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業发展,通过优化政策、培育主体、融通要素、强化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系统,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和促进广大中小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当前,重庆正在加快构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迫切需要。
构建梯度培育机制,分层分类壮大优质中小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十四五”期间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重庆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18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9家,正在加快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
构建优质企业培育机制,需要强化对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分级培育,紧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这一主线,支持各区县早谋划、早培育,丰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挥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助推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发展成为“小巨人”企业。支持“小巨人”企业持续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巩固和提升市场占有率,确保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相应的市场地位。
加强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在继续做好财税政策“减法”的同时,着力在“加法”上取得突破。目前,重庆正在制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将遴选百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需要推动相关政策长期稳定实施,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加速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支持其围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以及重庆市33条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攻关,重点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产品。
同时,要积极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浪潮,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行动,助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赋能。
完善服务体系,提供精准服务
中小企业个性化服务需求日益增多,新一轮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服务供给和需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实现做精做强做大,尤其需要精准服务、精准护航。
要进一步完善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服务重点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服务规范、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完善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品牌提升、上市辅导、权益维护、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精准服务。
要加大宣传推广,发布典型案例,归纳成长路径,总结推广经验,开展优秀中小企业和企业家评比,持续营造鼓励创新、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强化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链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虽然较其他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要实现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关方面提供高效精准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进一步缓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鼓励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多元化发展,鼓励支持企业上市培育。“一对一”开展上市培育辅导服务,制订“一企一策”发展方案。
要组织开展投融资对接及项目路演,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性引导基金支持,引导各类投融资机构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直接投资规模。
同时,要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增强防范化解风险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强化产业协同,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专精特新”企业“小而尖”、“小而专”,长期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具有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是打造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大中小融通发展产业生态的关键环节。
要加大支持产业链协作配套力度,支持领军企业、“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享创新资源,联合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等,推动在产业链重要环节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要依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和示范应用。通过强化产业协同,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创新产业生态。
(作者系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构建梯度培育机制,分层分类壮大优质中小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十四五”期间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重庆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18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9家,正在加快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
构建优质企业培育机制,需要强化对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分级培育,紧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这一主线,支持各区县早谋划、早培育,丰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挥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助推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发展成为“小巨人”企业。支持“小巨人”企业持续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巩固和提升市场占有率,确保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相应的市场地位。
加强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在继续做好财税政策“减法”的同时,着力在“加法”上取得突破。目前,重庆正在制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将遴选百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需要推动相关政策长期稳定实施,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公共服务等资源要素加速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支持其围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以及重庆市33条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攻关,重点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产品。
同时,要积极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浪潮,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行动,助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赋能。
完善服务体系,提供精准服务
中小企业个性化服务需求日益增多,新一轮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服务供给和需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实现做精做强做大,尤其需要精准服务、精准护航。
要进一步完善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服务重点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服务规范、服务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完善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品牌提升、上市辅导、权益维护、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精准服务。
要加大宣传推广,发布典型案例,归纳成长路径,总结推广经验,开展优秀中小企业和企业家评比,持续营造鼓励创新、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强化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链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虽然较其他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要实现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关方面提供高效精准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进一步缓解“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鼓励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多元化发展,鼓励支持企业上市培育。“一对一”开展上市培育辅导服务,制订“一企一策”发展方案。
要组织开展投融资对接及项目路演,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性引导基金支持,引导各类投融资机构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直接投资规模。
同时,要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治理,增强防范化解风险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强化产业协同,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专精特新”企业“小而尖”、“小而专”,长期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具有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是打造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大中小融通发展产业生态的关键环节。
要加大支持产业链协作配套力度,支持领军企业、“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享创新资源,联合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等,推动在产业链重要环节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要依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和示范应用。通过强化产业协同,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创新产业生态。
(作者系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