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PC在治疗前后或手术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显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浓度。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缓解后PC浓度降至到大致正常水平;实体瘤患者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PC浓度进一步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 通过对血浆PC浓度的检测,可以对恶性肿瘤的病情进展,疗效及预后进行指导及监测用药。
蛋白C(proteinS,PS)是依赖维生素K在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是体内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血液中的重要抗凝因子之一[2]。先天性或获得性PC量或质的缺陷都将导致机体抗凝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与静脉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
中晚期肿瘤患者往往伴发血液的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栓塞性疾病,明显降低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我科在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通过对部分中晚期肿瘤患者常规检测蛋白C,如果蛋白C下降,提示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使患者发生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几率明显下降。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52岁.均无心脑血管疾病,无肝肾疾病及其它血液学的异常.
恶性肿瘤患者组:我科在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09例,男62例,女47例,平均年龄48岁,其中实体瘤患者92例,均经CT或病理学确诊:肺癌28例、食管癌21例、胃癌13例、肝癌10例、乳腺癌9例,宫颈癌5例、前列腺癌3例,胰腺癌2例,胆管癌1例;白血病病人17例:L24例、M25例、M56例M42例,均按张之南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确诊[3]。病人入院后常规检测蛋白C,如蛋白C降低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600万皮下注射Q12H,B组不给予抗凝治疗。两组均按常规给予放化治疗及对症状支持治疗。
1.2方法与试剂 用显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底物显色法通过测定产色底物的吸光度变化来推测所含物质的含量和活性。显色底物为小分子的寡肽,其通过肽键与对硝基苯胺链接成为复合物,在待检血浆中加入ProtacR,使蛋白C激活为APC,APC作用于上述复合物中,断开肽键使对硝基苯胺脱落,从而使溶液呈黄色,在波长为405nm下的吸光度做标准曲线[4], 仪器为日本希森美康生产的CA-1500全自动血凝仪,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并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1.3标本的采集 分别对恶性肿瘤组术前、术后7天和健康对照组抽取静脉血1.8ml,均置于用3.13%枸椽酸钠0.2ml抗凝试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000r/min离心10分钟,取上层的血浆进行测试。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表Ⅰ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C的改变,患者化疗前血浆PC抗原降低,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血浆蛋白C是机体重要的一种抗凝因子,约占血液抗凝活力的20%-30%[5],,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APC.APC可与血栓调节蛋白(TM)受体和内皮细胞蛋白受体(EPCR)结合而产生生物学作用,在抗凝和纤溶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因此,PC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反映体内凝血、抗凝血及其代偿状况的有效指标。其主抗凝血作用机制为(1)参与灭活FⅤa和FⅧa的活性,阻断FⅧa、FⅤa和FXa等复合物的形成(2)限制FXa与血小板的结合及抑制EPCR依赖性组织因子的释放(3)APC和纤维蛋白溶解原活化抑制因子-1结合,阻断后才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原活化,阻止凝血酶活化纤溶抑制因子,进而诱导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最终发挥抗凝血作用[6-7],APC减少将消弱体内凝血抗凝的生理平衡,使凝血亢进,纤溶活性减低,易于形成血栓。因此,PC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反映体内凝血、抗凝血及其代偿状况的有效指标。
各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PC抗原明显下降,完全缓解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PC在拮抗凝血酶时有一定的消耗,PC活性下降使凝血功能亢进,纤溶活性减低,从而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故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后比较容易发生出血或栓塞。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死率高,生存期相比来说比较短,很多病情的变化与止凝血功能的改变有关,肿瘤细胞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液凝固,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或出血,而止凝血功能改变也可影响肿瘤细胞的表型和活性,从而使肿瘤细胞在局部增殖、浸润甚至向其他部分转移[8]。实体瘤患者术前PC抗原减低,而术后进一步降低,这与肿瘤细胞产生促凝物质,致PC消耗增加有关,手术过程中,凝血系统被激活,PC进一步消耗,导致术后PC抗原进一步降低。
通过对白血病和肿瘤病人的PC检测,能够及时发现病人凝血功能的变化,从而对恶性肿瘤的病情发展、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何旭华,等.蛋白C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中国医学检验杂志,1988,11(6):346.
[2]贾玮,吴琦.蛋白C缺陷症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增刊):69-71.
[3]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靳岩,李艳莲,秦桂娥.血浆蛋白C蛋白S及其检测与临床应用.血栓与止血学,2003,9(3):1362-1368.
[5]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46.
[6]Okajima K.Preven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by activated protein C: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cutic implications.Curr Vasc Pharmacol,2004,2(2):125-133.
[7]Goldenberg NA,Manco-Johnson MJ.Protein C deficiency.Haemophilia,2008,14(6):1214-1221.
[8]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46.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PC在治疗前后或手术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显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浓度。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缓解后PC浓度降至到大致正常水平;实体瘤患者术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PC浓度进一步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01)。结论 通过对血浆PC浓度的检测,可以对恶性肿瘤的病情进展,疗效及预后进行指导及监测用药。
蛋白C(proteinS,PS)是依赖维生素K在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是体内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血液中的重要抗凝因子之一[2]。先天性或获得性PC量或质的缺陷都将导致机体抗凝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与静脉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
中晚期肿瘤患者往往伴发血液的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栓塞性疾病,明显降低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我科在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通过对部分中晚期肿瘤患者常规检测蛋白C,如果蛋白C下降,提示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使患者发生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的几率明显下降。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52岁.均无心脑血管疾病,无肝肾疾病及其它血液学的异常.
恶性肿瘤患者组:我科在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09例,男62例,女47例,平均年龄48岁,其中实体瘤患者92例,均经CT或病理学确诊:肺癌28例、食管癌21例、胃癌13例、肝癌10例、乳腺癌9例,宫颈癌5例、前列腺癌3例,胰腺癌2例,胆管癌1例;白血病病人17例:L24例、M25例、M56例M42例,均按张之南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确诊[3]。病人入院后常规检测蛋白C,如蛋白C降低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600万皮下注射Q12H,B组不给予抗凝治疗。两组均按常规给予放化治疗及对症状支持治疗。
1.2方法与试剂 用显色底物法检测血浆PC,底物显色法通过测定产色底物的吸光度变化来推测所含物质的含量和活性。显色底物为小分子的寡肽,其通过肽键与对硝基苯胺链接成为复合物,在待检血浆中加入ProtacR,使蛋白C激活为APC,APC作用于上述复合物中,断开肽键使对硝基苯胺脱落,从而使溶液呈黄色,在波长为405nm下的吸光度做标准曲线[4], 仪器为日本希森美康生产的CA-1500全自动血凝仪,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并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1.3标本的采集 分别对恶性肿瘤组术前、术后7天和健康对照组抽取静脉血1.8ml,均置于用3.13%枸椽酸钠0.2ml抗凝试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000r/min离心10分钟,取上层的血浆进行测试。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表Ⅰ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C的改变,患者化疗前血浆PC抗原降低,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讨论:
血浆蛋白C是机体重要的一种抗凝因子,约占血液抗凝活力的20%-30%[5],,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APC.APC可与血栓调节蛋白(TM)受体和内皮细胞蛋白受体(EPCR)结合而产生生物学作用,在抗凝和纤溶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因此,PC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反映体内凝血、抗凝血及其代偿状况的有效指标。其主抗凝血作用机制为(1)参与灭活FⅤa和FⅧa的活性,阻断FⅧa、FⅤa和FXa等复合物的形成(2)限制FXa与血小板的结合及抑制EPCR依赖性组织因子的释放(3)APC和纤维蛋白溶解原活化抑制因子-1结合,阻断后才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原活化,阻止凝血酶活化纤溶抑制因子,进而诱导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最终发挥抗凝血作用[6-7],APC减少将消弱体内凝血抗凝的生理平衡,使凝血亢进,纤溶活性减低,易于形成血栓。因此,PC活性的检测可作为反映体内凝血、抗凝血及其代偿状况的有效指标。
各类白血病患者化疗前PC抗原明显下降,完全缓解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PC在拮抗凝血酶时有一定的消耗,PC活性下降使凝血功能亢进,纤溶活性减低,从而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故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后比较容易发生出血或栓塞。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死率高,生存期相比来说比较短,很多病情的变化与止凝血功能的改变有关,肿瘤细胞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液凝固,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或出血,而止凝血功能改变也可影响肿瘤细胞的表型和活性,从而使肿瘤细胞在局部增殖、浸润甚至向其他部分转移[8]。实体瘤患者术前PC抗原减低,而术后进一步降低,这与肿瘤细胞产生促凝物质,致PC消耗增加有关,手术过程中,凝血系统被激活,PC进一步消耗,导致术后PC抗原进一步降低。
通过对白血病和肿瘤病人的PC检测,能够及时发现病人凝血功能的变化,从而对恶性肿瘤的病情发展、疗效观察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何旭华,等.蛋白C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中国医学检验杂志,1988,11(6):346.
[2]贾玮,吴琦.蛋白C缺陷症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增刊):69-71.
[3]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靳岩,李艳莲,秦桂娥.血浆蛋白C蛋白S及其检测与临床应用.血栓与止血学,2003,9(3):1362-1368.
[5]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46.
[6]Okajima K.Preven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injury by activated protein C: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therapcutic implications.Curr Vasc Pharmacol,2004,2(2):125-133.
[7]Goldenberg NA,Manco-Johnson MJ.Protein C deficiency.Haemophilia,2008,14(6):1214-1221.
[8]王振义,李家增,阮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第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