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优秀吸引”,要求校长站在发现者、陪伴者、支持者、见证者的角度,充分相信教师自身“优秀”,合理调动各种资源,在“生活人”的视野、“团队人”的认知、“发展人”的体悟、“学校人”的情怀中,将教师专业成长置于学校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范畴,建立彰显关怀、贴合生长、协作共进的发展机制,使教师专业成长拥有持久的动力和无限的可能。
【关键词】优秀吸引;校长管理;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35-03
【作者简介】凌红,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高级教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品质。优秀吸引,要求校长站在发现者、陪伴者、支持者、见证者的角度,充分相信教师自身“优秀”,合理调动各种资源,将教师专业成长置于学校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范畴中,建立彰显关怀、贴合生长、协作共进的发展机制,使教师专业成长拥有持久的动力和无限的可能。
一、在“生活人”的视野中发现“优秀”
1.全面了解,取其所好。
立足“全人”,让教师更客观地认识学生,实施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同样,如果校长对待教师也能有“全人”观,以发现“优秀”的方式展开教育教学管理,就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更显完整。在完整的“生活人”的视野中,必定会发现每一位教师的优势领域,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朗读者、旅行达人、烘焙大师、园艺专家。擅长阅读的不一定是语文老师,逻辑严密的未必教数学,书法美术功底好的也可能是计算机老师等等,有所专长、有所爱好的生活才丰润。这种美好生活的情怀也必定会影响到工作,也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在某个恰当的时候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2.移情体验,促其所得。
校长的管理不是发现问题勒令禁止,而是以人为本、开放情怀,能通过对教师行为的分析,洞察教师思想、情感的变化。优秀的校长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和谈话者,当教师愿意将心怀向校长敞开,还有什么工作不好切实地开展呢?我校有一名数学教师,所带班级教学质量不理想,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过程中多有冲突,他本人也产生了厌教的心理。面对这样的教师,关注内心比转变行为更重要。通过一次次的谈话,我逐步了解到工具性学科质量的检测以及家长对成绩的过度要求使其内心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再加上自身对数学学科的不喜,使他的教育教学陷入了困顿。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科不胜任的教师在一所大规模的学校中不在少数,于是我校开始尝试建立相应的“转岗”机制,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谋划。如今,这位教师已顺利转岗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获得省赛课一等奖,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逐步踏上了教育管理者的岗位。
3.充分尊重,认证所思。
很多时候,为了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有效,我们会用既定的经验去评价甚至是否定这些不成熟的行为,更不会去深究这些行为背后教师所作出的思考与努力。比如,我校有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尝试用尊重儿童初感的方式执教,但一开始课堂教学效果显得有些凌乱,欠缺了文本所体现出的条理性。这一教学方式真的不适用,真的是无效的吗?显然,作为校长,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教师,肯定教师的尝试行为,积极倾听行为背后的思想故事,甚至在教师实践过程中出现彷徨、迷惑的时候,为其提供支持,使教师在学校的关注、行政团队的介入推动下,其草根化的创新研究科学化、序列化。尊重思考的意义,发现思考的价值,能让校长在教师专业培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立足。
二、在“团队人”的认知中卷入“优秀”
1.骨干结对,魅力感召。
我校多年来倡导的“开门献课”就充分体现了一种团队卷入状态下的优秀吸引。作为校长,我坚持每学期期初“开门献课”,率先垂范,将行政骨干教师团队凝聚在专业发展的活动中,使团队有管理和教学的双重立足,从而更有效地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同时,每个骨干教师都有结对徒弟,师徒同研共写,不断深入课堂及班级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骨干教师的理念引领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民间师傅”成为我校每一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贵人”。所谓“民间师傅”就是非学校行政任命、无师徒结对合同、由教师自主认定的“师傅”,更多时候是两人或多人互为师徒,隨着事件的变化师徒的角色身份也不断变化。“民间师傅”更确切地说,是魅力感召之下的教学同僚,或称为教学“合伙人”。如,有教师在执行学校每学期一人一课研修任务的过程中,会主动邀请自己认可、喜欢的骨干教师展开听评课指导,但凡接受到邀请的骨干教师均能全情投入。
2.梯队架构,成长关怀。
每个学校都会依据自身的校情、师资配备等制订出一套适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在详细分析了我校办学发展的现状之后,我们也量身定制了积极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先后组建了“阳光俱乐部”“科研快车道”“学科工作室”等教师联盟。根据教师个性能力,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构建梯队发展的滚动性成长网络,如三年内新教师的教研成长系列活动:站稳讲台的“与你同行”教学展示活动—扎实课堂的“我型我秀”教学反思分享活动—展示个性的“亮我风采”课例解读活动。在教研的同时,我们对一年内的新教师展开“读校史”“夸同事”“拍学生”活动,以此来将新教师团结在学校大家庭之中。在此基础上,发展优秀的新教师进入学校“科研快车道”团队,介入教师专业阅读和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拾级而上,共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草根共研,需求应答。
学校实施教科研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在日常听评课过程中,通过介入主题、核心行为、骨干微讲座等,将磨课、研课引向探索教法学法、教学规律的深度思索。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运生了不少草根研究团队,如在会课任务驱动下的临时磨课团队;日常主题教学中的研课团队;解决教育教学即时性问题的话题型团队;向学校教科室申报立项的微型课题研究团队等。这些团队集中于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自主筹建,凝聚力强,但又不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所以,有些团队召集时间是周末,地点为某咖啡馆。在“优秀吸引”的草根共研氛围里,作为校长,则需把握团队中的骨干,提供支持和关怀,以便于团队更好地将任务、问题变成需求,进而策动内需,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在“发展人”的体悟中推介“优秀”
1.“年度最美”,让“优秀”充满仪式感。
我校每年都要评选“年度最美”,以此来表彰一学年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优秀的员工、团队,记录一些优秀的事、优秀的瞬间。首先,我们以学校文化、特殊事件为思考原点,精心设计“最美”奖项,如博览好学的“敏学奖”;科研进取的“敏思奖”;悦动创新的“敏行奖”等。其次,我们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以事迹演讲的方式,展开“最美”评选。再次,我们精心设计制作“最美”奖杯,提升获奖的纪念意义。最后,我们举行“最美”颁奖仪式:事迹推介、行为表达、颁奖词诵读、“最美”合影等。在一系列仪式流程之中,聚焦某一人某一事,或某个团队某一细节。“小细节”中体现“全人”观照,“大仪式”下彰显“优秀”品质,提升“优秀”影响。
2.“网络微影像”,让“优秀”生动可感。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推行“成长影像记录”的方式,让教师将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瞬间用手机随拍,一方面可即时分享,提升行为关注度,不断促成行为的投入度、深入度;另一方面将照片分类整理,存档积累,以便于反思成册,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总结成长经验。如,我们在新教师入职一年后开展“我的成长故事”网络微影像制作评比活动,教师生涯的第一堂课、第一次与学生谈心、第一次听师傅的课、第一次教研、第一次批作业,甚至是第一次发火、第一次委屈,生動的照片附上简短感性的文字,再配合精选的音乐,无一不传递着教师专业成长的美好。再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优秀”便成了一种亲切可感的生活样态。
3.“敏求讲坛”,让“优秀”弥散思考的况味。
“敏求讲坛”是以学校校训“敏求”命名的教师讲述活动,旨在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讲坛运营几年来,经历了种种转变,从形式上看,已由一开始行政命令式的布置安排,到聘请专家,再到基于教师需求的专人专项约请,渐渐走向教师的自主参与;从内容上看,由生活故事、书本故事、书本理论的分享,到生活思索、实践反思,甚至是教学主张,越来越充满了深度思考的况味。2016年下学期,教科研快车道展开了阅读经典教学理论的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对经典教学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思索和实践体会。有了想法就要分享、碰撞,想法才能走向全面、科学、深入。
四、在“学校人”的情怀中焕发“优秀”
1.场域习养积极故事。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空间隐喻术语,指“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当我们的管理制度内化为学校每一位师生的需求行为,我们的身心便会自主自觉地汇集到某一领域,而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而来,学校就成了一个心理安全、人际和谐的积极场域。在这样一个场域中,“优秀”便成为每一位师生的行为自觉,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便有了从内需到自育行为的场景呈现。摄影组的学生抓拍到一只特殊的昆虫,教师就自觉介入昆虫研究主题活动,语文老师指导写昆虫作文,科学老师引导探究昆虫名称习性,美术老师指导细致观察画出昆虫……昆虫研究成了一个主题课程。有教师参加会课活动,草根共研团队一起投入磨课,甚至有教师参与同课异构,以供会课教师参考……
2.文化浸润积极气质。
我校在百年办学历史中不断自省、延拓创新,积淀起不少的优秀传统,我们建立起学校文化建设小组。一方面,秉承百年老校薪火相传的“敏求”两字校训,洗练出了学校“敏求”特质的文化内涵:根植于“敏则有功”中的积极进取精神;延拓于“讷言敏行”中的亲历体验思想;生长于“敏而好学”上的“信仰儿童”情怀。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挖掘师生积极的校园生活故事,通过故事推介、提升等方式,努力将积极行为转化为积极习惯,从而融入传统之中,以便于丰富学校文化,更好地促进师生成长。事实也是如此,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教师便潜移默化地习养起一定的文化气质。同样,这些积极的气质,也表现为教师对学校规约的自觉遵从、学校活动的自主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育生长等,处处彰显思维,张扬个性。
如果说“积极心理学”使校长管理有了“飞鸟之眼”,那么“优秀吸引”便是飞鸟羽翼下生长起的“蚂蚁之眼”,正是有了这样的“慧眼”,才让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充满持久的动力。
【关键词】优秀吸引;校长管理;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35-03
【作者简介】凌红,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高级教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品质。优秀吸引,要求校长站在发现者、陪伴者、支持者、见证者的角度,充分相信教师自身“优秀”,合理调动各种资源,将教师专业成长置于学校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范畴中,建立彰显关怀、贴合生长、协作共进的发展机制,使教师专业成长拥有持久的动力和无限的可能。
一、在“生活人”的视野中发现“优秀”
1.全面了解,取其所好。
立足“全人”,让教师更客观地认识学生,实施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同样,如果校长对待教师也能有“全人”观,以发现“优秀”的方式展开教育教学管理,就能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更显完整。在完整的“生活人”的视野中,必定会发现每一位教师的优势领域,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不乏朗读者、旅行达人、烘焙大师、园艺专家。擅长阅读的不一定是语文老师,逻辑严密的未必教数学,书法美术功底好的也可能是计算机老师等等,有所专长、有所爱好的生活才丰润。这种美好生活的情怀也必定会影响到工作,也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在某个恰当的时候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2.移情体验,促其所得。
校长的管理不是发现问题勒令禁止,而是以人为本、开放情怀,能通过对教师行为的分析,洞察教师思想、情感的变化。优秀的校长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和谈话者,当教师愿意将心怀向校长敞开,还有什么工作不好切实地开展呢?我校有一名数学教师,所带班级教学质量不理想,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过程中多有冲突,他本人也产生了厌教的心理。面对这样的教师,关注内心比转变行为更重要。通过一次次的谈话,我逐步了解到工具性学科质量的检测以及家长对成绩的过度要求使其内心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再加上自身对数学学科的不喜,使他的教育教学陷入了困顿。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科不胜任的教师在一所大规模的学校中不在少数,于是我校开始尝试建立相应的“转岗”机制,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谋划。如今,这位教师已顺利转岗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获得省赛课一等奖,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逐步踏上了教育管理者的岗位。
3.充分尊重,认证所思。
很多时候,为了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有效,我们会用既定的经验去评价甚至是否定这些不成熟的行为,更不会去深究这些行为背后教师所作出的思考与努力。比如,我校有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尝试用尊重儿童初感的方式执教,但一开始课堂教学效果显得有些凌乱,欠缺了文本所体现出的条理性。这一教学方式真的不适用,真的是无效的吗?显然,作为校长,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教师,肯定教师的尝试行为,积极倾听行为背后的思想故事,甚至在教师实践过程中出现彷徨、迷惑的时候,为其提供支持,使教师在学校的关注、行政团队的介入推动下,其草根化的创新研究科学化、序列化。尊重思考的意义,发现思考的价值,能让校长在教师专业培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立足。
二、在“团队人”的认知中卷入“优秀”
1.骨干结对,魅力感召。
我校多年来倡导的“开门献课”就充分体现了一种团队卷入状态下的优秀吸引。作为校长,我坚持每学期期初“开门献课”,率先垂范,将行政骨干教师团队凝聚在专业发展的活动中,使团队有管理和教学的双重立足,从而更有效地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同时,每个骨干教师都有结对徒弟,师徒同研共写,不断深入课堂及班级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骨干教师的理念引领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民间师傅”成为我校每一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贵人”。所谓“民间师傅”就是非学校行政任命、无师徒结对合同、由教师自主认定的“师傅”,更多时候是两人或多人互为师徒,隨着事件的变化师徒的角色身份也不断变化。“民间师傅”更确切地说,是魅力感召之下的教学同僚,或称为教学“合伙人”。如,有教师在执行学校每学期一人一课研修任务的过程中,会主动邀请自己认可、喜欢的骨干教师展开听评课指导,但凡接受到邀请的骨干教师均能全情投入。
2.梯队架构,成长关怀。
每个学校都会依据自身的校情、师资配备等制订出一套适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在详细分析了我校办学发展的现状之后,我们也量身定制了积极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先后组建了“阳光俱乐部”“科研快车道”“学科工作室”等教师联盟。根据教师个性能力,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构建梯队发展的滚动性成长网络,如三年内新教师的教研成长系列活动:站稳讲台的“与你同行”教学展示活动—扎实课堂的“我型我秀”教学反思分享活动—展示个性的“亮我风采”课例解读活动。在教研的同时,我们对一年内的新教师展开“读校史”“夸同事”“拍学生”活动,以此来将新教师团结在学校大家庭之中。在此基础上,发展优秀的新教师进入学校“科研快车道”团队,介入教师专业阅读和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拾级而上,共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草根共研,需求应答。
学校实施教科研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在日常听评课过程中,通过介入主题、核心行为、骨干微讲座等,将磨课、研课引向探索教法学法、教学规律的深度思索。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运生了不少草根研究团队,如在会课任务驱动下的临时磨课团队;日常主题教学中的研课团队;解决教育教学即时性问题的话题型团队;向学校教科室申报立项的微型课题研究团队等。这些团队集中于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自主筹建,凝聚力强,但又不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所以,有些团队召集时间是周末,地点为某咖啡馆。在“优秀吸引”的草根共研氛围里,作为校长,则需把握团队中的骨干,提供支持和关怀,以便于团队更好地将任务、问题变成需求,进而策动内需,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在“发展人”的体悟中推介“优秀”
1.“年度最美”,让“优秀”充满仪式感。
我校每年都要评选“年度最美”,以此来表彰一学年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优秀的员工、团队,记录一些优秀的事、优秀的瞬间。首先,我们以学校文化、特殊事件为思考原点,精心设计“最美”奖项,如博览好学的“敏学奖”;科研进取的“敏思奖”;悦动创新的“敏行奖”等。其次,我们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以事迹演讲的方式,展开“最美”评选。再次,我们精心设计制作“最美”奖杯,提升获奖的纪念意义。最后,我们举行“最美”颁奖仪式:事迹推介、行为表达、颁奖词诵读、“最美”合影等。在一系列仪式流程之中,聚焦某一人某一事,或某个团队某一细节。“小细节”中体现“全人”观照,“大仪式”下彰显“优秀”品质,提升“优秀”影响。
2.“网络微影像”,让“优秀”生动可感。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推行“成长影像记录”的方式,让教师将有意义的教育教学瞬间用手机随拍,一方面可即时分享,提升行为关注度,不断促成行为的投入度、深入度;另一方面将照片分类整理,存档积累,以便于反思成册,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成长历程,总结成长经验。如,我们在新教师入职一年后开展“我的成长故事”网络微影像制作评比活动,教师生涯的第一堂课、第一次与学生谈心、第一次听师傅的课、第一次教研、第一次批作业,甚至是第一次发火、第一次委屈,生動的照片附上简短感性的文字,再配合精选的音乐,无一不传递着教师专业成长的美好。再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优秀”便成了一种亲切可感的生活样态。
3.“敏求讲坛”,让“优秀”弥散思考的况味。
“敏求讲坛”是以学校校训“敏求”命名的教师讲述活动,旨在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讲坛运营几年来,经历了种种转变,从形式上看,已由一开始行政命令式的布置安排,到聘请专家,再到基于教师需求的专人专项约请,渐渐走向教师的自主参与;从内容上看,由生活故事、书本故事、书本理论的分享,到生活思索、实践反思,甚至是教学主张,越来越充满了深度思考的况味。2016年下学期,教科研快车道展开了阅读经典教学理论的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对经典教学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思索和实践体会。有了想法就要分享、碰撞,想法才能走向全面、科学、深入。
四、在“学校人”的情怀中焕发“优秀”
1.场域习养积极故事。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空间隐喻术语,指“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当我们的管理制度内化为学校每一位师生的需求行为,我们的身心便会自主自觉地汇集到某一领域,而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而来,学校就成了一个心理安全、人际和谐的积极场域。在这样一个场域中,“优秀”便成为每一位师生的行为自觉,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便有了从内需到自育行为的场景呈现。摄影组的学生抓拍到一只特殊的昆虫,教师就自觉介入昆虫研究主题活动,语文老师指导写昆虫作文,科学老师引导探究昆虫名称习性,美术老师指导细致观察画出昆虫……昆虫研究成了一个主题课程。有教师参加会课活动,草根共研团队一起投入磨课,甚至有教师参与同课异构,以供会课教师参考……
2.文化浸润积极气质。
我校在百年办学历史中不断自省、延拓创新,积淀起不少的优秀传统,我们建立起学校文化建设小组。一方面,秉承百年老校薪火相传的“敏求”两字校训,洗练出了学校“敏求”特质的文化内涵:根植于“敏则有功”中的积极进取精神;延拓于“讷言敏行”中的亲历体验思想;生长于“敏而好学”上的“信仰儿童”情怀。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挖掘师生积极的校园生活故事,通过故事推介、提升等方式,努力将积极行为转化为积极习惯,从而融入传统之中,以便于丰富学校文化,更好地促进师生成长。事实也是如此,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教师便潜移默化地习养起一定的文化气质。同样,这些积极的气质,也表现为教师对学校规约的自觉遵从、学校活动的自主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育生长等,处处彰显思维,张扬个性。
如果说“积极心理学”使校长管理有了“飞鸟之眼”,那么“优秀吸引”便是飞鸟羽翼下生长起的“蚂蚁之眼”,正是有了这样的“慧眼”,才让我们的教师专业发展充满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