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只有借助特定的物质媒介,才能与读者见面,因此在作家和读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存在着除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四要素外的另一要素,即文学媒介。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参与和商业原则的凸现,文学的生产、传播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出现新的媒介载体: “新型文学媒介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社会语境息息相关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产物,给中国当今的文学带来不一样的活力。
关键词:新型文学媒介人;消费文化;市场经济;文化产业;出版
“新型文学媒介人”是消费时代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新出现的供职于文学领域但又区别于传统文学知识分子的,介于作者与出版机构、文学与市场之间的中介人。作为一种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中介,他们从事文学的生产,借助市场营销手段对文学进行包装、营销、推广,甚至是引领和塑造文学风尚。他们深知市场操作规则,游走于文学和市场之间,把文学市场化。比如我国数以万计的文化工作室、文化公司等等,为我国的文学市场增添了新的气息。
一、“新型文学媒介人”产生的可能性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的盛行,让文学逐渐市场化与商业化,文学的商品属性渐趋凸显;另外,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影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兴盛,这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为“新型文学媒介人”的产生提供了机遇与空间。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文学市场化转型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诸种变化,为消费主义的到来提供了合法性的生存空间。
在这种社会大趋势的推动下,文学创作也“告别了以往纯粹的精英主义写作,逐渐步入了消费主义的现实伦理之中。”创作者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遵照市场规律,创作满足市场需求的作品以获得经济收益,文学的商品属性越来越凸显,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是文学市场的主要消费者。
(二)文化产业的繁荣,人才教育机制出新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作为文化产业核心企业层的文学生产也顺应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近年来,文学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商品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很快,许多高等学校开始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开始创建文化产业方面的培训班、进修班,为“新型文学媒介人”的培养与壮大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三)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教授提出“媒介即是讯息”的学术命题。当今中国面对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的冲击,以影像艺术为代表的视觉文学正越来越占据优势,因此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电视、电影等电子出版物将文学作品二次出版,真正为这些作品开发各种附属权利的正是“新型文学媒介人”。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了写作者更加自由、公正和广阔平台的网络文学随之兴盛,而这也就为“新型文学媒介人”的产生提供了机遇。
二、“新型文学媒介人”产生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出版体制由原来的国家扶持变成现在的自负盈亏,因此出版商为了提高效益,也越来越倚仗中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规则中,文学的商品属性增强,因此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的今天,作者、出版社、读者都需要一个中介来为自己服务,把握文学市场动向,实现双向利益,因此,“新型文学媒介人”的产生势在必行。
(一)作者需要“新型文学媒介人”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 “真正的危机不是话语的危机、信念的危机,真正的危机是生存的危机。”他们需要让自己的文学作品走向市场,进入公众视野,才能获得经济收益,才能生存下去。目前,国内有相当一批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如余华、刘恒、池莉、王安忆等等,这些作家苦于市场谈判、出版社的选择他们希望有人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把创作的文学作品送到合适的出版商手中,力争获得最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而对于文学新人来说,则更需要有合适的“伯乐”的赏识。
(二)出版社的发展需要“新型文学媒介人”
随着市场经济规则的介入,出版单位不再是政府统筹的事业单位,它们变成了企业,自负盈亏,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必须主动投入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出版物的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出版物的生产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出版企业为了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则需要一批市场代理人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信息,这也就给“新型文学媒介人”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三)读者需要“新型文学媒介人”
随着市场经济介入文学领域,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受到作者与出版商的重视。在文学市场化的背景下 “新型文学媒介人”可以进行市场调研,为作者提出选题建议和参考。完稿时,又可扮演着编辑的角色,对稿件进行审阅和润色,力求把最完美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在作品发行时,能实施一整套的营销方案,让读者能在文学海洋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
总之, “新型文学媒介人”的存在让作者能够从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获得最大利益,让出版商提高出版价值链各环节的效率、降低成本,让读者能够在众多的文学海洋中挑选合适的作品,利于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因此,“新型文学媒介人”的产生是必要的。
注释:
洪治纲.多元文学的律动:1992-2009[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1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47.
关键词:新型文学媒介人;消费文化;市场经济;文化产业;出版
“新型文学媒介人”是消费时代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新出现的供职于文学领域但又区别于传统文学知识分子的,介于作者与出版机构、文学与市场之间的中介人。作为一种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学中介,他们从事文学的生产,借助市场营销手段对文学进行包装、营销、推广,甚至是引领和塑造文学风尚。他们深知市场操作规则,游走于文学和市场之间,把文学市场化。比如我国数以万计的文化工作室、文化公司等等,为我国的文学市场增添了新的气息。
一、“新型文学媒介人”产生的可能性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的盛行,让文学逐渐市场化与商业化,文学的商品属性渐趋凸显;另外,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影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兴盛,这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为“新型文学媒介人”的产生提供了机遇与空间。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文学市场化转型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诸种变化,为消费主义的到来提供了合法性的生存空间。
在这种社会大趋势的推动下,文学创作也“告别了以往纯粹的精英主义写作,逐渐步入了消费主义的现实伦理之中。”创作者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遵照市场规律,创作满足市场需求的作品以获得经济收益,文学的商品属性越来越凸显,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是文学市场的主要消费者。
(二)文化产业的繁荣,人才教育机制出新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作为文化产业核心企业层的文学生产也顺应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近年来,文学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商品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很快,许多高等学校开始建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开始创建文化产业方面的培训班、进修班,为“新型文学媒介人”的培养与壮大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三)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教授提出“媒介即是讯息”的学术命题。当今中国面对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的冲击,以影像艺术为代表的视觉文学正越来越占据优势,因此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电视、电影等电子出版物将文学作品二次出版,真正为这些作品开发各种附属权利的正是“新型文学媒介人”。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了写作者更加自由、公正和广阔平台的网络文学随之兴盛,而这也就为“新型文学媒介人”的产生提供了机遇。
二、“新型文学媒介人”产生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出版体制由原来的国家扶持变成现在的自负盈亏,因此出版商为了提高效益,也越来越倚仗中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规则中,文学的商品属性增强,因此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的今天,作者、出版社、读者都需要一个中介来为自己服务,把握文学市场动向,实现双向利益,因此,“新型文学媒介人”的产生势在必行。
(一)作者需要“新型文学媒介人”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 “真正的危机不是话语的危机、信念的危机,真正的危机是生存的危机。”他们需要让自己的文学作品走向市场,进入公众视野,才能获得经济收益,才能生存下去。目前,国内有相当一批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如余华、刘恒、池莉、王安忆等等,这些作家苦于市场谈判、出版社的选择他们希望有人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把创作的文学作品送到合适的出版商手中,力争获得最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而对于文学新人来说,则更需要有合适的“伯乐”的赏识。
(二)出版社的发展需要“新型文学媒介人”
随着市场经济规则的介入,出版单位不再是政府统筹的事业单位,它们变成了企业,自负盈亏,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必须主动投入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出版物的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出版物的生产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出版企业为了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则需要一批市场代理人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信息,这也就给“新型文学媒介人”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三)读者需要“新型文学媒介人”
随着市场经济介入文学领域,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受到作者与出版商的重视。在文学市场化的背景下 “新型文学媒介人”可以进行市场调研,为作者提出选题建议和参考。完稿时,又可扮演着编辑的角色,对稿件进行审阅和润色,力求把最完美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在作品发行时,能实施一整套的营销方案,让读者能在文学海洋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
总之, “新型文学媒介人”的存在让作者能够从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获得最大利益,让出版商提高出版价值链各环节的效率、降低成本,让读者能够在众多的文学海洋中挑选合适的作品,利于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因此,“新型文学媒介人”的产生是必要的。
注释:
洪治纲.多元文学的律动:1992-2009[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1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