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

来源 :经济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bitw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旅游供需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旅游发展划分为观光旅游主导阶段(1978-1988年)、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1989-1998年)、旅游日常化阶段(1999-2012年)、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等四个阶段.在观光旅游主导阶段,中国旅游地理学紧密围绕关键现实问题,探寻观光旅游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产业实践,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旅游供需多元化阶段,部分新兴产品的开发建设问题得到较好的理论回应,但没能构建一个旅游地空间竞合的系统理论;在旅游日常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成为单一领域的专家,推动学科的深化和细化研究,但对宏观复杂非线性问题,却无法进行有效的学术应对;在旅游供给侧改革阶段,不少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综合性的可持续旅游研究开始出现,对旅游地理学新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的讨论日益增多,但迄今尚未在更加系统而全局的视野中建立真正的科学问题体系,并针对科学问题系统性地探寻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认为,十分必要群策群力地梳理旅游地理学科学问题体系、探寻有效方法、开展协同研究;应尽快解决过去遗留的理论问题,做好应对未来变化的准备.
其他文献
两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大国家战略的枢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处理好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推动西北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围绕大保护,建立“一廊五区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围绕大开发,形成“两横两纵四区四群多点”的区域经济布局;围绕大开放,构建“三重开放、两带引领”的互动合作格局;围绕人地协调,探索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关键
文章回顾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的学科传承与发展,分析面向国家战略与学科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领域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社会影响,梳理有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实践应用、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与国际合作研究进展.未来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应与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相呼应,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创新发展乡村地域系统与城乡融合系统理论,服务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个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并为有效防范和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做出反思,为“后疫情”时代的
公共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提升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中部六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医疗卫生服务三个方面构建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指标体系,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①中部地区公共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总体水平偏低,地域不平衡性明显和均等化程度较低,总体表现东南强西北弱的态势.②六省内部各地区在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多样,呈现出不同的梯度或局部集中连片
科学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保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流域安全,需要在生态安全基础上对其不同地域空间进行合理功能定位,探索建立分区分级分类调控的新体系.通过构建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维度的指标体系,使用SPSS聚类分析,对黄河流域91个地市、739个区县进行功能的分区、分级、分类识别和调控方向分析,结果如下:①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粮食生产和资源储存三大功能,使川单位生态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以及采矿业从业人数占比进行分区,可以划分为粮食生产区、资源储藏区和生态保护区.②从经济功能入手,使用经济和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