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可口可乐欲以约179.2亿港元全资收购汇源果汁的消息被公布后,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网民的强烈抵制。
有人声讨说这是外资巨头的新一轮“空袭”;有人则哀叹又一个民族品牌即将倒掉。很多网民似乎已经形成了思维惯式:每当中国企业介入国际并购,便意味着又一场苦情的悲剧即将上演。
抵抗力量和以前一样,来自于网络。
在汇源集团北京总部办公楼的旁边,生长着一些柿子树,在每一个冬天,树叶都会落光,只挂满累累硕果,在清晨明媚的阳光中红彤彤一片。
汇源董事长朱新礼曾经下了死命令,谁也不能采摘,一来这是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能给他一种山东老家的感觉,在他的家乡沂源县就到处都是这样的柿子树。
那时,朱新礼对企业的愿景只有四个字:百年汇源。
出人意料的是,2008年9月3日,离北京的冬天还有两个月,他已经开始提前采摘“柿子”。
就在香港和上海股市继续处于浓厚“看空”情绪之中的时候,朱新礼引发的汇源易主的消息引起了近乎狂热的买盘。
那天上午,全球最大饮料公司可口可乐正式宣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股份的计划,每股出价12.2港元,接近消息宣布前一个交易日汇源收盘价的3倍!
朱新礼因此可“套现”74亿港元。“卖掉汇源肯定不是突发奇想,此事是跨国投行主导的,朱新礼只是在最后做了一个决定。”9月9日,接近汇源的知情人士如是透露,“汇源曾在今年年初时,在上述的跨国投行的主导下,与外资接触,商讨整体出售事宜。但整个事件真正有进展是在7月到9月之间。”
但是,对于身为全球最大软饮料制造商的可口可乐来说,想要品尝汇源果汁的甜头也许并非易事,来自中国民间的抵抗力量开始向汇源发难。
中国网民:“决不喝‘可乐版’汇源果汁”
作为消费者的众多网民对这一收购表达了不满和抵制。新浪网上一项由近7万名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高达82%的网民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一些网民甚至在网上留言称,如果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宁肯喝白开水,也不会喝‘可乐版’的汇源果汁。”
“捍卫国货”是网民们反对此次收购案的主要理由。很多人联想起早已消失的“熊猫”洗衣粉、“金鸡”鞋油和“洁银”牙膏以及同样被外资巨头收购的“乐凯”、“大宝”等品牌;被频频提及的还有曾陷入收购危机的“娃哈哈”。超过83%的网民认为,这项收购“涉嫌外资消灭民族支柱企业”。
尽管可口可乐声言会保留原品牌,但这些网民仍然为“汇源”的命运堪忧,担心其难逃被“雪藏”的命运。
汇源公司始于山东,后迁至北京市顺义区,经过16年发展,已在国内占据了果蔬汁市场4成份额。
1993年,第一批浓缩苹果汁生产出来了,朱新礼只身一人带着样品,背着煎饼去德国参加食品展。请不起翻译,就请朋友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客串帮忙;没钱吃饭,每天在宾馆用煎饼充饥。
优质的产品连同朱新礼的真诚,终于打动了外国公司。第一批价值500万美元的订单拿回来时,许多人仍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但是,这只是一个经典的历史镜头,它丝毫影响不到今天的朱新礼甘愿把自己的“孩子”当“猪”卖掉的决心。
汇源一直被称为国内优秀的民族品牌,接受美国可口可乐收购是否意味着放弃民族品牌?对此,汇源新闻发言人曲冰解释,收购是为了更好地借助可口可乐合作资源,更好地发展汇源,“不能说被收购就不再是民族品牌了”。
但是,这样的承诺并没有说服中国网民——先前几乎所有的外资并购案中,都充斥着类似的“美丽的谎言”。
有网民分析说,在此前的跨国并购中,外资企业往往先是利用民族品牌的渠道资源嫁接其国际品牌,随后利用国际品牌的溢价能力打压民族品牌,最终使被收购企业成为外资企业在本地市场的代工工厂。
民间宣泄:“汇源将在我的视野里消失”
对于此次收购,业界看法分成两派。
乐观派认为,随着可口可乐公司巨资收购汇源果汁的信息进一步拓展,不排除食品饮料股止跌企稳的可能性。理由是汇源果汁并不是境外资本收购中国饮料企业的唯一标的,前些年,在香港上市的哈尔滨啤酒也一度被境外巨头收购。后续收购的展开,有利于食品饮料行业的优质企业获得重新估值的机会。
为什么汇源的大股东,私营企业家朱新礼,在此时选择全盘退出?毕竟,到目前为止,汇源一直保持着中国高浓度果汁市场第一的位置,市场占有率超过40%。
事实上,弱市中以近3倍市值的价格转手汇源的背后,包含了一个处于高度竞争性行业的领先中国私营企业对自身成长前景、宏观经济和国际对手的忧虑。而外资则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领导位置。
以上市为转折点,汇源迅速经历了从投资界宠儿到资本市场普通一员的转变。从股价走势来看,上市半年后——即2007年9月以来,汇源股价就进入了下降轨道。在9月初可口可乐宣布收购之前,汇源的股价已经比2008年初跌去了一半。
通过上市募得资金以后,汇源在业务扩展方面陆续遭遇瓶颈,并没有交出符合市场期望的答卷。
特别是2008年以来,汇源销售增长和毛利率都出现下降的势头,与此同时营销成本却在攀升。一位道亨证券的分析师认为,汇源扩张的速度很快,造成了较大的现金流压力——2007年及2008年现金流都是负值;此外,年初推出的新产品“奇异王果”市场表现一般,更凸显了公司的销售能力不足。“朱新礼可能觉得做成这样子还不如被收购了”。
某种程度上,汇源的窘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全球经济放缓、中国国内宏观调控和运营成本上升的交织压力之下,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上市企业同样出现了盈利急剧下滑的局面。
但是,业界中的悲观派则认为,这次收购并非好事。
信达证券分析师康敬东表示,汇源这样的民营企业被国外大公司收购情景并不乐观。目前,不光在饮料行业,在粮食等其他领域,外资收购的进程也越来越快,手笔也越来越大。如果汇源这种旗帜性的龙头企业都被收购的话,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种重创。
新浪网发起的投票结果显示,参与投票的四万余人中,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持不赞同意见的比例高达82.3%。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这让他想起十几年前可口可乐进入内地市场时本土碳酸饮料全军覆没的往事,汇源被收购后,果汁市场也许将重蹈覆辙。在一些论坛上,不少人在宣泄对此事的不满,一些人甚至宣称“从此汇源将在我的视野里消失”。
反垄断法:民间抵抗的“救命”稻草?
由于《反垄断法》刚于2008年8月1日出台,公众最先关注的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产生的垄断嫌疑。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9月1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可口可乐已就并购事宜与反垄断局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与沟通,但尚未正式提交反垄断申报。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目前只剩下反垄断审查一道坎,而中国商务部反垄断局将最终决定可口可乐能否顺利迈过这道坎,快速打开中国非碳酸饮料大市场。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申洪表示,商务部将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依法处理该案,即反对市场垄断,但支持正常的市场行为。
与商务部的“公事公办”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仍然是网民。
在67787名网友参与的“可口可乐是否涉及垄断”的这项调查中,68.49%的人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会形成产业垄断;25.46%的网友则认为这只是一起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远远不能上升到垄断的层次。
从几年前的“乐凯”胶卷、“小护士”到近年的“大宝”、“苏泊尔”,几乎每一次民族品牌被外资企业收购时,我们都会听到同样的争辩。网民对于汇源收购案的抵触情绪也不过是又一次重演。
难道“参与跨国并购”与“捍卫民族品牌”之间存在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汇源虽是香港上市公司,但它的业务在中国内地,其并购对中国的市场竞争有影响,中国政府当然有权力管辖。
我国的反垄断法及有关规定,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已经超过了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所以这一并购案应向中国政府申报。
根据国务院最新的规定,如果外资企业并购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即达到申请商务部反垄断审查的标准:即双方2007年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双方2007年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或双方2007年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双方2007年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如果按照上述标准,两者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上述标准,需要经过报批。显然,无论就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还是年销售额达26.56亿元的汇源公司,均已达到申报标准。
大多数网民认为,国有企业的垄断,是肉烂在锅里;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那也是自己的孩子——好歹还有个感情取舍吧。而外商投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并购一个龙头企业就是“斩首行动”,收购一个知名品牌就是“束之高阁”,占有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品牌优势就必然不正当竞争……惟有看得见的手才能约束其行为。
显然,希望通过反垄断法的约束力,阻止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已经成了目前网民们心目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相关链接
追溯那些的中国品牌消失
·2008年
在可口可乐提出收购汇源之前不到2个月,北京化妆品品牌“大宝”就成为美国强生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
·2007年
7月,欧洲的联合利华公司正式向白猫股份发出收购中华牙膏品牌的意向,此前联合利华已通过品牌租赁的方式对中华牙膏品牌进行管理;
年底,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以3.17亿欧元收购湖北日用品企业“丝宝”集团85%的股份;
·2003年
3月,达能一举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
美国吉列公司正式宣布,已控股“南孚”电池;
法国欧莱雅集团宣布收购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
·1996年
沙市日化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后,双方规定合资公司洗衣粉产量的50%使用“活力28”品牌,但该承诺并未兑现;
·1994年
宝洁公司以1.4亿元买断“熊猫”洗衣粉50年品牌使用权,此后熊猫洗衣粉销售量迅速下降,2000年9月10日,北京日化二厂与宝洁达成协议,提前终止熊猫品牌的使用合同;
·1990年
上海家化与美国庄臣合资,化妆品“美加净”商标被搁置,直至1994年上海家化出资5亿元收回该品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