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发生于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是整个人类的梦魇,本文依据对该事件经历者的访谈创作而成。
那是1986年,我們是当地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团体,过着自己的生活,跟周围的一切保持距离。
我们有我们的规矩:我们不看《真理报》,但是会传阅《星火》杂志。他们只要稍稍放松管控,我们就开始全面接受信息。我们阅读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家里摆着沙拉莫夫的书,在厨房里高谈阔论。我们渴望从生命中获得更多东西。那是什么呢?我们想要自由。我们当中有些人脱离了团体,终日酗酒;有些则入了党,开始了政治生涯。没人认为这个政权会崩溃。我们想,如果真是这样,如果这个政权永远屹立不倒,那就别管其他人了,只要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就好。
然后发生了切尔诺贝利事件。刚开始我们的反应都一样——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就让当局去担心吧,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他们的责任。那里很遥远,我们甚至没有看地图。当时我们根本不想知道真相。
但是当他们把牛奶贴上“成人用”和“儿童用”的标签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感觉这件事离家人又近了一点。好吧,就算我不是党员,我还得在这里生活。我们开始感到害怕:“为什么今年的萝卜叶看起来像甜菜叶一样?”一打开电视,就能听到他们说:“不要听信西方世界的挑拨!”
这个时候,你才真的能确定发生大事了。
而劳动节游行呢?没人强迫我们参与,没人强迫我们一定要去。我们可以选择,但后来我们错过了这次游行。这次劳动节游行是我看过的最热闹最拥挤的一次。大家都很担心,都希望融入人群,与其他人在一起。人们需要有抱怨的对象,抱怨有关当局、政府和政党。现在我回想过去,转折点是在什么时候呢?之前我们并不想知道真相,我们只想知道萝卜能不能吃而已。
我是奇姆沃罗诺工厂的工程师。当时厂里有一群来自东德的专家,正在安装新设备。我看到了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的反应。当他们得知这场事故后,他们立刻要求医疗照顾、提供辐射剂量计,还要求管理食物来源。他们收听德国的广播节目,从中得知该怎么做。当然,他们的要求都被拒绝了。因此他们立刻打包,准备离开。
“帮我们买车票!让我们回去!如果你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我们就要离开。”
他们群起抗议,发电报回国。他们都带着家人一起过来,他们是为了老婆和小孩在奋斗,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在奋斗!而我们呢?我们又有什么反应?噢,这些德国人日子过得太好了,他们太傲慢了——真是歇斯底里!他们都是懦夫!他们竟然还测量罗宋汤和绞肉的辐射量,真是可笑!而我们的人,都是真正的男人,真正的俄罗斯男儿!
我们的人不顾一切与反应炉搏斗。我们的人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戴着帆布手套,徒手爬上正在熔解的屋顶(这些我们都在电视里看到了)。我们总是说“我们”,而不说“我”。
“我们会让他们见识苏联人的勇气。”
“我们要让他们瞧瞧苏联民族的厉害。”
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现!但我还是我,我还是我自己。我不想死。我很害怕。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是很有意思的,可以审视自己的感受。我发现我开始更多地注意周围的事物。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有这样的反应是很自然的。我们开始学会说“我”。我不想死!我很害怕!
伟大的帝国开始崩溃。首先是阿富汗战争,接着是切尔诺贝利事件。苏联解体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孤立无依。我很不想这么说,但我们热爱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成为我们生命的意义,成为我们苦难的意义,如同战争一样。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世人才得知我们的存在,我们才开启了通往欧洲的窗口。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受害者,也是切尔诺贝利的信徒。我很不想这么说,但的确如此。
现在,切尔诺贝利变成了我的工作。我会前去视察。在隔离区内,人们依然生活在恐惧中,生活在倒塌的小屋里。他们期盼共产主义来临。每一次投票,他们都投给主张铁腕统治的人,他们梦想回到斯大林年代、军事统治年代。其实他们就生活在军事管理之下:岗哨、穿制服的人、门禁、配给制度,还有分配人道救援物资的官僚。箱子上用德文和俄文写着“禁止买卖或交换”,但这些物资的买卖与交换,仍发生在每家每户,发生在每个小摊上。
这就像一场游戏,像一场表演。我跟着一些外国人,开着一辆满载人道救援物资的卡车前来。这些人大概是奉基督之名来的。在外面,浑身泥土、穿戴着大衣和手套站在水坑里的那些人,就是我的同乡。他们都穿着廉价靴子,眼神似乎在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反正迟早会被拿走。”但是他们又很想拿点什么,不论是一个盒子还是一个箱子,他们想拿一点舶来品。
“我让你们见识一下!”我说,“这在非洲可看不到哦!只有这里才看得到。你看,200居里(放射性强度单位,下同),300居里。”
我注意到那些老婆婆改变了表情——她们当中有几个可真会演戏。她们把台词记得一清二楚,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哭泣。这些外国人第一次来的时候,这些老婆婆都不愿多说什么,只是站在原地流泪。现在她们知道该说什么了,这样也许能拿到额外的糖果给小孩吃,或者拿到一箱衣物。这种行为是深奥的人生哲学——来自她们与死亡和岁月的关系。她们之所以不愿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小屋,绝不是为了这些糖果和德国巧克力。
回程途中,夕阳西下。
我说:“看看这块土地多么美丽!”
太阳照耀着森林和田野,余晖仿佛在与我们道别。
“没错,”一个会说俄语的德国人说,“是很漂亮,但是被污染了。”
他手里正握着一个辐射剂量计。这时我才知道,只有我才看得到夕阳,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这里是我生活的地方。
那是1986年,我們是当地的知识分子,有自己的团体,过着自己的生活,跟周围的一切保持距离。
我们有我们的规矩:我们不看《真理报》,但是会传阅《星火》杂志。他们只要稍稍放松管控,我们就开始全面接受信息。我们阅读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家里摆着沙拉莫夫的书,在厨房里高谈阔论。我们渴望从生命中获得更多东西。那是什么呢?我们想要自由。我们当中有些人脱离了团体,终日酗酒;有些则入了党,开始了政治生涯。没人认为这个政权会崩溃。我们想,如果真是这样,如果这个政权永远屹立不倒,那就别管其他人了,只要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就好。
然后发生了切尔诺贝利事件。刚开始我们的反应都一样——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就让当局去担心吧,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他们的责任。那里很遥远,我们甚至没有看地图。当时我们根本不想知道真相。
但是当他们把牛奶贴上“成人用”和“儿童用”的标签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感觉这件事离家人又近了一点。好吧,就算我不是党员,我还得在这里生活。我们开始感到害怕:“为什么今年的萝卜叶看起来像甜菜叶一样?”一打开电视,就能听到他们说:“不要听信西方世界的挑拨!”
这个时候,你才真的能确定发生大事了。
而劳动节游行呢?没人强迫我们参与,没人强迫我们一定要去。我们可以选择,但后来我们错过了这次游行。这次劳动节游行是我看过的最热闹最拥挤的一次。大家都很担心,都希望融入人群,与其他人在一起。人们需要有抱怨的对象,抱怨有关当局、政府和政党。现在我回想过去,转折点是在什么时候呢?之前我们并不想知道真相,我们只想知道萝卜能不能吃而已。
我是奇姆沃罗诺工厂的工程师。当时厂里有一群来自东德的专家,正在安装新设备。我看到了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的反应。当他们得知这场事故后,他们立刻要求医疗照顾、提供辐射剂量计,还要求管理食物来源。他们收听德国的广播节目,从中得知该怎么做。当然,他们的要求都被拒绝了。因此他们立刻打包,准备离开。
“帮我们买车票!让我们回去!如果你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我们就要离开。”
他们群起抗议,发电报回国。他们都带着家人一起过来,他们是为了老婆和小孩在奋斗,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在奋斗!而我们呢?我们又有什么反应?噢,这些德国人日子过得太好了,他们太傲慢了——真是歇斯底里!他们都是懦夫!他们竟然还测量罗宋汤和绞肉的辐射量,真是可笑!而我们的人,都是真正的男人,真正的俄罗斯男儿!
我们的人不顾一切与反应炉搏斗。我们的人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戴着帆布手套,徒手爬上正在熔解的屋顶(这些我们都在电视里看到了)。我们总是说“我们”,而不说“我”。
“我们会让他们见识苏联人的勇气。”
“我们要让他们瞧瞧苏联民族的厉害。”
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现!但我还是我,我还是我自己。我不想死。我很害怕。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是很有意思的,可以审视自己的感受。我发现我开始更多地注意周围的事物。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有这样的反应是很自然的。我们开始学会说“我”。我不想死!我很害怕!
伟大的帝国开始崩溃。首先是阿富汗战争,接着是切尔诺贝利事件。苏联解体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孤立无依。我很不想这么说,但我们热爱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成为我们生命的意义,成为我们苦难的意义,如同战争一样。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世人才得知我们的存在,我们才开启了通往欧洲的窗口。我们是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受害者,也是切尔诺贝利的信徒。我很不想这么说,但的确如此。
现在,切尔诺贝利变成了我的工作。我会前去视察。在隔离区内,人们依然生活在恐惧中,生活在倒塌的小屋里。他们期盼共产主义来临。每一次投票,他们都投给主张铁腕统治的人,他们梦想回到斯大林年代、军事统治年代。其实他们就生活在军事管理之下:岗哨、穿制服的人、门禁、配给制度,还有分配人道救援物资的官僚。箱子上用德文和俄文写着“禁止买卖或交换”,但这些物资的买卖与交换,仍发生在每家每户,发生在每个小摊上。
这就像一场游戏,像一场表演。我跟着一些外国人,开着一辆满载人道救援物资的卡车前来。这些人大概是奉基督之名来的。在外面,浑身泥土、穿戴着大衣和手套站在水坑里的那些人,就是我的同乡。他们都穿着廉价靴子,眼神似乎在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反正迟早会被拿走。”但是他们又很想拿点什么,不论是一个盒子还是一个箱子,他们想拿一点舶来品。
“我让你们见识一下!”我说,“这在非洲可看不到哦!只有这里才看得到。你看,200居里(放射性强度单位,下同),300居里。”
我注意到那些老婆婆改变了表情——她们当中有几个可真会演戏。她们把台词记得一清二楚,还会在适当的时候哭泣。这些外国人第一次来的时候,这些老婆婆都不愿多说什么,只是站在原地流泪。现在她们知道该说什么了,这样也许能拿到额外的糖果给小孩吃,或者拿到一箱衣物。这种行为是深奥的人生哲学——来自她们与死亡和岁月的关系。她们之所以不愿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小屋,绝不是为了这些糖果和德国巧克力。
回程途中,夕阳西下。
我说:“看看这块土地多么美丽!”
太阳照耀着森林和田野,余晖仿佛在与我们道别。
“没错,”一个会说俄语的德国人说,“是很漂亮,但是被污染了。”
他手里正握着一个辐射剂量计。这时我才知道,只有我才看得到夕阳,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这里是我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