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讨论构建以教师发展为中心,以教学激励为动力,以指导服务为保障的教师教学评价模型,并结合信息技术中的网络社区、资料共享、信息展示等,全方位的、动态的、综合性的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构建具有人性化、多元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体系,实现教师“乐于教、精于教”的和谐局面。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学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8-0020-02
一、引言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与评价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西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30年的发展历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在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别的分支,在生源危机、生源质量下降,但又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标准下,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结果基本都与职称晋升相关,这种基于结果的教学激励受益人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类教师,且激励方式单一。建立有效教学激励机制,以过程激励、分层次激励和多样化激励相结合,彰显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目前国内教学评价方式虽多种多样,但体系总体趋于一致,即在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等方面主要体现为“单向、静态、任务型”等特点。虽然部分院校开始采取网络信息化模式进行教学评价。但由于教学评价理论与网络信息化技术不能有效结合,导致大部分教学评价信息软件只是实现了简单的、机械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如:网络问卷、网上评分等功能,这些只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二、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难以测量性、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所以高校要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其主要途径是激发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的要素构成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之一。教学管理人员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中起决策和执行作用。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最终保证。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的要素构成可以从主体性要素与关系性要素两个方面分析,主体性要素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关系性要素包括评价考核保障、分配机制和动力机制。
(二)建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的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必须以教师发展为中心,构建具有人性化、多元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的体系。该体系建立的原则有: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2.行政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4.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评价原则。5.坚持及时反馈原则。6.坚持教学资源分享原则。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
根据上述六大原则,构建全程监控、全员参与、全面保障,多层面、多元化,融“学校、企业、专业机构”三方评价机制为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并根据体系运行需求,建立“12345”实施系统。
“1”是指融督与导相结合的“教”“学”“管”一体化监控。督与导相结合是指监控方的角色定位以及监控过程中的方法。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思想,高职院教学质量监控应全面覆盖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和环节。在对各个影响因素和环节的监控过程中,“督”仅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导”,即对被监控方提供建议和帮助,协助监控对象的不断改进。
“2”是指采取日常督导监控和专项督导监控双轨制模式运行。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是监控的重要方面,需要进行跟踪观察和跟踪评价,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将质量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在日常督导监控和专项督导监控双轨制的运行下,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环节都分类别分层次做到了监控,使得全程监控、全员参与、全面保障,多层面、多元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3”是指运行学校、企业、专业机构三方信息收集、实时反馈、和过程性评价。信息收集、反馈和评价工作是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得以实现闭环的关键。
“4”主要是指实施教学监控过程中的预先监控、过程监控、结果监控和改进监控四个阶段。预先监控是对基本教学设施、系部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计划等的监控。过程监控则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和各类环节情况的监控。结果监控指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检查、评价与指导,如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的教学评价,试卷出卷质量、阅卷质量的检查和反馈等。改进监控主要是在进行了反馈和建议之后,跟踪其改进效果,利用PDCA循环达到不断提升的目标。
“5”主要是指采用教学质量监控的五种方式是指“查、听、访、评、析”。“查”即教学巡查与教学检查;“听”指院领导、院级、系级督导员听课及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访”指走访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场所;“评”是指院、系、学生三级主体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析”是指对教学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指导性意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构建网上教学评价与督导信息系统
研究设计开发基于以上理论的教学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机制的信息系统是本文理论的体现与实践核心。该系统按日常督导监控和专项督导监控双轨制模式运行,实施学校、企业、专业机构三方信息收集、实时反馈、和过程性评价,并结合信息技术中的网络社区、资料共享、信息展示等,全方位的、动态的、综合性的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并给予后续跟进指导和服务,实现教师“乐于教、精于教”的和谐局面。其中,教学评价社区模型解决了评价标准单一、实时性不够、反馈不及时、评价不全面、缺少互动等问题。
网上教学评价与督导信息系统因篇幅所限不再对其实现内容、过程、效果展开具体阐述。该文的理论与系统结合的应用,是对传统评价理念的深化和完善,对教师的教学成长和发展有着更实用的措施,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教学动力,有效改进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系统实践运用表明其对教学的管理、监控、分析、交流、共享有者非信息化不可替代的强大优势,可以普遍应用于目前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茜茜,王建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
[2]王建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22).
[3]卫宇.对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0).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学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8-0020-02
一、引言
高校教师教学激励与评价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西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30年的发展历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在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特别的分支,在生源危机、生源质量下降,但又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标准下,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结果基本都与职称晋升相关,这种基于结果的教学激励受益人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类教师,且激励方式单一。建立有效教学激励机制,以过程激励、分层次激励和多样化激励相结合,彰显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目前国内教学评价方式虽多种多样,但体系总体趋于一致,即在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手段等方面主要体现为“单向、静态、任务型”等特点。虽然部分院校开始采取网络信息化模式进行教学评价。但由于教学评价理论与网络信息化技术不能有效结合,导致大部分教学评价信息软件只是实现了简单的、机械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如:网络问卷、网上评分等功能,这些只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二、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难以测量性、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所以高校要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其主要途径是激发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的要素构成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之一。教学管理人员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中起决策和执行作用。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最终保证。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的要素构成可以从主体性要素与关系性要素两个方面分析,主体性要素包括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关系性要素包括评价考核保障、分配机制和动力机制。
(二)建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的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激励机制必须以教师发展为中心,构建具有人性化、多元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的体系。该体系建立的原则有: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2.行政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4.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评价原则。5.坚持及时反馈原则。6.坚持教学资源分享原则。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
根据上述六大原则,构建全程监控、全员参与、全面保障,多层面、多元化,融“学校、企业、专业机构”三方评价机制为一体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并根据体系运行需求,建立“12345”实施系统。
“1”是指融督与导相结合的“教”“学”“管”一体化监控。督与导相结合是指监控方的角色定位以及监控过程中的方法。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思想,高职院教学质量监控应全面覆盖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和环节。在对各个影响因素和环节的监控过程中,“督”仅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导”,即对被监控方提供建议和帮助,协助监控对象的不断改进。
“2”是指采取日常督导监控和专项督导监控双轨制模式运行。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是监控的重要方面,需要进行跟踪观察和跟踪评价,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将质量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在日常督导监控和专项督导监控双轨制的运行下,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环节都分类别分层次做到了监控,使得全程监控、全员参与、全面保障,多层面、多元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3”是指运行学校、企业、专业机构三方信息收集、实时反馈、和过程性评价。信息收集、反馈和评价工作是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得以实现闭环的关键。
“4”主要是指实施教学监控过程中的预先监控、过程监控、结果监控和改进监控四个阶段。预先监控是对基本教学设施、系部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计划等的监控。过程监控则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因素和各类环节情况的监控。结果监控指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检查、评价与指导,如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的教学评价,试卷出卷质量、阅卷质量的检查和反馈等。改进监控主要是在进行了反馈和建议之后,跟踪其改进效果,利用PDCA循环达到不断提升的目标。
“5”主要是指采用教学质量监控的五种方式是指“查、听、访、评、析”。“查”即教学巡查与教学检查;“听”指院领导、院级、系级督导员听课及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访”指走访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场所;“评”是指院、系、学生三级主体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析”是指对教学监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出指导性意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构建网上教学评价与督导信息系统
研究设计开发基于以上理论的教学激励、教学评价与保障机制的信息系统是本文理论的体现与实践核心。该系统按日常督导监控和专项督导监控双轨制模式运行,实施学校、企业、专业机构三方信息收集、实时反馈、和过程性评价,并结合信息技术中的网络社区、资料共享、信息展示等,全方位的、动态的、综合性的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并给予后续跟进指导和服务,实现教师“乐于教、精于教”的和谐局面。其中,教学评价社区模型解决了评价标准单一、实时性不够、反馈不及时、评价不全面、缺少互动等问题。
网上教学评价与督导信息系统因篇幅所限不再对其实现内容、过程、效果展开具体阐述。该文的理论与系统结合的应用,是对传统评价理念的深化和完善,对教师的教学成长和发展有着更实用的措施,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教学动力,有效改进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该系统实践运用表明其对教学的管理、监控、分析、交流、共享有者非信息化不可替代的强大优势,可以普遍应用于目前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邹茜茜,王建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
[2]王建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4(22).
[3]卫宇.对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