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弃百万收入当“农民”
苏文曾是一家通信公司的一级代理商,做了7年,年收入近百万。但她心里却感受不到别人认为的那种幸福,觉得自己在这个庞大的城市里,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一片烦乱焦躁中,只有脑海中儿时的记忆,让她感觉到一丝宁静。“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溪流特别干净,池塘里有鱼虾、荷花,到了晚上青蛙连片地叫着,很动听,那种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寻找一片土地,过那种采菊东篱下的日子,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带着这个朴素的信念,2009年,她来到了北京延庆县山区,决定自己生产有机食品。
延庆县距北京市区74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生态环境优良,景色如画,一切都是那样的浪漫和迷人。
苏文了解到,延庆1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种植甘薯的基地,这里气候独特,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而这些正是形成甘薯口感的重要气候特点。她还惊喜地发现,甘薯中的紫薯营养价值和微量元素更是丰富,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评紫薯为“人类第一天然保健食品”。
苏文想利用延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有机紫薯,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让作物和土地按照自己的规律相互呼应,恢复应有的活力。想法虽美,但一提出,很多人都表示担心。因为传统农业赚不了什么钱,要再按照有机食品地去做,产量很低,市场又没有完全被人们认可,难免要亏损。
苏文包下400多亩地,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虽然种植紫薯的项目确定了,但对农业生产几乎没有概念的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种什么品种。常见的紫薯品种少说也有几十个,哪一个种植效果最好,谁也说不清楚。苏文干脆一口气种了15个品种,一个一个地比较。
就是这种笨办法,还真使苏文有了不少新发现。从此,苏文天天扎在地里,请了一些有经验的当地农民来干活。当大家为了一天工作的量与质争论不休时,她亲自下地干了一个多星期,然后对大家说:“就以我为标准,我从没干过农活。”大家全都不说话了,乖乖照着她的来。
像对母亲一样善待土壤
第一年过后,苏文由一个彻底的紫薯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对品种颇有发言权的人,但土地本身对她的困扰,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正如大家担心的那样,这片土地之前长期依赖化肥提供营养,已经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力量。苏文说,这个地相当于我们在使化肥的时候,掐住了它的喉咙,不能呼吸了。现在就算我们松开手了,想让土地一下子就变得很有活力也是不可能的。
前三年紫薯的产量都少得可怜不说,还有一部分不能成为商品薯。好玩的是,紫薯不像样子,其它的杂草倒是长得不亦乐平。尤其在夏天雨水多的时候,草窜得飞快,往往第一茬还没除干净,第二茬又长起来了。放眼望去,荒草丛生,这跟她想象的“美丽农场”差距太大了。
3年时间,苏文的农场连连亏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苏文的坚持,就连跟随她工作了几年的工人,也不相信这个农场可以维持下去。
但从第四年开始,紫薯越长越大,越长越漂亮,土地基本恢复了应有的活力。苏文开始种向日葵、玉米、薄荷和蓖麻等植物,还养了羊、鸡、猪。但这一切,全是为了她的紫薯。
紫薯在整个农场只占到30%左右的比例,另外70名的土地,被苏文用来种植了各种不同的作物,每年相互轮换,避免重茬造成病害。而且这些作物中,还有不少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光除虫菊和薄荷蓖麻等可以趋避害虫,连向日葵也有奇妙的用处。“向日葵的杆含钾多可以做堆肥,紫薯非常喜欢钾肥,这样它长出来就比较甜,而且块茎会很大。”
秋季,紫薯已经成熟了,工人们并不急于将其挖出,而是不停地用镰刀砍着秧子。他们要把紫薯全部断秧,切断营养通道,然后让它们在地下静静地待10天左右。这样挖出来的紫薯,内部的一部分淀粉转化为糖,口感更佳,更香甜。这个过程叫做糖化。
2012年的紫薯,个头大得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每个周六周日,苏文都要带着自己的产品去参加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她种植的紫薯、土豆等非常受市民欢迎,许多人购买一次后,成了回头客。
“山间别薯”,成为北京人的旅游“新宠”
苏文知道,久居都市的人都有
种田园情结,怎样让他们体验一下种瓜摘豆的农人生活呢?2012年7月,她的山间别薯生态农场正式对外开放。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有机种植的紫薯,虽然15元钱一斤,但每个来到农场的人,临走时都要带走不少。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依赖它生活的生物,越丰富的植物种类,越能够吸引不同的生物群体,尤其是昆虫、微生物等低等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完整的生物链,这条生物链,是环境健康的重要标志。
苏文就把自己的农场打造出了这样一条生物链。这里有肥硕的蚯蚓、大块头的油葫芦、胖到走不动的豆青虫、随处可见的蚂蚱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飞虫。麻雀也把这当成了乐园,一群群落在成熟的庄稼上觅食。
在苏文的农场里,还有些不是十分专业的“农夫”。其中有个从加拿大回来的小伙子,以“劳动换食宿”的方式在这里工作。他说,这在国外很流行,业余的时间在一个农庄工作,不拿钱只换食宿,不仅可以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还能结交不少朋友,体验有机生活,尤其是乡间清新的空气,会让人忘记一切烦恼。现在小伙子和苏文等农场的朋友相处得像一家人,他说,“朋友”绝对是有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里面最有吸引力的~部分。
苏文说,到这里体验农耕的不仅有白领和海归,还有来自美国、日本和荷兰等国的“外宾”。“山间别薯”面向那些长期在大都市工作生活的人,推出的一项“劳动换食宿”志愿服务活动,号召他们到这里体验有机生活,推广有机理念。自对外开放至今,农场已经先后接收了140名外国志愿者。
苏文介绍说,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网上申请,获批准后到农场参加劳动。志愿者每天劳动4~6小时,干一些除草、播种、采收、堆肥等农活,吃的是农场自产的食品,就连洗脸洗手都用天然的植物皂液,可谓绿色、生态。一位名叫威廉的瑞典教师,利用假期骑车环游世界,‘到达北京后,打算在这里过一个月的农庄生活。
2013年秋天,随着作物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把到郊外农场旅游采摘当成了一种时尚,“山间别薯”更是成了市民的“新宠”。农场占地450多亩,有432个作物品种,不仅是北京市景观作物示范基地,而且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目前均排在京郊首位。
大片的薰衣草、成排的向日葵、金黄的万寿菊……这里的花卉品种达到75个。农场整体布局为“一园多区,各具特色”,分为品种展示区、试验示范区、景观观赏区和趣味采摘区四个区域。
园区已通过有机认证,所有的产品都是放心食品,受到游客青睐。除了特色的瓜果蔬菜,“山间别薯”农场还是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的育苗基地和示范基地,种植了113个品种的薯类。为了让游客更好地回归自然,农场专门为游客划出了烧烤区,配有地炉、锅灶、石桌、石凳等设施,游客可以直接“就地加工”自己采收的玉米、土豆、紫薯等食材,现做现吃,别有一番风味。开放至今,这里已接待中外游客1.5万人。
苏文计划在2014年把“山间别薯”的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左右。她希望更多的人复制自己的有机农业创业模式,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市民能吃到绿色安全食品!
编辑/郑德清
苏文曾是一家通信公司的一级代理商,做了7年,年收入近百万。但她心里却感受不到别人认为的那种幸福,觉得自己在这个庞大的城市里,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一片烦乱焦躁中,只有脑海中儿时的记忆,让她感觉到一丝宁静。“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溪流特别干净,池塘里有鱼虾、荷花,到了晚上青蛙连片地叫着,很动听,那种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寻找一片土地,过那种采菊东篱下的日子,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带着这个朴素的信念,2009年,她来到了北京延庆县山区,决定自己生产有机食品。
延庆县距北京市区74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生态环境优良,景色如画,一切都是那样的浪漫和迷人。
苏文了解到,延庆1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种植甘薯的基地,这里气候独特,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而这些正是形成甘薯口感的重要气候特点。她还惊喜地发现,甘薯中的紫薯营养价值和微量元素更是丰富,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评紫薯为“人类第一天然保健食品”。
苏文想利用延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有机紫薯,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让作物和土地按照自己的规律相互呼应,恢复应有的活力。想法虽美,但一提出,很多人都表示担心。因为传统农业赚不了什么钱,要再按照有机食品地去做,产量很低,市场又没有完全被人们认可,难免要亏损。
苏文包下400多亩地,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虽然种植紫薯的项目确定了,但对农业生产几乎没有概念的她,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种什么品种。常见的紫薯品种少说也有几十个,哪一个种植效果最好,谁也说不清楚。苏文干脆一口气种了15个品种,一个一个地比较。
就是这种笨办法,还真使苏文有了不少新发现。从此,苏文天天扎在地里,请了一些有经验的当地农民来干活。当大家为了一天工作的量与质争论不休时,她亲自下地干了一个多星期,然后对大家说:“就以我为标准,我从没干过农活。”大家全都不说话了,乖乖照着她的来。
像对母亲一样善待土壤
第一年过后,苏文由一个彻底的紫薯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对品种颇有发言权的人,但土地本身对她的困扰,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正如大家担心的那样,这片土地之前长期依赖化肥提供营养,已经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力量。苏文说,这个地相当于我们在使化肥的时候,掐住了它的喉咙,不能呼吸了。现在就算我们松开手了,想让土地一下子就变得很有活力也是不可能的。
前三年紫薯的产量都少得可怜不说,还有一部分不能成为商品薯。好玩的是,紫薯不像样子,其它的杂草倒是长得不亦乐平。尤其在夏天雨水多的时候,草窜得飞快,往往第一茬还没除干净,第二茬又长起来了。放眼望去,荒草丛生,这跟她想象的“美丽农场”差距太大了。
3年时间,苏文的农场连连亏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苏文的坚持,就连跟随她工作了几年的工人,也不相信这个农场可以维持下去。
但从第四年开始,紫薯越长越大,越长越漂亮,土地基本恢复了应有的活力。苏文开始种向日葵、玉米、薄荷和蓖麻等植物,还养了羊、鸡、猪。但这一切,全是为了她的紫薯。
紫薯在整个农场只占到30%左右的比例,另外70名的土地,被苏文用来种植了各种不同的作物,每年相互轮换,避免重茬造成病害。而且这些作物中,还有不少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光除虫菊和薄荷蓖麻等可以趋避害虫,连向日葵也有奇妙的用处。“向日葵的杆含钾多可以做堆肥,紫薯非常喜欢钾肥,这样它长出来就比较甜,而且块茎会很大。”
秋季,紫薯已经成熟了,工人们并不急于将其挖出,而是不停地用镰刀砍着秧子。他们要把紫薯全部断秧,切断营养通道,然后让它们在地下静静地待10天左右。这样挖出来的紫薯,内部的一部分淀粉转化为糖,口感更佳,更香甜。这个过程叫做糖化。
2012年的紫薯,个头大得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每个周六周日,苏文都要带着自己的产品去参加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她种植的紫薯、土豆等非常受市民欢迎,许多人购买一次后,成了回头客。
“山间别薯”,成为北京人的旅游“新宠”
苏文知道,久居都市的人都有
种田园情结,怎样让他们体验一下种瓜摘豆的农人生活呢?2012年7月,她的山间别薯生态农场正式对外开放。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有机种植的紫薯,虽然15元钱一斤,但每个来到农场的人,临走时都要带走不少。
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依赖它生活的生物,越丰富的植物种类,越能够吸引不同的生物群体,尤其是昆虫、微生物等低等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完整的生物链,这条生物链,是环境健康的重要标志。
苏文就把自己的农场打造出了这样一条生物链。这里有肥硕的蚯蚓、大块头的油葫芦、胖到走不动的豆青虫、随处可见的蚂蚱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飞虫。麻雀也把这当成了乐园,一群群落在成熟的庄稼上觅食。
在苏文的农场里,还有些不是十分专业的“农夫”。其中有个从加拿大回来的小伙子,以“劳动换食宿”的方式在这里工作。他说,这在国外很流行,业余的时间在一个农庄工作,不拿钱只换食宿,不仅可以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还能结交不少朋友,体验有机生活,尤其是乡间清新的空气,会让人忘记一切烦恼。现在小伙子和苏文等农场的朋友相处得像一家人,他说,“朋友”绝对是有机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里面最有吸引力的~部分。
苏文说,到这里体验农耕的不仅有白领和海归,还有来自美国、日本和荷兰等国的“外宾”。“山间别薯”面向那些长期在大都市工作生活的人,推出的一项“劳动换食宿”志愿服务活动,号召他们到这里体验有机生活,推广有机理念。自对外开放至今,农场已经先后接收了140名外国志愿者。
苏文介绍说,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网上申请,获批准后到农场参加劳动。志愿者每天劳动4~6小时,干一些除草、播种、采收、堆肥等农活,吃的是农场自产的食品,就连洗脸洗手都用天然的植物皂液,可谓绿色、生态。一位名叫威廉的瑞典教师,利用假期骑车环游世界,‘到达北京后,打算在这里过一个月的农庄生活。
2013年秋天,随着作物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北京人把到郊外农场旅游采摘当成了一种时尚,“山间别薯”更是成了市民的“新宠”。农场占地450多亩,有432个作物品种,不仅是北京市景观作物示范基地,而且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目前均排在京郊首位。
大片的薰衣草、成排的向日葵、金黄的万寿菊……这里的花卉品种达到75个。农场整体布局为“一园多区,各具特色”,分为品种展示区、试验示范区、景观观赏区和趣味采摘区四个区域。
园区已通过有机认证,所有的产品都是放心食品,受到游客青睐。除了特色的瓜果蔬菜,“山间别薯”农场还是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的育苗基地和示范基地,种植了113个品种的薯类。为了让游客更好地回归自然,农场专门为游客划出了烧烤区,配有地炉、锅灶、石桌、石凳等设施,游客可以直接“就地加工”自己采收的玉米、土豆、紫薯等食材,现做现吃,别有一番风味。开放至今,这里已接待中外游客1.5万人。
苏文计划在2014年把“山间别薯”的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左右。她希望更多的人复制自己的有机农业创业模式,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市民能吃到绿色安全食品!
编辑/郑德清