完善和规范支部工作程序和模式,形成支部工作亮点和品牌,构建“党建引领”长效机制。其基本内容是从组织设置、基本任务、工作机制、组织生活、党支部委员会建设、领导和保障等六个方面展开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建设路径为:(
摘要:苗族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卫生医药科学的瑰宝,其伦理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想,体现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苗族医药起源于古代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治病救人时主张神、药并用,苗族医师常常举行画水、占卜、唤师、采药、谢药等仪式,遵循严格的传承规则以及自身的行为禁忌,并伴有“蚩尤、祝融传授医术”“神农尝百草”的神话。苗族医药伦理思想的内涵表现为:(一)以人为本、敬祖尊师的生命观;(二)巫医合一
摘要:密尔伤害原则形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各领域巨变,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在《论自由》中,密尔提出了闻名于世的伤害原则,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其中,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涉己行为和涉他行为的评判标准,怎样理解伤害的内涵以及伤害原则与功利主义原则是否相悖。从密尔本人的相关论述和上述争议来看,首先,密尔认为只要一个人的选择或言行没有直接地影响到他人,那就仍应属于涉己行为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