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需要新的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力库和人才库正是最佳选择。鉴于此,本文将对珠海非遗三灶民歌与珠海艺术职业学院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其他地区的非遗保护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传承 可行性 实施路径
一、三灶民歌传承和发展现状
三灶民歌是珠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形式,它历史悠久、內容丰富,并入选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虽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对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但是从整体来看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后继无人。老艺人日渐衰老,年轻人则因为学习三灶民歌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而敬而远之。因此,尽快培养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专业人才队伍,成了三灶民歌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三灶民歌进校园的可行性
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独具优势,因此将三灶民歌引入校园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首先,这有利于三灶民歌自身的传承。“非遗的教育传承是今后非遗发展的主要工作,高等教育肩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义务和责任,是非遗教育传承的重要载体。”[1]当下的三灶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而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普遍具有音乐知识和技能,正是学习三灶民歌的最佳人选。并且高校教师可以将三灶民歌作为科研项目,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中。目前,已有多家高校在三灶民歌的科研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这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就业和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三灶民歌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扩展,而且可以在毕业后投身到与三灶民歌相关的活动中去,不仅可以顺利就业,更为个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三灶民歌进校园的实施路径
(一)确立教学目标
将一项新的教学资源引入教学中后,首先要予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来看,应该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喜欢和热爱三灶民歌,掌握三灶民歌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能够从事理论研究、声乐演唱的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从文化、技艺和实践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文化是指对三灶民歌的起源发展、民俗背景、艺术风格等进行全面学习;技艺是指对三灶民歌演唱技巧的学习,以熟练演唱多首三灶民歌为目标;实践则是要积极参与到各类三灶民歌的实践活动中来,除了让自身得到充分的锻炼外,也使三灶民歌得到新的宣传和推广。
(二)科学选择内容
面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三灶民歌,在引进校园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不能照单全收,而要经过仔细与科学的选择。对此,要从取舍和创新两个角度入手,要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适宜性的曲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创新是指按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对三灶民歌的丰富和扩展。
(三)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多采用“讲述+示范”的单一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虽然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学效果却十分有限,所以要以全新的形式学习三灶民歌。例如工作室模式。学校可以将一些三灶民歌的老艺人请进学校,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三灶民歌工作室,除了开展日常教学外,工作室还面向社会,使群众积极参与到各类演出活动中来,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推动三灶民歌的传播。又如情境教学模式,三灶民歌是珠海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因此学习三灶民歌的一个重点就是对情境的还原和复现,以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只有对现有的模式进行革新,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帮助与扶持下,包括三灶民歌在内的各类非遗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为了使现有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深化,还应该继续探索新的路径。“广东省各高校有责任与义务承担起本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任务,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校传承新模式。”[2]通过非遗进校园,不仅可以培养新的传承人,而且还可以推动学生就业和学生的转型发展,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特别是学校方面,要认识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将更多非遗请进校园,彰显出高校对文化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乾坤.地方高校设立音乐非遗专业的政策与措施研究[J].当代音乐,2017(10).
[2]胡远慧.广东省音乐类非遗在高校中保护与传承的研究[J].当代音乐,2018(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度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民歌进校园’为例”(项目编号:gdwh2018yb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立艳,女,珠海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及教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校传承 可行性 实施路径
一、三灶民歌传承和发展现状
三灶民歌是珠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形式,它历史悠久、內容丰富,并入选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虽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对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但是从整体来看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后继无人。老艺人日渐衰老,年轻人则因为学习三灶民歌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而敬而远之。因此,尽快培养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专业人才队伍,成了三灶民歌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三灶民歌进校园的可行性
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独具优势,因此将三灶民歌引入校园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首先,这有利于三灶民歌自身的传承。“非遗的教育传承是今后非遗发展的主要工作,高等教育肩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义务和责任,是非遗教育传承的重要载体。”[1]当下的三灶民歌在传承和发展中,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而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普遍具有音乐知识和技能,正是学习三灶民歌的最佳人选。并且高校教师可以将三灶民歌作为科研项目,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中。目前,已有多家高校在三灶民歌的科研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这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就业和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对三灶民歌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扩展,而且可以在毕业后投身到与三灶民歌相关的活动中去,不仅可以顺利就业,更为个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三灶民歌进校园的实施路径
(一)确立教学目标
将一项新的教学资源引入教学中后,首先要予以明确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来看,应该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喜欢和热爱三灶民歌,掌握三灶民歌理论知识和演唱技能,能够从事理论研究、声乐演唱的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从文化、技艺和实践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文化是指对三灶民歌的起源发展、民俗背景、艺术风格等进行全面学习;技艺是指对三灶民歌演唱技巧的学习,以熟练演唱多首三灶民歌为目标;实践则是要积极参与到各类三灶民歌的实践活动中来,除了让自身得到充分的锻炼外,也使三灶民歌得到新的宣传和推广。
(二)科学选择内容
面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三灶民歌,在引进校园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不能照单全收,而要经过仔细与科学的选择。对此,要从取舍和创新两个角度入手,要选择那些最具代表性、适宜性的曲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学习。创新是指按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对三灶民歌的丰富和扩展。
(三)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多采用“讲述+示范”的单一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虽然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教学效果却十分有限,所以要以全新的形式学习三灶民歌。例如工作室模式。学校可以将一些三灶民歌的老艺人请进学校,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三灶民歌工作室,除了开展日常教学外,工作室还面向社会,使群众积极参与到各类演出活动中来,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推动三灶民歌的传播。又如情境教学模式,三灶民歌是珠海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因此学习三灶民歌的一个重点就是对情境的还原和复现,以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只有对现有的模式进行革新,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帮助与扶持下,包括三灶民歌在内的各类非遗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为了使现有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深化,还应该继续探索新的路径。“广东省各高校有责任与义务承担起本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任务,探索切实可行的高校传承新模式。”[2]通过非遗进校园,不仅可以培养新的传承人,而且还可以推动学生就业和学生的转型发展,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结果。特别是学校方面,要认识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将更多非遗请进校园,彰显出高校对文化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乾坤.地方高校设立音乐非遗专业的政策与措施研究[J].当代音乐,2017(10).
[2]胡远慧.广东省音乐类非遗在高校中保护与传承的研究[J].当代音乐,2018(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度高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民歌进校园’为例”(项目编号:gdwh2018yb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立艳,女,珠海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及教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